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清廉曆史人物

清廉曆史人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09:16:14

【開欄語】

廣東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當代改革開放的前沿地,自漢、晉、唐、宋、元、明、清至近現代,陸續湧現出一批品性高潔、克己奉公、不謀私利的人物典型,他們剛直廉明、秉公執政、兩袖清風的事迹脍炙人口,代代傳承。

為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廉尚潔、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在廣東省紀委監委宣傳部指導下,南方日報“海風”版面從今日起開設廉潔文化宣傳專欄“廉潤南粵”,在梳理廣東深厚的廉潔文化底蘊、追慕先賢清廉之風的同時,深入挖掘廉潔文化的時代内涵,喚起社會大衆進一步思考、探讨和共鳴,敬請垂注。

自古以來,《左傳》裡提到的“立德”“立功”“立言”,即品行、功業、學問,一直被中國人視為人生的三大目标。而其中立功的主要途徑是出仕,這是中國古代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正途”。

秦漢時期,嶺南地處偏遠,入朝為官者堪稱鳳毛麟角。那麼,早期粵籍官員是通過何種途徑獲得朝廷青睐的?他們當時所處的官場風氣與環境如何?其中的佼佼者又是如何成為集高風亮節、積極有為與傾世才學于一身的人格典範的呢?

今天,深藏于廣州市海珠區下渡村東約一巷的一口古井,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清廉曆史人物(悅讀楊孚)1

位于廣州市新港路下渡村東約一巷内的楊孚井。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徐昊 攝

這口紅砂岩古井形制古拙,鋪有青磚麻石,居于民宅高樓林立環擁之中,雖貌似尋常,其實大有來頭——這就是“楊孚井”。它的開掘者相傳為最早有明确記載的粵籍京官之一,也是第一位著書立說、見于史志的廣東學者楊孚,他的《異物志》第一次對嶺南風物進行了系統性整理,因其中一部分采用四言詩體寫成,故又被後人譽為“粵詩之祖”“嶺南最古學人”。明清時期“嶺南三大家”之一、著名學者兼詩人屈大均曾稱贊他是“開吾粵風雅之先者”。(《廣東新語》卷十二·詩語)

北上京師 察舉入仕

公元75 年—88 年,是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劉炟在位時期。漢章帝效法父親明帝推崇儒術治國,主張“與民休息”,政寬刑疏,大興農桑,崇尚簡樸,史稱“明章之治”。

對于來自南海郡番禺縣漱珠崗下渡頭村的儒生楊孚(字孝元)來說,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就此降臨。

在漢代,科舉制尚未誕生,朝廷主要通過“察舉”制度選拔人才,被舉者經考試合格後,由政府量才錄用。建初元年(76年),漢章帝诏令各地推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的人才。随後(一說77年),楊孚獲得舉薦北上京師洛陽,通過了朝廷舉辦的“賢良對策”考核,官拜議郎,以皇帝身邊參政議政的近臣身份,就此踏上東漢王朝權力中心的舞台。

然而,在他身後大約1500 年的漫長時光裡,楊孚始終是一個隐而不現、存有疑窦的名字——正史無傳,生卒年不詳,《異物志》原著早佚。直到明代《廣東通志》《百越先賢志》等方志中才出現其生平事略,他的高識博雅與清廉志行才逐漸浮出水面。

楊孚所擔任的議郎,是秦時設立的職位,漢代因襲,主要的職責是“顧問應對”,對皇帝的言行進行規谏諷谕,輔佐治理,相當于高參和智囊。秦漢時期在政治制度頂層設計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初步形成了“監官”與“谏官”兩大系統:前者自上而下,例如禦史中丞代表皇帝糾察百官,刺史則受命周巡各地;後者自下而上,對君主的“人治”予以一定程度的幹預、制衡。兩者的職權範圍既相互補充,又有重合之處,例如都可以檢舉揭發官員不法行徑。東漢時期尚無專門的谏官機構,議郎隸屬于光祿勳,官秩為六百石。雖議郎不掌實權,但因司職言論,故而實為權重要職。

清廉曆史人物(悅讀楊孚)2

楊孚故裡的介紹。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徐昊 攝

直言極谏 整肅官紀

從《百越先賢志》等記載中可以看到,楊孚谏議領域很廣,涉及軍事、外交、人事、禮制等。譬如,在如何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楊孚提出“創造用武,守業尚文”,重申先帝“虜來則應,未嘗先伐”的遺囑,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既不怕事,也不惹事”。

楊孚更重要的兩項上疏内容,一是呼籲恢複舊制、孝治天下的國策。他倡導選拔孝廉,要求郡國之士誦讀《孝經》,為漢和帝所采納,下诏命令“中外臣民均行三年通喪”,對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産生了尤其深遠的影響。

楊孚的另一項主張便是整肅官場紀律,清除腐敗痼疾。針對當時“郡邑侵漁,不知紀極,貨賄通于上下,治道衰矣”的現狀,他态度鮮明地指出“吏治必務廉平”,反對地方官搜刮、賄賂等不正之風,以廉潔作為考核和選拔官員的标準。這一建言也獲得了漢和帝的認同,随即下令,禁止官員仗着官威假公濟私,或曲解律令,中飽私囊,凡有違背者一律重罪。

事實上,“吏治必務廉平”可說是曆朝曆代的共識。據《周禮》所載,早在西周時期,就以所謂“六計”——“善”“能”“敬”“正”“法”“辯”來考察官吏是否賢能兼備,其中每一項都冠以“廉”字,以“廉善”為首。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開篇中,将“禮、義、廉、恥”列為“國之四維”,把“廉”作為一項治國綱紀。現存最早的“官箴”文獻——秦簡《為吏之道》亦曾提到,“精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毋私”是官員必備的素養要求。

