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錯過黃金期的長虹,能否東山再起?
作者:朱末
來源:快刀财經(ID:kuaidaocaijing)
沒有永恒的巨頭,也沒有永遠的赢家。
時代的浪潮裡,縱然是巅峰級别的存在,也有可能成為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今年3月16日,昔日“彩電大王”四川長虹披露了關于收到執行通知書的公告,執行金額合計1703萬元(包括延期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等),公司共有3個銀行賬戶被綿陽中院凍結,凍結金額合計約為1583萬元。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要知道,在中國彩電發展史上,四川長虹擁有濃墨重彩的地位,不僅憑借一己之力打破外資壟斷,更連續20年(1990年至2009年)蟬聯國内電視銷量第一,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然而,長虹卻沒有将這種驕人優勢持續保持下去,不僅影響力越來越弱,在行業的話語權也早已今非昔比。
據奧維雲網發布的2021年中國彩電銷量排行榜顯示,四川長虹排名第6,市占率僅為7.55%,直接滑出第一梯隊,與競争對手之間的差距也在不斷加大。
惡性循環并沒有停止。2022年8月24日晚,四川長虹發布公告稱,為盤活存量資産,公司綿陽、武漢市等地共31套存量房産,在西交所挂牌出售,31套房産轉讓底價共計1.66億元。
事實上,這已不是長虹第一次賣房自救。2019年,四川長虹就将價值1.5億元的上海長虹大廈,以8120萬元“賤賣”了,可見焦慮程度。
出售房産背後,是四川長虹多年來萎靡不振的業績。就在發布賣房公告的同一天,四川長虹也披露了2022年上半年财報,其營業收入為439.48億元,同比下跌10.71%;淨利潤為1.52億元,扣非淨利潤為2411.34萬元。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曾經,“以産業報國為己任”的長虹,為中國開創了新時代,卻又在巨大的變革來臨之際自亂陣腳,以至于深陷泥潭,無法自拔。
此種境遇,如何不令人唏噓。
01
三次價格大戰,坐上“彩電大王”寶座
在四川綿陽,有句話很生動:“長虹打噴嚏,綿陽就要感冒。”翻開四川長虹的履曆,可以發現,上半局也确如其名字一般,稱得上是“氣勢如虹”。
1958年,在綿陽城郊的一片麥冬田上,一群軍工人揮動鐵鍬,建立起了“國營長虹機器廠”,這是當時國内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産基地,也是長虹集團的前身。
1970年之後,長虹逐漸往“保軍轉民”的方向轉型,将重心移至消費電子,“國營四川無線電廠”也更名為“國營長虹機器廠”;1972年,基于軍工系統的第一台長虹電視機研制成功,“長虹”品牌由此創立。
1985年,擔任長虹廠長的倪潤峰力排衆議,做出了改變長虹命運的重大決定——押寶彩電業,推出中國第一台國産化彩色電視機CJ37A,并搶在國家相關政策關門前夜,從日本松下引進了最新一代彩電生産線。
▲年輕時的倪潤峰
這是當時國家批準引進的最後一條彩電生産線,亦是同時期引進的國内同行業中自動化程度最高、單班生産規模最大的一條生産線,為後來長虹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但真正讓長虹名聲大噪的,還在于三次驚心動魄的“價格戰”。一是1988年,國家取消物價雙軌制前後,彩電市場流通環節受到嚴格管制的餘威尚存,導緻彩電緊缺。長虹大膽地以低于黑市價、高于國家牌價的價錢向消費者出售,在當年便實現了1.97億元的利潤。
