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論語》新言“憲問”之十九,蘿蔔/攝影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公叔文子,衛國大夫。文子,為谥号。
大夫僎,公叔文子家的家臣,後被公叔文子舉薦給衛國國君,成為與公叔文子一同上朝議事(平起平坐)的大夫,從家臣升格為國家的大臣。
公叔文子之家臣大夫僎,後來能與公孫文子同朝稱臣,同堂在朝廷共事。孔子聽說了文子格局大,能不拘一格推薦人才,不論身份高低貴賤,能惟才适用,就贊許有加,說,公叔文子,無愧于他這個“文”字!
本章句,談了公叔文子心胸寬廣,他任賢用能,對于自己的家臣也能不遺餘力地推薦給國君,而不顧忌與自己的“下人”将來要平起平坐。但是,确實沒提“文”到底是什麼?
“文”的理解很多元,即使在《論語》中,它也是多種涵義都具備,而并不特指某種特質。不過,在此章句中,孔子說文子“文”,還是嘉獎之義——“有文化”、“有肚量”、“知書達理”……等等之意味。
下面搜尋出《論語》中談及“文”的一些章句,供讀者對“文”有更多的認知與參考:
在《論語》“學而”篇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個人孝弟有了,謹言慎行有了,仁心仁行有了,然後還想進步,那可以學更多“文藝”的東西了。
在《論語》“雍也”篇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說,一個人外在與内在,言行與内心都相得益彰,協調統一了,知行合一,有其實又有其名,才配稱為君子。
還是在《論語》“雍也”篇中,“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說,一個人博學多識,但又不肆意妄為,能自律,可以說他做事做人算靠譜的了!
《論語》“顔淵”篇中,“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曾子說,君子好學,他們之間交往的一個基礎就是共同求知求仁!
……
筆者按,關于“文”,一個字四筆劃,内容涵蓋很豐富,沒有标準答案,隻有提出的問題,然後……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備注:公叔文子,其實也就是孔文子,他的這個“文”大有來頭。當初《論語》“公冶長”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谥号中有個“文”字的人,一般還都是個“人物”!)
蘿蔔/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