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12:06:50

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從2021年全國新高考的幾套文言文閱讀試題中可以發現,試題從選材到設題是一緻的,但是對考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有所加大文言文中的簡答題之前已在北京、江蘇高考試卷中出現,2020年正式出現在全國卷中這意味着高考文言文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如果你覺得文言文閱讀簡答題太難了)1

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從2021年全國新高考的幾套文言文閱讀試題中可以發現,試題從選材到設題是一緻的,但是對考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有所加大。文言文中的簡答題之前已在北京、江蘇高考試卷中出現,2020年正式出現在全國卷中。這意味着高考文言文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文言文閱讀簡答題一般分值為3分,通常情況下考生得到滿分比較困難,試以2021年全國新高考卷為例,探究此題的解題策略。

一、精準審題,明确考查類型及目的

新高考Ⅰ卷第14題:

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麼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麼?(3分)

分析命題人的考查意圖,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問考查考生對句意的理解概括,第二問考查考生對寫作目的的把握。

新高考Ⅱ卷第14題:

文中說到“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具體原因是什麼,請簡要說明。(3分)

很明顯,這道題考查考生對具體原因的探究,主要是考查考生對文章信息分析篩選概括能力的題型。

二、确定答題區域,梳理歸納文本内容

上述新高考Ⅰ卷中題幹明确指出所分析的話語位置在文末,此處暗示考生要從上文中梳理、篩選、歸納答案;Ⅱ卷中“邊境之間,稍得休息”需要考生在通讀原文時關注關鍵詞“邊境”,其位于“禁諸将不使侵暴後趙之民”與“四年秋七月”之間,這就暗示考生要從“禁諸将不使侵暴後趙之民”的上文去尋找答案。

考生在準确定位,确定答題區域後,需要大體梳理文本内容。

新高考Ⅰ卷中的選文主要講述了唐太宗接納臣子封德彜的意見降宗室郡王為縣公、接納張玄素建議并重用他、對裴矩的進谏不僅不生氣反而大悅的事情,通過這幾件事來告誡後世統治者要正道直行,給臣子做表率。

新高考Ⅱ卷中的選文主要講述祖逖北伐的事件。按照事件順序分别講述了祖逖聞雞起舞、丞相司馬睿對祖逖北伐的支持、北伐過程中與後趙相持、邊境稍得休息、祖逖死後境況等内容。

三、關聯語境,找準作答方向

新高考Ⅰ卷中,文章最後一段“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随矣”。

根據“君明臣直”可以知道強調君主賢明的重要性,君主賢明,大臣才能正直。文章緊接着列舉了裴矩的事情,指出裴矩在隋朝雖是佞臣但卻忠于唐朝,并不是他的本性有變化,是因為君主。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為佞臣;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成忠臣。此事例直接佐證了古人的觀點“君明臣直”。

所以司馬光說,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随矣。這一句中“君者表也”意思是君主是表率,對于“景”的理解是重點,“景”理解錯了,會影響整個句子的理解。聯系上下文可知本段是想闡釋君主對大臣的作用,通過後文的“景随”以及我們在《過秦論》中學過的“赢糧而景從”,可知“景”通“影”。因此本句的句意則迎刃而解,意即“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惡而行動”。

本題設兩問,第二問是“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麼”,考查學生把握作者寫作目的的能力。這需要考生聯系上文以及作品出處進行思考。首先,文章主要講了唐太宗善于納谏的三個故事,說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執政水平,上行下效,成為臣子的表率,實現良好的君臣互動。其次,聯系文章出處《資治通鑒》,此書是一部專為皇帝編撰的介紹曆代興亡得失的作品,其創作目的就是告誡君主如何吸取曆代教訓。通過以上這兩點,考生不難作答。

新高考Ⅱ卷要求考生分析“邊境之間,稍得休息”的原因,實際上是考查考生篩選概括分析文章信息的能力。文章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由此得知文章主要講述祖逖北伐的事件。原文中“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後文的内容是祖逖“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和所問無關。結合語境,不難在前文中找到原文的相關表述“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後趙兵,後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後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将不使侵暴後趙之民。”等内容。

其中“邊境之間,稍得休息”的直接原因就是“禁諸將不使侵暴後趙之民”,再進一步探究祖逖不侵略後趙之民的直接原因是“後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而後趙王如此做的原因是“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後趙兵,後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

因此做好本題首先要根據語境對原文信息進行篩選,然後再分析概括。

四、轉換語言,規範作答

考生在作答時如果僅僅複述原文的語句是難以獲得滿分的,必須根據找到的原文信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恰當轉換。

新高考Ⅰ卷中“君者表也,臣者景也”,問的是這句話說的是什麼道理,如果直接翻譯為“君主是表率,臣下是影子”,則是答非所問。答出此句的道理則需要考生将對本句和前文“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的理解相結合,此句司馬遷是想表達君主起表率作用的重要性。據此,可以将答案組織為:君主是表率,臣下就像是君主的影子,臣子會根據君主的好惡而行動。因此新高考Ⅰ卷的參考答案如下:

1.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惡而行動。

2.告誡後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同樣道理,在新高考Ⅱ卷中,如果把原文按照相關答案直接翻譯或者原文照搬,不但啰嗦,而且沒條理,因此可以分句進行大意概括。将“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後趙兵,後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概括為祖逖多次派兵攻打後趙,導緻後趙戍守邊關歸順祖逖的人太多,邊境日漸狹小。将“後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概括為後趙石勒對祖逖采取的一系列示好行為以及要求通史互市。将“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将不使侵暴後趙之民”概括為祖逖沒有将這件事向上呈報,而是任其互市,從中獲利,并且禁止諸将侵犯後趙百姓。通過對上述原文内容的概括,考生不難組織答案。新高考Ⅱ卷的參考答案:

1.祖逖多次攔擊後趙軍隊取勝,使得後趙疆土縮小,後趙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史及互市。

2.祖逖沒有阻止民間貿易,并約束士兵不要侵犯後趙百姓,使得兩國的邊境稍微得到了休養生息。

由此看來,文言文閱讀中的簡答題需要考生仔細閱讀題幹要求,然後在文中快速定位,根據語境篩選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概括,然後用自己恰當的語言進行作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