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成長路上,有4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父母抓住了、做對了,才能養出一個快樂、自信、内心富足的孩子。
作者 | 大餘這幾天,閨蜜總是跟我抱怨自家的兒子是個混世魔王,太難教了。
她一臉羨慕地跟我說:
“還是女兒好啊,不用怎麼費心。”
這句話簡直紮心。
家有女兒的人才知道,想養好一個女孩,一點也不容易!
澳大利亞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就曾表示:
從大腦結構來看,女孩的情緒更為複雜。
從發育水平來看,女孩至少比男孩提前6個月。
從成長階段來看,女孩會比男孩早兩年進入青春期。
而且女孩在不同年齡段的表現和需求也大不相同。
從幼年到成年,父母都需要給予不一樣的教育。
女孩成長的四個黃金階段,父母早一點了解,才能養出一個幸福且自信的女兒。
第一階段:
0-3歲,為女兒建立安全感
親子綜藝節目《敞開心扉的少年》裡,有一個女孩。
很小的時候開始,父母就沒有陪伴在身邊。一年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
過年好不容易見到父母,不管父母說什麼,她都隻會沖父母笑。
當父母要走開一下的時候,她也會緊緊跟在父母背後。
别人總笑話她是個“小尾巴”,隻有她自己知道,其實她隻是害怕被突然丢下。
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内心永遠充滿不安和焦慮。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等人曾經做過一項經典的研究,叫做恒河猴實驗。
這個實驗,是将剛出生不久的猴寶寶和猴媽媽分開,然後在籠子裡放入兩個假媽媽:
一個是由鐵絲制成、胸前有奶瓶的“媽媽”,一個是由絨布制成、沒有奶瓶的布猴“媽媽”。
實驗結果顯示:
年幼的小猴除了餓的時候,會找奶喝,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和布猴媽媽呆在一起。
在幼猴受到驚吓後時,也會在第一時間跑向了柔軟的媽媽尋求保護。
這個實驗并未到此結束。
專家們一直跟蹤研究這些猴子直到長大,他們發現了不可思議的現象。
那些被“假媽媽”喂養的猴子,重新回到猴群以後,都顯得孤僻且自閉,表現尤其明顯的是母猴。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
“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時期,特别是在孩子3歲前。”
對女孩而言,安全感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安全感的缺失,也會讓女孩在未來成長路上,失去最重要的養分。
李玫瑾教授就曾強調過一個觀點:
對于3歲以内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内),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3歲前,請盡量把女兒帶在身邊。
多給她一些關注和回應,多抱抱她親親她,讓她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溫暖,為她的情緒和性格養成打好基礎。
這樣的女孩,才會永遠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自己身後是有懷抱的。
才能更好地獨立生活,充滿底氣,敢于勇往直前。
第二階段:
3-5歲,保護女兒的好奇心
女孩到了這個階段,開始對周圍的世界産生興趣,總是有強大的好奇心、探索欲。
但父母最容易走入一個誤區——給予女兒過多的保護和限制。
有一次,我們出去野餐,旁邊飛來了一隻小鳥,女兒很好奇,想走過去看。
草地上坑坑窪窪,還有不少石頭,我怕她會摔倒磕傷,不準她去。
回到小區,她會跟着其他小孩這裡跑跑,那裡跳跳。我每次都會忍不住阻止她,生怕她受傷。
漸漸地,女兒變得文靜乖巧,同時也變得越來越依賴我,越來越怯懦。
一遇到事情,第一反應就是退縮。
直到那時候我才意識到,父母阻止女孩的探索,看似是一種保護,其實是禁锢女孩的枷鎖。
我們因孩子性别而有偏差的養育态度,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了女兒對自我的一種暗示,讓她們不自覺進行“自我束縛”。
與此同時,女孩的無限種性格、人生的無限種可能,都難以發展。
《培養高情商女孩》書中說:
“即使隻有兩歲,女孩也受到社會的許多限制。
我們的責任是鼓勵女孩要有冒險精神、要勇敢,幫助她們保持天然的個性。
對那些妄圖偷走她們童年的力量,我們要毫不猶豫地抵制。”
女孩的世界和成長,也需要天馬行空,需要嘗試很多新事物。
我們首先要看到的,應該是女孩的需求,而非性别。
女孩也可以喜歡汽車、火箭和奧特曼;可以多和女孩聊“男孩”的話題;還可以多帶女兒去大自然中跑跑跳跳。
隻有讓女兒摸索過,嘗試過,受傷過,女兒才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變得強大和自信。
第三階段:
5-10歲,培養孩子的社交信心
蔡少芬帶着兩個女兒參加了一檔親子綜藝。
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過程中,小女兒包子一直都處于比較孤獨的狀态。
