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期或輕或重的腹瀉

長期或輕或重的腹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3 15:57:37

腹瀉,估計大家都經曆過,這種病看起來确實很不起眼,但是腹瀉可不僅僅是“跑廁所”那麼簡單。

下面,我們說個關于拉肚子的冷知識,可能會吓到你。

長期或輕或重的腹瀉(從腹瀉到死亡不到12小時)1

《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診療規範 (2020 年版 )》中提到腹瀉仍是我國兒童常見病及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也就是說,有些拉肚子是會要命的!

長期或輕或重的腹瀉(從腹瀉到死亡不到12小時)2

出現腹瀉該怎麼辦?能吃止瀉藥嗎?

導緻腹瀉常見因素有哪些?

腹瀉,我們平常叫“拉肚子”,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粘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如解液狀糞便,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糞便總量達到200g以上,其中糞便含水量大于80%,則可認為是腹瀉。

腹瀉分為急性和慢性,超過2月的腹瀉為慢性腹瀉。

急性腹瀉常見的原因:吃冷或變質食物後出現的急性胃腸感染(細菌、真菌或者病毒感染),其他還見于抗生素使用不當、砷鉛汞食物中毒、河豚中毒、魚膽中毒等;

慢性腹瀉常見的原因:慢性萎縮性胃炎、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腸道惡性腫瘤、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以及腸易激綜合征等。

腹瀉為什麼會要命?

腹瀉要命的情況主要見于急性腹瀉。

大多數腹瀉為分泌性腹瀉,也就是拉出來水樣便。

成年男性的體液量約占體重的60%,成年女性的體液量約占體重的40%,體液主要包括水和電解質(鈉、鉀、鎂、氯等),身體每天正常情況下需要攝入2000-2500ml水,通過尿液、汗液、糞便及呼吸等方式排出體外,基本達到平衡。

但是當腹瀉時,拉出來的水樣便可達到3000ml之多,丢失的不止水分,還有電解質,如果不能及時補充,就會出現水電解質紊亂、脫水,嚴重會導緻意識障礙、腦卒中、血栓性疾病及心梗等,甚至緻命。

腹瀉還可以排出粘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會導緻慢性貧血、低血糖、營養不良等。

如果是惡性腫瘤導緻的慢性腹瀉,腫瘤消耗機體很大一部分能量,會出現惡病質等情況。

腹瀉就要吃藥?

腹瀉時,很多人都會選擇口服抗生素或者止瀉藥,雖然狀況得到緩解或者治愈,但這樣做卻是很有風險的。

口服止瀉藥

止瀉藥包括阿片制劑和吸附藥,阿片制劑主要是通過抑制胃腸道蠕動,抑制消化腺分泌,促進水分吸收,減弱便意和排便反射,從而起到止瀉作用,但容易成瘾,所以很少用;

臨床上常用的蒙脫石散屬于吸附藥,可以吸附住毒素和氣體,從而起到止瀉的作用。

腹瀉拉出去的不止是水分,也有毒素。應用止瀉藥後毒素還在腸道内,反而不利于身體,容易延誤病情。條件允許的話最好不要自行服藥,應該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應用藥物治療。

長期或輕或重的腹瀉(從腹瀉到死亡不到12小時)3

口服抗生素

抗生素是指對細菌有抑制或滅殺作用的藥物。

腸道菌群是個龐大且複雜的存在,要達到平衡很難,抗生素的确可以抑制一部分緻病細菌,但與此同時其他菌群就會大量繁殖,導緻菌群紊亂,出現更嚴重腹瀉,或者出現便秘;

再是緻病原為真菌或者病毒,應用抗生素根本毫無作用,隻會導緻腸道菌群紊亂,出現更嚴重腹瀉或便秘。

伴随其他症狀不重視

腹瀉伴随發熱,可能出現新冠病毒肺炎、急性細菌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敗血症等;

腹瀉伴随明顯消瘦,可能出現腸道惡性腫瘤、腸結核或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腹瀉伴随皮下出血,可能提示敗血症、過敏性紫癜、傷寒和副傷寒等;

腹瀉伴随腹部包塊,提示胃腸惡性腫瘤、腸結核、血吸蟲病性肉芽腫;

腹瀉伴随關節痛或關節腫痛,提示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這些情況下,更不能随便用止瀉藥了,需要就醫治療。

腹瀉後如何正确處理?

1、需要對症下藥

如是細菌感染應用對症的抗生素、真菌感染應用對症的抗真菌藥物、重金屬中毒及時導瀉去除毒素、惡性腫瘤及時綜合治療等;

2、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

腹瀉會丢失很多體液時,可以口服補液鹽或者加鹽加糖的溫水,脫水嚴重時需快速靜脈輸液補充,快且有效;

3、清淡飲食

避免油膩性、生、冷、硬、刺激性食物,食物盡量切細小,有助于消化;

4、補充益生菌

酸奶或者雙歧杆菌等益生菌藥物,平衡腸道菌群,恢複正常腸道微生态。

如何預防腹瀉?

1、注意飲食安全,盡量少食用生、冷、硬、刺激性食物,不食用過期變質食物;

2、冰箱裡隔夜食物,尤其是青菜類盡量不要食用,谷類和肉類一定加熱後再吃;

長期或輕或重的腹瀉(從腹瀉到死亡不到12小時)4

3、田螺、小龍蝦等千萬别生食,因為其中的寄生蟲可能沒消滅幹淨,出現寄生蟲感染導緻腹瀉;

4、如果是乳糖不耐受人群,盡量避免食用奶及奶制品;

5、積極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吸收不良綜合征等疾病,也可以預防拉肚子。

本文專家:趙偉彤,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附屬醫院(原260醫院)主治醫師,碩士

本文審稿:黎冬梅,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

來源:科普中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