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淮海戰役蔣軍參戰兵力出現的争議,其實是很正常的。因為想把兵力講清楚,先要明确戰鬥序列,而在這一點上,我軍戰史資料和國民黨軍被俘将領回憶資料,也有不小的差異。
杜聿明被我軍俘虜
簡單地說,就是蚌埠集團的增援部隊,以及駐防淮陰的一綏區的兵力是否計入。
所以,我們就得先說明白戰鬥序列是怎麼回事,再來統計兵力。
在說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淮海戰役的戰場形勢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有什麼不同。
遼沈戰役在我軍攻取錦州之後,已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平津戰役同樣如此,我軍“先打兩頭,後打中間”的戰略,再加上濟南戰役後,傅作義集團南逃的陸上通道已被截斷。因此,這兩個戰場基本上是封閉的,戰場内的蔣軍毫無争議地列入戰鬥序列。
三大戰役及渡江戰役
淮海戰役的戰場則是半開放的。我軍克宿縣後,蔣被分割為南北兩大集團。徐州杜聿明集團在黃百韬兵團被殲、打通津浦路失敗後,處于被動挨打的态勢,隻得放棄徐州突圍;而南線集團則既可以北援,又可以南逃。
對淮海戰役南線戰場的不同認知,是對蔣軍作戰序列說法不一的根本原因。
但是,有一個概念必須要明确:戰鬥序列内的部隊,不等于參加實際戰鬥的部隊。關于這一點,請軍迷朋友們參考一下其它戰役資料。
本文的寫作思路仍同上一篇文章一樣,以殲敵數為主軸,輔以類比推斷,計算蔣軍戰役總兵力。
下面咱們先列出資料,再讨論。
一、蔣軍戰鬥序列
《淮海戰役史料彙編》列出的蔣軍戰鬥序列如下,摘自《淮海戰役》,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出版。
解讀:注釋中提到,與戰役開始相比,“戰役中連同新增加和新組建者在内,共7個兵團,兩個綏靖區,34個軍,82個師”
1、劉汝明四綏區改編為第八兵團,隻換了個名頭,實力不變;
2、新增原遼沈戰役東進兵團54軍、39軍共5個師,華中“剿總”第20軍、28軍共4個師;李彌第十三兵團新建第115軍,其中第39師原屬駐河南新鄉陳鼎勳第十二綏區第40軍,為新增部隊,第180師和邱清泉兵團新編44師為新建師。
3、綜合以上,增加及新建共5個軍,其中增加10個師,新建2個師,共12個師。
國民黨軍被俘和起義将領回憶資料彙編的《淮海戰役親曆記》中,沒有列出一綏區的三個軍六個師,以及徐州“剿總”的第66軍;華中“剿總”增援部隊隻列出第20軍,沒有28軍。
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
由此可見,雙方對戰鬥序列的認識還是有差距的。但是,這個戰鬥序列并不完全。咱們繼續列資料。
二、蔣軍其它部隊
除上述部隊外,徐州“剿總”直轄部隊還有:
以上直屬部隊,不計空軍、指揮機關、後勤及訓練隊等,共十七個團另兩個營(表中左側欄)。
如果以師部相當于一個團,每四個團折合一個師,則上述兵力約合4個半師。上述兵力與戰鬥序列中列出的82個師相加,共86個半師。
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軍
因此,《全國解放戰争史》中,“共8個兵團,28個軍,86個師的兵力”,從總兵力上看沒問題,但編成上的描述則過于粗疏。
