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白遮三醜,一胖毀所有。白不白多半是基因決定的,但是胖不胖往往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但是,胖哪裡也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幾乎所有亞洲人都一樣,要胖就先從肚子開始,比如女性的小腹贅肉、男性的大啤酒肚,當然,全身均勻的肥胖,肚子上的肉肯定也不會少。
小腹為什麼容易長肉?
其實不僅僅是“中年發福”,人在大約25歲之後,随着年齡的增長,受激素水平的影響,脂肪的合成和儲存,就會越來越傾向于在腰腹部,尤其是當你脫離校園、步入社會、工作個幾年之後,大概從22-24歲左右開始,受工作壓力、職場社交、久坐活動受限制、不規律飲食等因素的影響,就容易開始“發福”了,所以中年發福隻是年少時埋下的種子的成果而已。
我們身上的脂肪分為三種:内髒脂肪、淺層皮下脂肪和深層皮下脂肪。内髒脂肪,顧名思義,都在肚子裡的各種内髒以及腸道網膜上,深層皮下脂肪的積聚,也大多集中在胸腹部,從而造成的視覺效果就是“蘋果形”,又稱腹型肥胖,淺層皮下脂肪則全身都有,但主要分布在下半身,多集中在臀部和大腿上,一般西方國家的人傾向于積累淺層皮下脂肪,所以他們更多的是“梨形”身材,又稱臀型肥胖。
除了人種因素之外,很多生活習慣也會使脂肪更容易集中在小腹上,既然基因這些因素我們無法改變,就隻有從生活習慣入手,尋找改善身材的有效措施:
飲食結構不合理
“飲食”大家都懂,但是“結構”可能就令很多人一頭霧水了,确實很少有人關注過自己的飲食結構,畢竟從小到大都是和家人、朋友吃得一樣一樣的,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健康問題,沒什麼人會去重視并學習營養知識。
事實上,日常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包括主食、零食、甜食、甜飲料的攝取,都和腰腹部的脂肪囤積關系密切。特别是我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食,日積月累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最大。如果你的主食選擇,一直都是隻有白米飯、白面條、餃子、餅這些,就算吃得不多,也都不是有利于血糖穩定控制的優秀主食選擇,更不利于身材的保持。最正确的吃法應當是增加主食的多樣性,比如試着用粗糧、雜糧、全谷物、薯類部分替代精白米面,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整個身體的代謝率都明顯提高了。
缺乏運動
一個大家都有的現象,一坐下來,肚子上的人就往下一堆,再瘦的人也都要有個一兩層,就算你吃得再少,長年累月就這麼坐着,肉自然也就慢慢“贅”下來了。如果你的工作性質就是那種活動量很少很少的,或者已經退休沒有工作了,平時也沒有在運動鍛煉的話,腰腹部以及全身的肌肉都不是很夠,力量也比較差,皮下脂肪和内髒脂肪,都可能優先選擇在腰腹部囤積。
精神壓力大
好幾年前就流行過這麼一句話:生氣/激動使人發胖。其實除了情緒激動之外,如果日常活動比較少,再加上工作久坐、對電腦太久以及焦慮和壓力的話,壓力分泌皮質醇,正是一種促進腰腹部肥胖的激素。
如果你因為壓力或其他各種瑣事睡不好覺,導緻睡眠時間不足,食欲相關的激素分泌也會受到影響,導緻你變得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再加上肌肉也會越來越少,你就更容易長胖了。充分的研究顯示,隻要連續2天睡眠不足,睡眠時間比平常少2小時以上,就可以對體重産生影響了。所以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熬夜都是一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習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