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14歲叛逆期最嚴重的表現

14歲叛逆期最嚴重的表現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7 05:42:27

14歲叛逆期最嚴重的表現(初中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及對策)1

厭學表現

expression

有厭學心理的學生在行動上表現為讨厭學習,缺乏主動性,被動地或根本不願意接受教師的授課,上課聽講不注意、走神、睡覺甚至搗亂,對學校、教師心懷不滿,過分依賴輔導、作業不能獨立完成,靠抄襲作業度日,甚至不交作業,學習沒有動力,他們來學校讀書,隻是教師、父母強迫的,因此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出現遲到、逃課、出走等逃避學習的現象。對練習、作業、考試等一切學習活動漠然置之,由不學淪為混學,進而成為學困生,造成惡性循環。

厭學後果

consequence

厭學心理一旦産生,就會對學習對象和學習過程産生逆反心理體驗,倘若這種體驗在一個人身上長期存留,會沉積固化為不良學習品質,影響個體發展,甚至贻誤終生。當前初中生厭學原因很多,但受社會因素影響不大,主要受校内外學習環境與自身因素的影響,既包括課程設置、學校管理、教師教學方法、家長教育方式等外部因素,又包括自身心理各項發展水平不高的内部因素。

但總的來說,學生并不是對知識本身不感興趣,而是認為家長、教師、學校的做法不好,緻使他們降低了學習興趣甚至産生了對學習的逆反心理。本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讨。

原因分析

reason

學生并不是一開始就厭學,導緻厭學并不是簡單的某個或某幾個因素相加的結果,而是多種主客觀,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是由各種外在的客觀因素的刺激與學生的現有心理水平相互沖突而産生的。

14歲叛逆期最嚴重的表現(初中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及對策)2

個性因素水平低下是産生厭學心理的自身原因

1習得性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感即學生對學習成敗的态度問題,學生的學習當然存在成功與失敗,但如何對待成功與失敗往往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學生經常看到的是學習中的失敗而沒有成功的希望,這時就會降低學習熱情,喪失努力學習,争取優異成績的自信心。

這部分學生大都是一些學業不良者或學習暫時困難者,若時間稍一長,就會變成整體性學習困難者。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初并無多大差異,但後來由于學習行為上存在不少問題,學習習慣不好,課堂缺乏積極緊張的思維,主動、興奮的情感投入,因此,很難對學習的知識内容進行有效的加工,有的甚至是因為知識斷層而造成階段性的考試失敗,所以常表現為害怕考試。

其中初三學生最讨厭考試,最擔心考不上高中,初一和初二學生的讨厭考試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他們最擔心成績考差或成績直線下滑,從經驗中得知,這部分學生群也很不固定,他們的學習信心經常随考試成績的升降而變化,有的學生可能因為某幾次或一次的分數提高而增加學習興趣,也有的學生可能會因一次或幾次的分數降低而喪失信心,降低學習欲望,教育若将這部分學生及時轉化過來,将會是很大的成功。

2期待與誘發的阻斷的心理動因

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成就感強的學生,認為自己滿足教師的學習期待後會得到來自于教師的肯定評價,因而他們便會努力學習以取得優異的成績。

在現實中老師總是喜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并通過各種方式将自己對他們的肯定評價傳遞給他們,如肯定和期待的目光、點頭示意、微笑、贊揚的手勢以及語言等。

由于失去了教師的學習期待,他們在課堂上通常不被指答問題,在沒有這一外力的作用下,這些學生便不會積極主動地對教師的提問進行思考,這樣學習成績也就不會得到提高,同樣更不可能得到來自于教師的期待和學習的誘發,如此惡性循環,愉快的和富有激勵性的學習将不會存在,厭學便随之産生。

3意義障礙與逆反心理

心理學的研究認為,青少年頭腦中己形成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礙他對成人某些要求的理解,從而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甚至對知識和要求有心理抗拒,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未考慮學生的動機,常在教學中把學生不存在的動機強加于他們身上。

如教師對學生的錯誤批評和主觀的否定評價等,這樣就可能使學生對這個老師有看法,産生意義障礙,從此不再接受這個老師的意見,有時還會發展為激烈的對抗狀态産生逆反心理,使師生關系惡化,更加不喜歡他講的學科,造成對該門課的極大厭惡。

初中生的個性發展尚未成熟是産生厭學心理的可能因素

初中階段學生由于處于半成熟、半獨立的時期,認識水平尚未發展成熟,不可能像成人那樣為了一個遠大目标而執着地去追求,“頭懸梁,錐刺股”也是成人的典故,初中生尤其初一生還未脫離“玩”的天性,他們最想做的事是“玩”,迫切需要的是睡眠。

可見,初一學生正處于一個過渡階段,他們依然有很強烈的活動需要,因此,雖然他們給自己定了遠大的目标:考上大學、當一名科學家等,但他們不會給自己定小的近期目标,他們還不懂得科學知識的社會價值,在困難面前失去信心,在學習負擔過重的情況下,便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學校教育存在弊端是初中生産生厭學心理的直接外部原因

1學習模式單一,學習時間過長

學生的學習動機依賴于教學内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來激發。當前教學還是遵循着這樣一個程序:教師講課—學生聽課;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做練習;教師命題測驗—學生應試;在素質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學方法改進了,課堂活躍了,讨論多了,但讨論還是教師限定題目和範圍,學生在此範圍内讨論并達到教師預期的目标,在這樣一個被動模式下,無論怎樣精心設計,其趣味性也比較有限,更何況大多數課堂教學仍是滿堂灌(改進後又變為滿堂問),學習缺乏新鮮感,探索欲望降低。