二是1989年,長虹又在國家對彩電征收600元特别消費稅的時候,通過降價300元,激活了停滞的彩電市場,開創了中國家電業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降價。1990年,長虹首次登上彩電行業銷售冠軍的寶座。
1993年,長虹自行設計制造了國内功能最全、性能最好的超平29寸彩電“紅太陽一族”系列,掀起搶購熱潮;1994年3月11日,“四川長虹”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5年10月,長虹生産出了中國第一台34英寸的大屏幕彩電,成為轟動性新聞,長虹風靡全國。
如果說前兩次的價格戰大大提升了長虹的整體知名度,第三次則徹底奠定了長虹的老大地位。
1996年,國家彩電關稅調整,由35%下降到23%,國際家電品牌虎視眈眈,想要借此機會搶占甚至壟斷中國市場。重重圍攻之下,本土彩電節節敗退,長虹庫存不斷增加,一度到了“每個月建倉庫都來不及堆放”的地步。
危機當前,長虹再次破釜沉舟,宣布所有彩電一律降價銷售,降價幅度高達18%。在長虹的帶領下,本土品牌迅速跟進,國産保衛戰就此展開,打得外資品牌再無還手之力。
僅一個月,長虹銷量就翻了一倍,市場占有率從27%狂飙到35%,“當年每賣三台彩電,就有一台是長虹”,長虹彩電成了最大赢家,不僅出現在國禮名單中,還成為民族品牌的象征。
被推上巅峰的長虹,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絲毫沒有注意到,危機已不期而至。
02
戰略決策接連失誤,神壇跌落風光不再
打赢翻身仗的長虹萬萬沒有想到,曾經同一陣營的盟友,很快就倒戈相向。
嘗到甜頭的本土廠商開始舉一反三,不斷推出更低廉的新品,主動出擊打起價格戰,大有趕超長虹之勢。
面對不斷被瓜分的市場,倪潤峰不動聲色,精心部署了“壟斷戰略”。即一面和國内八大彩管簽訂協議,壟斷顯像管上遊渠道,讓對手無貨可賣;另一面悄悄醞釀新的價格戰,意欲一劍封喉。
本以為計劃天衣無縫,但事情非但沒有按照既定的設想發展,反而徹底脫了軌。原來,長虹表面上掌握了市面70%的顯像管資源,但私下裡,為牟利的彩管廠仍會偷偷為其他廠商生産,導緻長虹的如意算盤最終落了空。
打落牙齒和血吞,長虹不但高價囤積了大量顯像管,還要硬着頭皮打價格戰,年淨利潤下降了74%。這次冒進,也成了長虹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對市場的預估錯誤,價格戰完全沒有奏效。1998年,四川長虹的庫存商品增加到了67.89億元。
無奈之下,2001年初,産能過剩的長虹開始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或許是病急亂投醫,長虹又下了步錯棋,選擇與美國APEX公司合作,以賒銷的方式在美國開展貿易。
這家公司有着劣迹斑斑的前科,新科集團、五礦都曾上過當,長虹内部也率團隊親自赴美考察過,但為解燃眉之急,最終還是敲定了合同。
然而,APEX不僅沒有按照正常流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反而通過票據詐騙的方式套了長虹40多億的貨款,随後跑路不見蹤影,一車車運出去的彩電,全都打了水漂。
2004年年末,長虹公告稱“美國進口商APEX公司由于涉及專利費、美國對中國彩電反傾銷及經營不善等因素出現了較大虧損,支付公司欠款存在着較大困難”,向外界曝光了這一驚人的壞賬金額。
長虹的聲名遭到沉重打擊,帶領長虹一路披荊斬棘的倪潤峰也結束了職業生涯,卸任長虹董事長,由趙勇接替。
噩夢還未結束,長虹又跳進了另一個火坑裡。2005年,在液晶電視占據上風的情況下,新任董事長趙勇反其道而行,确定長虹投資方向為等離子屏。
2006年,長虹豪擲20億美元,将韓國歐麗安等離子公司收入囊中,随後又投資7.2億元,成立四川虹歐顯示器有限公司,主要生産等離子面闆;2007年,長虹斥資60億豪賭等離子電視;2008年日立、先鋒、三星和LG電子相繼退出等離子面闆生産,隻有長虹仍在堅持。