非正規軍就不列了。實際上無論是從總兵力角度,還是從殲敵數角度,論及正規軍占比,淮海戰役都是三大戰役中最高的。
三、關于戰鬥序列的讨論
《淮海戰役親曆記》中的戰鬥序列,是以是否實際參加戰鬥為标準。它列出第20軍,也是有原因的。
據第20軍134師少将師長李介立回憶,12月中旬該軍開到蚌埠,受徐州“剿總”劉峙指揮。該軍奉命北援時,遇見逃出來的胡琏和殘兵。
第20軍沒打上仗,是因我軍先集中力量殲滅了黃維兵團,屬于增援不及。
另外,我們不能忽略一個重要事實,即戰役發起不久,南京方面就成立了蚌埠指揮所,由李延年任主任。除指揮幾個軍外,還包括:靈璧、宿縣兩個師,交警九總隊、鐵道、辎汽、工兵、通信等部隊。
至第六兵團成立,李延年出任司令官,并與劉汝明兵團北援,蚌埠指揮所主任改由劉峙兼任。
李延年
這意味着李、劉兵團與增援的第20軍、28軍、66軍,形成了戰役中重要的蚌埠集團。對于這樣一個重兵集團,若将其割裂開來,顯然不合理。
當時的将領沒有後人的視角,他們不是能掐會算的諸葛公,談笑間便知戰局如何演變,進而知道誰會參戰,誰會相安無事看大戲。
說到有人看戲,其實和東進兵團第39軍公費海上遊性質是一樣的。皆因我軍迅速解決了戰鬥,使其增援不及。蚌埠集團未參戰的三個軍,準确的定位應如李以劻所稱,為戰役預備隊。
因此,我軍戰史将蚌埠集團主要部隊(不含非正規軍與輔助部隊)計入戰鬥序列,是非常正确的。
一綏區蔣軍在整個戰役中的參與度,遠不如蚌埠集團。但若說它與戰役沒有關聯,是割裂開的,也不準确。
首先它編成内的107軍參加了戰役;按《全國解放戰争史》記述,在第一階段所謂“潘塘大捷”後,一綏區曾受命參戰,但“大捷”實為轉進,故未實施;社聿明集團南逃時,若按國防部的路線走兩淮,一綏區勢将進行策應。
摘自《全國解放戰争史》
這個戰鬥序列确實是見仁見智的話題,歡迎軍迷朋友深入讨論,歡迎軍史大神提出更專業的诠釋。
四、第二、第三階段殲敵數字解析
上一篇文章談到,我們在戰史資料中所見到的三個階段戰果統計,并沒有嚴格按照三個階段時間劃分來統計。第一階段的戰果統計,就沒有包括徐東阻擊戰。那麼,第二、第三階段的統計數據呢
1949年1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詳細戰果:
【新華社淮海前線六日電】解放軍淮海前線司令部頃發表殲滅國民黨匪軍黃維(十二)兵團的詳細戰果如下:
一、從十一月十八日起至十二月十五日,我軍在宿縣西南雙堆集地區殲滅國民黨匪軍黃維(十二)兵團全部,僅少數人漏網,計殲十二兵團部及其所轄第十八軍(十一師、一一八師、四十九師(兩個團)),第十軍(十八師、一一四師、七十五師),第十四軍(十師、八十五師),八十五軍(二一六師(兩個團)、一一零師一個團、二十三師一個整團和兩個團大部)及第四快速縱隊全部。加上二十三師師部及兩個團殘部投降,一一零師師部及兩個整團起義,共計一個兵團部、四個軍十一個師三十一個整團和一個快速縱隊。
二、俘虜中将兵團司令官黃維以下官兵四萬六千六百九十九名。(名單略)
斃傷敵十四軍軍長熊绶春(名單略)……等以下官兵四萬六千五百餘名。又二十三師少将師長黃子華率師部及兩個團殘部三千二百九十三名投降。一一零師少将師長廖運周率師部及兩個整團五千五百人起義。以上共計殲敵十萬零一千九百九十二名。
三、各種繳獲:(略)
四、另我南線兵團阻擊李延年兵團作戰,共斃傷俘敵官兵一萬二千九百四十七名,(繳獲略)。
五、殲滅黃維兵團作戰與阻擊李延年兵團作戰共計十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九名。