2教師的教學方法有所改進

當前在教學中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者雖有大量增加,但又轉向另一個極端,把課上得花裡胡哨,給學生帶來的是更多的視覺刺激與聽覺刺激,但在熱熱鬧鬧的45分鐘後,學生沒有對信息進行有效加工,把知識又還給了老師。

學生也對當前盲目運用電教手段,一味追求花樣的教學方法比較反感,他們自始至終還是喜歡有學識與修養的老師。

當前教學方法的改革也隻是傾向于怎樣使學生記得更多,而沒有注重怎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一節課的出發點隻是理解内容,而沒有“培養”這一環節。

社會及家庭的壓力是初中生産生厭學心理的外部原因

學習作為學生的主要社會活動,幾乎占據其全部的活動範疇,正因為如此,一些人往往将這一活動的結果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主要标準。

同時,它也會被人們認定為對教師和家長評價的參考值。當教師和家長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并以這一觀念支配自己對待學生和子女的行為時,壓力就會在學生身上生成。

而且,在現實中教師如果從國家和社會利益出發,希望學生獲得知識,以便将來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從而督促學生學習的話,一般來說,隻要方法适度,學生不會有學習壓力的。

但如果教師從個人利益出發,如通過學生良好的學習成績或升學率反映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甚至為自己評職稱和升遷找機會等,這時,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便會因個人功利而變得嚴厲和超強,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就産生了。時間久了,學生在學習中就産生倦意。

家長方面,當前父母頭腦中充滿了“唯有讀書高”的教育觀念,有的家長不客觀考慮子女的實際和環境的因素,一定要讓孩子考上大學,剝奪子女的自由活動時間,他們以“成績好的要保住”,“成績不好一定要趕上”為原則來督促孩子。

為此,除學校學習之外,家長還要為孩子請家教,加班加點,有的學生各種手段都采用了,還是未達到父母的要求學習還是趕不上去,此時便産生了強烈的矛盾沖突,對學習由倦怠而變成厭煩。

防範初中生産生厭學心理的對策

導緻學生厭學有諸多的因素,與此相應,防止學生厭學的策略也應是多維度,多種類的,在此針對學生産生厭學情緒的内外因—即從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内外動力機制提出具體的對策。

注重初中生内部動機的激發

在學校中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動本身的動機。在教學過程中,将學生引入到一種認知矛盾的狀态,使其産生特殊的好奇心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1創設情境

通過“設疑”使學生對要學習的内容産生疑問,出現心理上的不和諧狀态。其途徑可表示為:提出與學生己有知識相矛盾的現象——先教給學生一個基本的法則,在學生理解之後,再舉出反例—提出有幾種選擇答案的問題。

2鼓勵好奇與探索

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勇于探索的精神,就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指導學生學習時要設法鼓勵和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對學生盡量鼓勵肯定,即使對其不恰當的思想和行為,也應以保護其好奇心為原則。

3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當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感時,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為此,首先要寓教于樂,把學習和完成實際活動任務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活動獲得成功.從教學經驗與調查中發現,學生特别喜歡上微機、實驗,英語聽力等實踐活動課,就是因為他們喜歡在實踐中學。

“從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原理可知,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同某種能引起學生愉快情緒的活動相結合,就會使學生對文化學習産生興趣,産生努力學習的動力。”

其次要提高“給”的藝術,教給獲取知識,增長技能的方法,這樣不僅能把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而且能保持下來。

4學生要有正确對待失敗的心态

學生應認識到,學業的暫時失敗,有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促進學習,長期的連續的成功會和長期的連續的失敗一樣對學習不利,因為一直成功的學生自己心中有種暗示,以後不用繼續努力照樣能成功,漸漸地學習動力會慢慢變弱,學習成績降下來,學生還會想不通,此時若再加上其他的個性因素,就有可能厭學。

5利用興趣遷移來激發學生的内在動機

學生若對學習以外的其他活動有強烈的内在動機,那麼就可以采取把這種活動與學習聯系起來的方式使其産生對學習的内在動機。

運用外部強化使其形成内在動機或直接培養外部動機

1學生設立明确學習目标

明确的目标即要具體,遠大的目标對初中生來說起不到積極的作用,适當的目标即難度要合适,這樣的目标學生力所能及,容易受到強化。

2适時的賞罰

學生在學習中經過努力取得進步時,應即時給予鼓勵表揚,尤其對于“學困生”更應如此。

對于學習不認真又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學生,也要必要地進行懲罰,但該“懲罰”要恰如其分,使學生心悅誠服,從内心裡接受,否則會引起學生的反抗心理,産生逆反心理。

3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結果并進行評價

學習結果的反饋具有信息作用,學生可以及時知道自己在學習上取得了多大進步,多大程度上達到了目标,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可采用分數加評語的評價方法,這樣可以增強評價的針對性,因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改善學習環境

1改進教法

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不斷進修學習,提高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教師教學方法應新穎、生動活潑,不能盲目延長教學時間,否則會使學生在極度的生理與心理的疲勞體驗中,逐漸形成潛意識的逃避學習動機。

2家校聯系,尋求最佳教育

家長除及時與教師聯系了解情況外,教師應幫助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克服溺愛和苛求的心态,客觀評價子女,不要硬性讓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發展,更不要試圖從精神與肉體上駕馭他們,家長同樣要注意發展孩子的個性特長,家校有機結合,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空間。

14歲叛逆期最嚴重的表現(初中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及對策)3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樂趣,考出好成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