大家都更喜歡和姐姐湯圓一起玩,和湯圓坐在一起,包子總是自己孤零零地在一旁看着。
包子很想加入他們的圈子,還主動邀請他們做遊戲,可大家都不怎麼理會。
甚至還有小朋友直接跟她說:
“我喜歡你姐姐,多過(喜歡)你。”
包子很難過,看到媽媽的時候,忍不住訴苦:
“他們都不想跟我玩,他們一整天都這樣子不理我。”
社交上遇到挫折,是很多孩子都會遇到的難題。
《養育女兒》書中提到,5歲-10歲,是女孩發展社交能力的重要時期。
随着年歲漸長,女孩開始上學,她們的社交圈開始逐漸擴大,對朋友的需求也會提高。與此同時,社交問題也會随之而來。
除了被拒絕,女孩要面對的社交困境還有:
被同齡人欺淩、被同學孤立等。
正如我們經常看到的校園霸淩,多數都發生在女孩身上。
她們心智并不成熟,不具備獨立處理社交矛盾的能力,這個時候她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引導和幫助。
所以在女兒5-10歲這個階段,父母要做到兩點:
1. 和他人交往的規矩和細節,要盡早告訴孩子
比如:
- 得到别人的幫助,要說“謝謝你”。
- 不小心傷害了别人,要及時說“對不起”。
- 當别人說話時不要打斷。
- 沒經過允許,不要擅自拿别人的東西等等。
社交能力的根基就是社交禮儀。
一個禮貌大方,進退有度的孩子,才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歡迎。
2. 當孩子遇到交際問題時,适當提供一些幫助
當孩子被拒絕時,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她知道,被拒絕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家人還是愛她的。
當孩子膽怯時,父母可以主動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給孩子創造機會,讓她認識更多的朋友,學會與他人的相處。
心理學家錢志亮曾在文章中寫到:
“人際交往能力強的孩子,往往能收獲良好的友誼,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他們對學校、集體的歸屬感也會增強,有益于學習。”
社交是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父母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尊重并支持孩子交友。
第四階段:
10-14歲,幫助女兒建立自我價值感
知乎上有個話題叫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有個家長用兩個詞總結:放松和幫助。
女兒剛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她和女兒就像火星撞地球。
她生怕女兒會學壞,對女兒的管教更是變本加厲。
有一年暑假,女兒想和朋友一起短途旅遊,她不同意。女兒想和同學去看電影,她也不同意。
母女倆為此大吵一架後,冷戰了近一個月。
就是這一個月,她才開始意識到,她的女兒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小女孩,而是一個開始有自己想法的大人了。
于是她嘗試着後退一步,給女兒一定的自由,尊重女兒的想法,隻有在女兒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給予一定的引導。
她也擔心過女兒會長歪,沒想到最後女兒不僅沒有長歪,還變得更加自信開朗有主見。
青春期女孩的叛逆并不是真的叛逆,而是當他們進入了青春期,體内性激素的變化,促進了女孩自我意識的覺醒。
青春期的女孩,正處于向内追尋自我,建立自我的價值感,為獨立做準備的重要階段。
一個自我價值感強的女孩,無論什麼時候,内心都充滿自信,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退縮。
反之,則容易産生自卑感,習慣性讨好别人,委屈自己。
所以當女兒進入青春期後,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嚴管,而是幫助孩子撥開青春期帶來的層層迷霧,找到成長的方向,找到更好的自己。
研究青春期的世界頂尖專家彼得·文森,就曾針對這個階段的教育提出3個建議:
1. 家庭中必須有一個成年人支持她。
2. 在家庭外部(如學校或者社區)也有一個成年人了解她,幫助她。
3. 要找到機會鼓勵她,找機會做激發孩子潛力需要的一切事情。
歸根結底,當女兒進入了青春期,我們能夠做得,就是給予她足夠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隻要确保她成長的路徑沒有歪,剩下的就交給她自己吧。
中國譯者鐘煜老師說:
“女孩的生存空間正在變得更加複雜和危機重重,她們的現在和将來注定比我們的更豐富也更艱辛。”
想要養好一個女孩,我們需要從很早開始就努力。
我們要在她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予她不同的愛和教育,才能讓她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這個紛繁的世界。
點個【贊吧】,與所有女孩父母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