事實證明,長虹再次走入了歧路。等離子項目商的40多億投資,換來的隻有連年虧損,最終隻得以6420萬元的價格出售虹歐公司61.48%的股權,元氣大傷。
時間來到2014年,網絡化、智能化的浪潮開始席卷家電行業,各大家電企業集中轉型智能化。海爾、美的、格力三大巨頭先後建立起自己的智能化生态;互聯網企業如阿裡、小米、蘇甯等也都加入了戰場。
本應抓住“複興”機會的董事長趙勇卻不以為然,認為競争對手是在作死,結果許多互聯網品牌電視彎道超車,将長虹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一系列失誤之後,長虹業績持續低迷,不僅要靠政府補貼艱難生存,還得靠賣地緩解經濟情況,風光不再。
03
多元化發展藏隐憂,長虹能否翻身再起
眼看電視業務日漸式微,轉而求其次的長虹四處出擊,寄希望于多元化發展道路,來找到增長新動能。
在傳統家電領域,長虹除了電視機外,還生産空調和冰櫃等産品;另外,長虹還大舉進軍廚衛、手機、IT産品行業,甚至還進入了與老本行幾乎沒有關聯的房地産業。
▲2021年長虹産品營收情況
可惜事與願違,這些行業類别跨度極大,每個行業本身已有巨頭存在,半路出家的長虹,并沒有折騰出太大水花,直到現在也拿不出一款可以吊打市場的拳頭産品。
此外,品牌重心轉移,涉及領域過多,在缺乏主業突出的背景下,還帶來了效率低下與管理成本增高的問題,不斷拖累着長虹前進的步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7年,長虹率先成立了國内家電行業的首個人工智能實驗室,遠遠早于競争對手。但等長虹真正騰出手來進行研發時,不管是老對手康佳、創維、海信等,還是暴風、小米、微鲸等互聯網品牌,都已啟動了人工智能戰略,長虹起了個大早,卻沒能發揮先發優勢。
所以,盤子的确是鋪開了,盈利水平卻沒有增長。随着多元化的深入,長虹的盈利能力是年年下滑,毛利率從2010年的16%降至11%,淨利率則一直在2%左右徘徊。
相較之下,曾經的對手海爾一直專注于家電生産,對其他領域鮮有涉及,冰箱營業額卻遠遠高于其他産品,擁有難以撼動的核心競争力;海信也是如此,其主營産品隻有電視機,但業績足以“秒殺”長虹。
當然,從公司發展的長遠角度考慮,尋找更多利潤增長點,本來無可厚非。美的集團就成功地實現了“兩條腿”同步向前,既保持了傳統的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業務優勢,又在機器人自動化領域新增市場想象空間。
錯就錯在,長虹更像是個盲目的風口“追逐者”,哪裡熱鬧往哪去,看似全能,實則多而不精,還因此丢失了彩電大王的标簽。
如今,長虹依然表示要“加速培育新增長極”。這些新的增長極包括家用機器人、電動汽車壓縮機、汽車空調等業務;布局智慧農業、智能水表、智能停車、設備定位;锂電業,關注三元材料領域的布局機會;汽配業務等。
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更是公開表示,到2025年,長虹要實現主要産業穩居國内第一;培育一批細分行業冠軍或隐形冠軍,銷售規模增長到2000億元的目标。
然而,機會總是稍縱即逝,屢屢錯過黃金期的長虹,能否實現豪言壯志,重新東山再起,還要打個問号。
但可以确定的是,市場留給長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雕爺解局《消失的長虹:昔日彩電霸主,如今徹底掉隊,是誰葬送了它?》
2.市界《四川長虹褪色:屢試屢錯,“彩電大王”徹底掉隊》
3.AI财經社《彩電大王長虹生死59周年:打價格戰趕跑洋貨,40億豪賭失敗兩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