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貴州養馬曆史

貴州養馬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14:55:07

封面新聞記者 陳羽嘯 攝影報道

“雲朝東是不會下雨的,雲朝西才下雨“,郭次丁擡頭看了看天,然後才彎下腰安心地生火造飯。作為泸沽湖畔的摩梭馬幫“遺老”,日觀雲夜觀星對61歲的郭次丁來說是家常便飯。這個技能在當年還在跑馬幫的時候,他就已經掌握的爐火純青了。隻是現在,比起下不下雨,他更擔心的是,生活在泸沽湖的摩梭人裡,還有沒有年輕人掌握這些生存技巧。因為,摩梭馬幫就快要消失了。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

馬幫隊在郭次丁的家門口集合,準備出發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2

曾經的“馬腳子”郭次丁在收拾行囊

消失的文化

摩梭年輕人不願意再跑馬幫

泸沽湖,地處四川鹽源,這裡曾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南方絲綢之路西線的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上,摩梭人的馬幫曾絡繹不絕。《史記》記載這片區域盛産的名馬“笮馬”,也曾是西南地區重要的物産。摩梭馬幫負責把泸沽湖的山貨和水産運送出去,再從鹽源、木裡、甯蒗等地帶回鹽和茶、布匹、糧油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3

清晨,馬幫隊員牽回在牧場上休整好的馬兒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4

馬幫隊員往山林深處進發

曾經的馬幫,是摩梭“女兒國”不可或缺的家庭重要經濟來源之一。每個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中,年滿13歲的,參加過成年禮以後的摩梭男人們,都有機會跟随村落的馬幫,翻山越嶺去往遙遠的他鄉換取必要物資和金錢,保障家人和村民的生活。

“我爸爸當年跑馬幫,最遠去過雅安、康定、雲南保山這些地方,那時到雅安來回要兩個月。”郭次丁說,自己從十多歲開始也跟着馬幫到處走,去過很多地方,最經常走的就是從泸沽湖往返木裡(涼山州木裡縣)。那時單邊就要走7天左右,主要運送鹽、茶葉、酒還有一些百貨。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5

“3天9雙筷”,吃飯的筷子,馬幫就地取材,用枯枝削成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6

爬山中途,馬幫隊員停下來喝水休息

郭次丁回憶起當年,精神抖擻。他有匹馬兒叫“蘭聰”,在摩梭語裡的意思是紅色的馬,這匹馬是他所有馬裡最通人性的,還會在他迷路的時候帶他走回大路上。曾有一次,因為道路險峻,一匹馬兒腳底踏空,從懸崖邊翻滾而下,幸運的是,馬兒左右馱着的兩口不鏽鋼大鍋像安全氣囊一樣保護了它,滾下山坡幾十米,翻身而起,安然無恙。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7

馬幫隊員在牛窩子山山頂俯瞰泸沽湖

在交通不發達的曆史長河中,馬幫幾乎成為了摩梭人與外界交往的唯一方式,是摩梭人茶鹽流通、物物交換等賴以生存的命脈。而在交通發達,物流網非常健全的今天,曾經承擔着貨運功能的馬幫隊幾乎消失殆盡。據郭次丁了解,整個泸沽湖畔,現在養馬的人僅有百餘戶,而當年跑過馬幫的“馬腳子”(趕馬人),不少已經離世。就拿他所在的中窪村來說,養馬的人現在僅有二三十戶,還在養馬的“馬腳子”更是屈指可數。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8

清晨,一匹馬兒正在伸懶腰

不滅的精神

馬幫帶遊客探訪隐秘美景

看着馬兒越來越少,摩梭年輕人們對自己族群的馬幫曆史越來越缺乏了解,郭次丁雖然揪心,但也十分無奈。這時,同村一起長大的老楊找到了他,邀他加入新成立的馬幫隊,郭次丁感覺又重新找到了歸宿。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9

楊直之牽着馬行進在崇山峻嶺之間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0

馬幫隊長楊直之在跑馬途中休息

老楊名叫楊直之,今年57歲,在祖母屋的火塘邊,楊直之聽着馬幫的故事長大,摩梭馬幫的那些傳奇的經曆在他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趕馬的漢子,那是摩梭女子心中的英雄,更是族人的驕傲。如何讓年輕人記住自己的曆史,并将這段記憶延續下去,楊直之一直在尋找答案。作為地道的摩梭人,他從小養馬、放馬,馬兒是他最好的夥伴,雖然馬幫隊早已不複存在,但他經常還是會邀約三五好友,帶上糧草牽上馬兒,去泸沽湖畔的那些崇山峻嶺探索。在某個能俯瞰湖面的山頭坐看白雲翻滾,鷹擊長空,然後在日落之前生起一堆篝火烤幾個土豆烤幾片肉,大家圍坐一起縱酒放歌,在蟲鳴中睡去,在莺啼中醒來,看朝陽将遠山和雲層染紅,看湖畔的人家升起炊煙,看馬兒漫步在草甸上細嚼青草。這時,楊直之會感到自己渾身充滿了力量。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1

