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曉彤爺爺來頭多大

關曉彤爺爺來頭多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14:03:57

當紅影視明星,“國民閨女”關曉彤,因演技出色,大方伶俐,受到觀衆的喜愛和熱捧,這絕不是偶然的。因我的嶽父是北京琴書門裡的弟子,所以門裡的事我略知一二。關曉彤的父親關少曾是話劇和影視演員,爺爺是大名鼎鼎的“琴書泰鬥”關學曾先生。關曉彤小的時候我曾經見過幾次,圓圓的小臉兒,葡萄珠兒似的大眼睛,非常乖巧可愛。關少曾叔和嬸子對她精心培養,在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中,關曉彤妹妹不負衆望,脫穎而出。

關曉彤爺爺來頭多大(關學曾是琴書泰鬥級人物)1

單琴大鼓裡的那些人

關學曾師爺演唱的北京琴書家喻戶曉,當初就是在單琴大鼓的基礎上改進、發展而形成的。

關曉彤爺爺來頭多大(關學曾是琴書泰鬥級人物)2

單琴大鼓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很陌生,但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紅極一時,至今一些高齡的老曲迷們仍然難忘它那優美動聽的旋律。單琴大鼓的創始人翟青山先生(1903---1951),原名翟玉俊,藝名翟德林,通州馬駒橋柴家務人,家境貧寒,自幼喜愛民間藝術,少年時即在村裡習唱蓮花落。1918年拜西河大鼓盲藝人劉玉昆和李德全為師,後又拜師木闆大鼓老藝人田玉福,學唱大書。翟先生雖然文化不高,卻是藝術界的一個奇才,一人獨創了奉調大鼓和單琴大鼓兩個曲種。1927年他和李德全共創了奉調大鼓(亦稱京奉調或鳳調,以家鄉的鳳河命名),曾風行一時,前些年京城曲藝界仍有人演唱;1933年又和弦師魏德祥創出單琴大鼓。

單琴大鼓的由來

關于單琴大鼓的由來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單琴大鼓源于“五音大鼓”。清朝同治年間(1821---1850)在京南大興、馬駒橋、安次一帶流行“五音大鼓”,是當地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曲藝形式。“五音”涵指藝人演唱、鼓闆、三弦、四胡、揚琴。1920年前後,因農村大災年馑,為了活命糊口,農村藝人開始進城賣藝。有一次翟先生在電台演唱“五音大鼓”時,别的樂手沒來,隻有一架揚琴,誰想直播後觀衆卻反響熱烈,說不但曲調優美、明快,還聽着更加清楚、真着,從此才有了“單琴大鼓”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從1933年起翟先生就和弦師魏德祥一起研究新曲種,吸取了樂亭大鼓、奉調大鼓、民間“落腔調”的優點,廣學百家,博采衆長,去掉了三弦等伴奏樂器,隻留揚琴,在不斷豐富和改進後,1934年在天津仁昌電台一經播出,即大獲好評,新曲種被曲界所公認,從此風靡京津,翟青山先生也獲得了“單琴大王”的稱号。

關曉彤爺爺來頭多大(關學曾是琴書泰鬥級人物)3

1935年百代公司為翟先生灌制了《藍橋會》、《喬太學》、《劉二姐拴娃娃》、《三世姻緣》等六張唱片,使單琴大鼓在全國都有了廣泛影響。除了短篇,翟先生還擅長說大書,《前後七國》、《回龍轉》、《黃鳳配》等都是拿手的段子,在京津兩地奔波演出,最忙時他一人一天在電台包下三個鐘點(每個鐘點40分鐘)演唱并代報廣告。

關曉彤爺爺來頭多大(關學曾是琴書泰鬥級人物)4

新曲種“北京琴書”

因為“單琴大鼓”走紅,當時出現了一大批的藝人,與翟青山同輩的有魏德祥、常德山、張瑞祥等,翟先生的弟子有石長嶺、吳長寶、焦長海、沈長祿等十七人,其中吳長寶還是翟先生的表弟;常德山的弟子是關學曾。吳長寶不但是關學曾童年的玩伴,還是門裡的師兄弟,二人一個演唱,一個伴奏,珠聯璧合,從十六歲開始一直合作了近五十年,依托單琴大鼓,又共同創出了新曲種“北京琴書”。

文/陳偉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轉載與合作及交流民俗,請加beijingminsu

點擊關注:2016年度文化頭條号:北京民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