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最可靠的就是修身,就是修己,這是我們終身所要實踐的根本。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400字,深度閱讀需7分鐘,受益終生|
提到“聖人”,你會想到誰?
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至聖先師”孔子,他被人們贊頌為“道冠古今,德配天地”的最高理想人物。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叫聖人?是不是能用什麼标準給聖人清晰地“畫像”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聖人”二字的共二十八次,比例相當高。
什麼叫“聖人”,老子也給出兩個原則,就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樣的人就叫聖人。
因此,我們結合人們對孔子的盛贊以及老子給我們的标準,來給聖人畫一個“像”。
一是可以更好地向聖賢學習,提升自己的修為;二是倘若聖人就在我們身邊,也不緻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錯失邂逅的良緣。
1
道冠古今
《易經》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始,而孔子不辭勞苦“韋編三絕”,用一身學識為《易經》編修十翼,廣傳天下。
所以他說“吾道一以貫之”。意思是說,我隻用一個基本道理就能将所學貫通起來。
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太極。我們所講的道理統統是太極系統一路講下來的。
所以,《易傳·系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名詞。這句話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孔子說出來的。孔子以前沒有人講。
孔子非常了解伏羲。伏羲當時想,世界上有件東西大到沒有外面,小到沒有裡面,那叫什麼名字呢?後來孔子說,對了,就用太極。
于是,孔子由太極思想而發出去,講了忠恕等儒家思想。再收回來就是一個仁字,仁就是陰陽。
最古老的“仁”字是一豎兩橫,就是一陽一陰,就是男女好合。兩性和合就叫仁。所以仁是做人的基礎。
孔子的一貫之道,闡述了天地大道,為人之道。
孔子一輩子都在做一個字,叫做藏。藏道于民,就是把道從有位置的大人藏到一般的人。孔子有教無類,他是第一次把教育推到平民。
為什麼我們那麼尊重孔子,就是因為有了孔子以後,老百姓變聰明了。
所以,後世人們無不感慨說“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就是盛贊孔子的聖賢之道。
2
德配天地
在馬王堆帛書《要》中,孔子說:《易》我後其祝蔔矣,我觀其德義耳。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重易理中的德義。
正如《易經》文言傳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孔子也說過“不占而已”,他并不是說反對占蔔,也不是說占蔔是不存在的,是迷信,而是告訴我們,要先把易理初步弄清楚,再去占,才會比較安全。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易經》在人倫方面,德是根本性的東西,所以我們講德本才末。
孔子真正的用意是告訴我們,天人要合一,隻有用倫理道德來合。
作為一個人,最要緊的是修德。
什麼叫修德?就是修正自己的德行。
天天修德,修得合乎天道,這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大的成就。
但是現代人,有幾個人想到孔子的真正的用意?太少了。
孔子最大的貢獻,就是很坦白很直接地指出來,人類跟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倫理道德,其他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他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場來發揚易學,他說人應該全心全意終身緻力于四個字,就是天人合德。
因為天人一定要合一,隻有靠道德才能合一,靠其他根本就合不了。
人生最重要的,最可靠的就是修身,就是修己,這是我們終身所要實踐的根本。
這樣的話,我們就抓住了《易經》最重要的核心,也就理解了孔子“至聖”的分量。
3
處無為之事
什麼叫“無為”,這是非常有争論的。很多人從字面上理解,“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
人如果什麼都不做,就是死人。
坦白講,人活着就是要動,動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亂動。
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動,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所以“無為”絕對不可以解釋成不做事情。
這個“為”,是違反的意思,你要做事可以,但是你不能違反自然的規律,就這麼簡單。
聖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事,但他做的每件事都順應自然規律,這才是關鍵。
自然規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道”。“道”生萬物,萬物都是“道”所生,都要依道而行。人也不例外。
所以,老子的意思,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做得合道;而且隻要合道,不做還不對。
一個人,隻有透過“無為”,才能夠真正的無不為。
否則每做一件事,都會造成一大堆後遺症,甚至不可收拾,那還不如不做。
4
行不言之教
《論語·陽貨篇》說: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說:“我真想不說話了。”
子貢說:“老師如果不說話,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傳述的呢?”
孔子說:“天說了些什麼呢?四季運行不已,萬物生生不息,天說了些什麼呢?
孔子主張身教重于言教,為了提醒弟子們,不要過分依賴他的言教,故意說出“我真想不說話了”這樣的話。
子貢果然不能一下子就領悟,反而認為老師如果不說話,他們将依循什麼,又将傳述什麼呢?
孔子進一步指點他,告訴子貢老天爺不開口,難道人們就無從學習,不明白自然規律嗎?
天雖然不說話,但四時的循環,萬物的生生不息,其中蘊含的奧妙,我們不是都領悟到了嗎?
現代人過分重視語言的溝通,整天除了睡覺以外,說話不停,哪裡有内省、反思的時間?又怎麼能夠自覺呢?
孔子以天不說話來啟發子弟多聽、多看、多想、少開口,用心良苦。
我們經常講,講幾百遍,大家還是聽不懂。
言教不如身教,若是你身教他還看不懂,那就是他的事了。
實際上,隻要我們能自覺,用心觀察現象,悟出其中的道理,那麼到處都是學問,時時都能學習。
總之,聖人高偉,通達天理,又能以身踐行,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
而放眼當今人類社會,風雲激蕩,多元發展,各種弊端也日益顯現,越來越偏離聖賢道路。
我們作為普通人,欲念叢生,走上聖賢之路還有多遠呢?其實不遠。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一切反求諸己,從自身做起,修德以應天,時時憑良心、合天理,人人皆可為聖賢。
本文策劃:賈歐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彙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