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吳承恩是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的作者,但我們梳理明清以來各種古代版本的《西遊記》,要麼署名丘處機,要麼注明華陽洞天主人校,要麼沒有作者姓名,沒有一部署有吳承恩的名字。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吳承恩不是《西遊記》的作者?
吳承恩
《西遊記》作者之謎
《西遊記》的作者究竟是誰?幾百年來一直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懸案。現存最早的《西遊記》刊本世德堂本卷首載有一篇序言,談及《西遊記》作者時這樣說:“《西遊》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這篇序言是研究《西遊記》的重要資料,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信息:世德堂本刊刻時,就不知道《西遊記》是何人所寫。
據史料記載,中國第一部記錄唐僧取經的書籍是《大唐西域記》,是由唐代高僧玄奘口述,其門徒記錄編纂而成的,記述了玄奘西行途中的所見所聞,是一部描繪西域諸國風土人情的地理類典籍,與今天的《西遊記》風馬牛不相及。後來玄奘的徒弟又撰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描寫玄奘取經途中的艱難,渲染了部分宗教和神話傳說,但這還不是小說,隻是僧侶傳記而已。此後曆經五代、宋、元、明幾個朝代,唐僧取經故事經過說書藝人和民間百姓的長期創作、加工,最後經文人潤色、定型,最終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顆明珠,這就是今天百回本的長篇小說《西遊記》。
《西遊記》的作者問題在學界始終存在着争議,除吳承恩外,目前還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丘處機說。
讀過金庸小說的人一定對丘處機這個名字非常熟悉,他是生活在宋末元初的一名道人,号長春真人。在《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丘處機被描繪成一位武藝高強、抗金護民的民族英雄,這也讓他在中國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武林人物。
《西遊記》在明代風行于世後,各種版本都不署名,入清後盛傳《西遊記》為邱處機所作,這在當時影響很大。之所以出現這個說法,是因為邱處機曾遠赴西域,其弟子以此為題材寫了本《長春真人西遊記》,簡稱《西遊記》。後世誤将丘處機的《西遊記》與小說《西遊記》混為一談,認為邱處機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有清一代流行的刊本都沿襲了這一說法,所以此說流傳甚廣。
二、李春芳說。
《西遊記》研究者沈承慶認為《西遊記》作者應為明嘉靖年間宰臣李春芳,沈的考證很繁瑣,簡單說來其依據無非兩點:一是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闆西遊記》卷首注明本書為“華陽洞天主人校”,而李春芳原籍江蘇興化,嘉靖年間狀元及第,後累官升至宰輔,年輕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其号即是“華陽洞天主人”;二是《西遊記》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詩:“缤紛瑞霭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長春賽禹湯。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餘芳。古來長者留遺迹,今喜明君降寶堂。”沈認為這首詩的第四、六、七句中暗含“春芳長者留迹”之語,和卷首“華陽洞天主人校”相呼應,證明《西遊記》為李春芳所撰。
至于明《淮安府志》所述邑人吳承恩作《西遊記》一事,沈承慶認為吳承恩寫的其實是《西湖記》,被誤記為《西遊記》。
三、其他說法。
除了丘處機和李春芳,《西遊記》作者還有其他一些說法,比如開封周王府後裔說、明嘉靖年間大臣唐順之說等等。毋庸諱言,這些說法目前都還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和資料支撐,在《西遊記》研究領域影響也不是很大,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胡适和魯迅的考證
1920年代初,胡适和魯迅幾乎同時考證出明代文人吳承恩是長篇小說《西遊記》的作者,他們的意見得到當時文學界和學術界的認可,此後出版的《西遊記》,也根據他們的考證正式署上了吳承恩的名字。