便攜又飽腹的土豆是馬幫隊的主食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2

到達山頂營地的馬幫隊生火烤土豆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3

馬幫隊員坐在山頂休息,從這裡可以俯瞰泸沽湖全景

随着泸沽湖旅遊開發的熱潮,曾當過村裡大隊長的楊直之想到,可以讓遊客深度體驗泸沽湖的馬幫文化,同時也可帶動周圍的村民創收,擺脫傳統的農耕低收入模式。他這個想法得到郭次丁的響應,還有一些愛馬的年輕人也加入進來,大家東拼西湊,到雲南買了幾匹馬,加上村裡的幾匹,2017年,由楊直之牽頭的摩梭喇塔馬幫隊成立了。喇塔,是摩梭語稱呼泸沽湖的發音。喇塔馬幫成立起來了,可是卻沒有多少人知道,最開始,馬幫的趕馬人隻能牽着馬,步行到遊客多的地方一遍一遍的自我推銷。後來,一些遊客和馬幫裡的年輕人把信息發到網上,馬幫漸漸有了一些知名度。在泸沽湖畔土生土長的馬幫,知道許多人迹罕至的秘境,帶領遊客翻越山嶺探尋美景,戶外體驗馬幫生活。雖然,想一睹這些隐秘的美景,需要步行加騎馬長途跋涉,吃住條件并不舒适,或許還會穿越恐怖的螞蟥區,或許會遭遇變幻莫測的天氣,但正是這種原汁原味的摩梭馬幫文化吸引了衆多遊客。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4

徒手抓螞蟥,馬幫隊員對路途中的各種危險能輕松應付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5

馬幫隊行走在在泸沽湖畔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6

日暮時分,從馬幫休息的營地俯瞰泸沽湖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7

夜幕降臨,馬幫升起篝火,烤肉喝酒唱歌

艱難的傳承

疫情之下馬幫隊幾乎沒有收入

幾年下來,村裡漸漸有了更多人加入,馬幫隊最多時有9個“馬腳子”,趕馬人的收入也慢慢多了起來。随着新媒體的興起,大家也學會了拍視頻,開直播,摩梭馬幫被更多人所知曉。但最近幾年,由于疫情影響,遊客人數銳減,馬幫隊幾乎沒了收入。大家平時都各自在家,務農種地,或者做點小買賣,維系着生計。但隻要楊隊長一聲招呼,大家就會牽起馬兒,從四面八方彙攏過來。期間,也有一些年輕人覺得跑馬幫太辛苦,養馬麻煩成本高,中途退出,楊直之也很理解。“我們隻要還能堅持,就一定會繼續”,楊直之說,自己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摩梭馬幫,将摩梭馬幫的文化傳承下去。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8

養馬的人越來越少,當地小朋友對馬兒也很好奇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19

楊直之在途中錄制視頻,現在的馬幫隊員們也學會了運用新媒體

摩梭馬幫的瀕危生存狀況和其承載的價值也引起了當地學者的關注。最近幾年,在當地涼山摩梭文化研究會的協助下,鹽源縣文化館将摩梭人的馬幫習俗申報了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産。而在今年4月,摩梭人馬幫習俗,正式列入涼山州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申遺成功。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20

馬幫隊員在行進途中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21

馬幫在崇山峻嶺間穿行

“摩梭人馬幫習俗列入非遺,最重要的是體現了摩梭人在漫長曆史過程中保留下來的馬幫精神。”涼山州摩梭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楊傑雨說,随着時代的變遷,交通越來越發達,馬幫的物資運輸作用早已被現代物流網絡所代替,大多數摩梭人也逐漸放棄了養馬,除了稍微偏遠的山村以及農忙時節外,很少再能看見成群結隊的馬幫,“但摩梭馬幫精神已經在摩梭人的生活中已經深深打下烙印,摩梭馬幫熱愛生活、不畏艱險、勇擔大任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值得傳承和發揚”。

“嘿~阿妹舉杯來敬酒,酒不喝醉不要走,隻要喝了摩梭人的酒,走到天涯是朋友……”給頭馬二馬戴上牦牛尾做成的紅色頭冠,拴上有上百年曆史的黑色銅鈴,老楊唱着摩梭民歌,帶領馬幫再次向大山深處出發,淳樸的歌聲混合着铛铛的銅鈴聲、馬蹄聲,回蕩在泸沽湖畔的密林山谷。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22

馬幫隊員會把馬鞍、鈴铛等馬具挂在牆上,這是一種榮耀的象征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23

楊直之給頭馬拴上鈴铛和牦牛尾做成的頭冠,這是曾經的老馬幫人留下來的寶貴遺産

貴州養馬曆史(泸沽湖最後的摩梭馬幫)24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