到了漢朝,《漢書》記載,西漢文帝帶頭“躬修儉節”,重用廉吏,“官吏以飲食免”,反對大吃大喝。景帝明令禁止官員利用職權投機倒把從中漁利,否則“坐臧(贓)為盜”,按照盜竊罪予以量刑。漢武帝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舍利而取義”的價值觀,使得統治者對清廉這一“官德”愈發看重。漢武帝還親自為刺史“劃重點”,開列了六種重點監督的違法行為,名為“六條問事”。

東漢時,為了遏制貪腐,中央對人事任免的管理日趨周密嚴厲,如貪墨者子孫三代不得為官。東漢桓帝時期還頒布了第一個明文規定官員任職回避的法規《三互法》。

清廉曆史人物(悅讀楊孚)3

廣州二沙島宏城公園南粵先賢雕塑群之楊孚雕像。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徐昊 攝

著書明志 廉傳後世

根據《百越先賢志》的說法,楊孚撰寫《異物志》的初衷,也與其倡廉思想相關。當時南海郡屬于交趾部刺史監察轄區。刺史每年夏天巡視嶺南各郡的吏治民情,冬天回京表奏述職,舉刺不法。不少地方官員以玳瑁等中原地區少見的特産“競事珍獻”,以此籠絡、賄賂京官。楊孚在記錄嶺南草木、鳥獸、玉石等諸物種類、習性及用途之餘,又故意以“異物”名之,實則是表達“諷切”之情。未料這本書卻成了我國第一部地方性的物産專著。

著名學者黃仁宇在《西漢與東漢——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中談到,統治者重申儒家宗旨,是為了“加強施政時道德力量的支持”。正如《論語·學而》所言:“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崇“孝”的實質是教化臣民,不犯上作亂。同樣,漢代官場的尚“廉”之風,也是出于鞏固封建統治秩序這一目的。楊孚的一番诤谏,期望的是上行下效,最終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盡管無法擺脫時代和階級屬性的烙印,但其人其事對于今天反腐倡廉仍不乏借鑒意義。

楊孚晚年榮歸故裡,深得百姓擁戴,廣州民間流傳的一則轶聞可堪為證。傳說楊孚從京城洛陽帶回了兩棵松柏植于宅前,有年冬天氣候溫暖的廣州竟然下起了雪,雪滿枝頭的景象引得衆人稱奇。有人說,這是因為松柏思念北國家鄉所緻,青松覆雪正是楊公一生的寫照,挺直如松,潔白似雪,從此尊稱他為“南雪先生”。唐代詩人許渾所寫的《冬日登越王台懷歸》一詩中,就有“河畔雪飛揚子宅”的詩句。屈大均認為,廣州市區南部之所以被稱為“河南”,正是源于楊孚“河南飛雪”的典故。

另據清代同治年間刊行的《番禺縣志》記載,楊孚故居遺址是因當地人在掘地時意外得一磚刻,雲:“楊孝元宅”,從而得以被确認,但遺址磚刻出土具體時間不詳。道光年間,還有一座為紀念楊孚而修建的“楊子祠”。在今天,“楊子宅”與“楊子祠”都已不存,唯有相傳為其故居遺址後花園處的“楊孚井”,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經過精心修繕、清理,井底至今泉湧如故,水質甘洌。在有自來水之前,井水便是村民日常汲用之源。

距此不遠處,便是廣州著名的食街下渡路,人潮往來,市聲喧嚷。蜿蜒的小巷盡頭,一泓千年不腐的泉水,靜靜流淌于人間煙火最深處,以日以年,潤澤一方。冰心化清流,故土為玉壺。或許對于一位辭世已近2000 年的廣東先賢來說,這不失為一種最好的歸宿。

【評說楊孚】

如果說,楊孚是南粵本土的第一位先賢,怕不為過。所謂本土,自然是相對于外來。廣東早些年對南粵先賢有過評選,還建立了相應的場館。然如韓愈、蘇轼、包拯等誠然鼎鼎大名,對南粵也确有“開化”之功,但他們來這裡為官的前提,往往是被貶谪、被放逐,很有些委屈或憋屈。寇凖有“到海隻十裡,過山應萬重”句,悲涼盡在其中。

楊孚不然,在京師洛陽為官之後,他是榮歸故裡,甚至帶回洛陽松樹移植宅前。許渾有“煙深揚子宅,雲斷越王台”,以及“河畔雪飛揚子宅,海邊花盛越王台”句,表明至少在唐朝,“揚子宅”即關于楊孚的遺迹已成廣州名勝,可與南越王趙佗的遺迹相提并論。楊孚能夠赢得這一美譽,端在于他的作為。雖然楊孚的事迹和著作隻是散見于曆代典籍之中,然而将這些零星的史料爬梳出來,集結在一起,仍然可以還原出活生生的楊孚形象,尤其是他“吏治必務廉平”的主張,以及在為官方面身體力行所留下的政聲,足令後人景仰。

一個人為國家、為社會究竟做了些什麼,無論如何是不會被埋沒也是埋沒不了的。為塑造南粵文化作出傑出貢獻的外來先賢無疑是值得我們紀念的,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光大那些受南粵文化熏陶又反哺南粵文化、為之增光添彩的本土先賢。楊孚正為其一。

——潮白

(原刊載于南方日報2020年1月17日副刊海風版面和南方 客戶端平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