《西遊記》連環畫
其實早在胡适、魯迅之前,清代文人吳玉搢和阮葵生就已确認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他們根據淮安地方史志的記載和小說中使用的淮安方言,提出作者就是淮安人吳承恩,但他們的考證未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
1921年,胡适曾為《西遊記》寫過一篇序言,後來他又得到一些新資料,于是重寫了一篇《<西遊記>考證》。《西遊記》再版時,胡适将以前的序言和後來的考證合二為一,形成了一篇完整的《<西遊記>考證》。
胡适在文章中指出,“現在《西遊記》的作者是一位‘放浪鑄酒,複善諧谑’的大文豪”,胡适認為這個大文豪就是吳承恩。1924年7月,魯迅在陝西講學時說:“《西遊記》世人多以為是元朝的道士邱長春著的,其實不然。邱長春自己另有《西遊記》三卷,是紀行,今尚存《道藏》中,唯因書名一樣,人們遂誤以為是一種。……實則作這《西遊記》者,乃是江蘇山陽縣的吳承恩。”
胡适1921年為《西遊記》作序時還不知道《西遊記》作者是誰,但對流行的丘處機說一直持懷疑态度。後來胡适四處搜集資料,深入考證,并與魯迅反複斟酌、商讨,最後在《道藏》中發現了丘處機的《長春真人西遊記》,兩人向外界宣布了他們的這個發現:邱處機的《西遊記》并非百回本的長篇小說《西遊記》。胡适和魯迅這個發現是《西遊記》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長篇小說《西遊記》
否認了丘處機後,胡适和魯迅考證出《西遊記》真正作者是淮安儒生吳承恩,其主要依據是明代天啟《淮安府志》、清康熙《淮安府志》、同治《山陽縣志》和《石亭記事續編》《茶餘客話》《山陽志遺》等文人筆記。但後人對此卻有個疑問,中國古代地方史和正史從不記載通俗小說,《淮安府志》等史書為什麼會例外呢?況且《淮安府志》也沒有明确說明吳承恩的《西遊記》就是章回小說《西遊記》,這也是人們對胡适和魯迅《西遊記》研究最主要的诟病之處。
胡适與魯迅的《西遊記》研究雖然都是獨立進行,但他們的觀點和内容卻非常接近,兩人也經常交換、借重資料。據《魯迅全集》記載,魯迅曾緻信胡适:“适之先生:關于《西遊記》作者事迹的材料,現在錄奉五紙,可以不必寄還。”胡适也曾說過:“現承周豫才(魯迅)先生把他搜得的許多資料鈔給我,轉錄于下。”可見,胡适和魯迅雖然政治觀點不太一緻,對于學術研究,兩人還是相互援手且無任何私意的。
吳承恩其人
與曹雪芹、蒲松齡等明清小說家的命運相似,吳承恩也是個不得志的窮儒生。為什麼文人才子多貧寒之士?這個問題值得有心者研究。
吳承恩以文學和書法名世,據說淮安一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1975年1月,吳承恩父親吳銳的墓碑在淮安出土,其墓志銘就是由吳承恩“撰次并書篆”的,墓志銘中這樣寫道:“先世漣水人,然不如何時徙山陽。遭家窮孤,失譜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詳也。曾祖諱鼎;祖諱銘,餘姚訓導;皇考諱貞,仁和教谕。”
墓志銘中所說的曾祖、祖、皇考,都是以吳承恩父親吳銳的身份來說的,從這段文字裡,我們知道吳家先祖原居漣水,後來才搬到淮安。吳承恩祖上何以為生不得而知,隻知道他的曾祖和祖父在浙江餘姚和仁和(杭州)當過“訓導”和“教谕”之類的小官,吳氏家族并未出過顯赫的大人物。
《淮安府志》中有一些關于吳承恩的記錄,說他“性敏而多慧,博覽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這可能是一些溢美之言,實際上吳氏科舉不順,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貧困潦倒。吳承恩晚年出任浙江長興縣丞(相當于今天的副縣長),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明代藩王屬官,掌講授之職),當時荊王封地在今湖北蕲春一帶,距江浙路途很遠,不知吳承恩為何謀得此職,不過吳氏後來葉落歸根,去世後葬于家鄉淮安。
1970年代中期,吳承恩及其父吳銳之墓同時被盜,當時人們隻發現了吳承恩為父親撰寫的《先府賓墓志銘》,并沒有見到吳承恩的棺材,所以不知吳承恩墓也已被掘。後來文物部門發現刻有吳氏官銜“荊府紀善”的棺材前擋闆,這才找到吳承恩墓地,并以墓地為中心,修建了吳承恩墓園,供人們瞻仰、懷念。
最近看到一則消息,為紀念和弘揚吳承恩的文學成就,《人民文學》雜志社與吳氏故裡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日前共同設立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向社會公開征集正式出版的長篇小說。
也許,這才是紀念這位文學先輩最好的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