第二、三階段戰果解讀:
1、第三階段沒有公布詳細戰報,缺少殲敵番号。但戰績統計主要包括了邱、李、孫三個兵團全部,徐州“剿總”主要直屬部隊及地方保安部隊一部。
2、第二階段戰果統計沒有包括徐南阻擊戰,靈壁殲238師,淝河北殲39軍兩個團。這些戰果與第一階段的徐東阻擊戰,均應計入了第三階段戰果之中。
3、由以上可知,三個階段戰果統計,不存在重複計算問題。
4、戰績表中注明,殲敵數不包括蔣軍潰散逃亡數。上一篇文章說過,雙堆集潰逃至蚌埠的不足2000人;第三階段潰逃人數缺少具體數據。
五、北線集團與黃維兵團兵力計算
我們繼續沿用上一篇文章采用殲敵數計算兵力的算法。如前面所說,這種算法隻會少算,不會多算,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三個階段戰果之和,減去其中南線集團人數,再加上黃維兵團潰逃蚌埠人數,即為黃百韬、黃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五個兵團,三綏區部隊,徐州“剿總”直屬部隊,部分非正規軍的兵力。
黃維兵團在雙堆集構築的汽車防線數
要減去的南線之敵人,即阻擊殲李延年兵團戰果,殲39軍兩個團戰果。其中39軍兩個團兵力計為3600人,則:
總殲敵數555099-蚌西北阻擊戰12947-第39軍兩個團3600+黃維兵團潰逃2000=540552(人)
以此作為北線集團與黃維兵團總兵力的話,忽略了以下因素:
1、杜聿明集團潰逃人員;
2、三綏區未參加起義的餘部,在闵賢集等地遭陳謝部隊殲滅後,逃到蚌埠的李文田殘部。
3、至11月底,由徐州轉運南京的傷兵。
華東局機關報《大衆日報》1948年12月17日報道,徐州解放後,軍管會收容了蔣軍逃跑時遺棄的3萬左右傷病員。據徐州“剿總”辦公廳少尉文書周漢波稱:至11月底運南京約1萬人。
該數據因為沒有戰史資料相印證,為嚴謹計沒有采用。但是請軍迷朋友們了解這個事實。
六、南線蔣軍兵力計算
南線蔣軍分為蚌埠集團的李、劉兵團,第20軍、28軍、66軍;一綏區第4軍、21軍和51軍。
蚌埠集團中,第六兵團4個軍、28軍、66軍均為中央軍嫡系;20軍為半嫡系;第八兵團兩個軍為西北軍系。
一綏區中,第4軍、21軍為半嫡系,51軍為中央軍嫡系。
這些部隊兵力無詳細統計數據,隻能憑戰史資料進行推算。
但參考标尺也無法統一,例如極端低的孫良誠僞軍改編部隊,一個軍部加一個師隻有5800人;西北軍米文和181師被殲有5000餘人,廖運周110師為中央軍嫡系,起義部隊一個師部加兩個團即5500人,加上另外一個團,可達7300人左右;而邱李兵團徐東阻擊戰5個軍達16萬人。
110師師長廖運周(左)與參謀長洪爐青
大緻估算一下:
劉汝明兵團:一個兵團部,兩個軍部,5個師(181師已計入第一階段戰果),不低于4萬人。
李延年兵團:一個兵團部,4個軍,9個師,均為中央軍嫡系部隊。其中,54軍、99軍為陳誠土木系基本部隊。
該兵團兵力約10萬人。
蚌埠集團之66軍、20軍、28軍共6個師,為中央軍嫡系,半嫡系部隊,約6萬人左右。
一綏區的3個軍6個師,也是中央軍嫡系、半嫡系部隊,約6萬人左右。
即:南線蔣軍不計機關、輔助部隊、非正規軍,總兵力約為:
4萬+10萬+6萬+6萬=26萬
總結:
北線殲敵數,在減去殲李、劉兵團人數後,約54萬餘人。南線之敵蚌埠集團、一綏區部隊總兵力約26萬人。
由此,蔣軍參戰總兵力大于80萬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