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每天的門診幾乎都能碰到深秋季節天氣多變導緻的腹脹病人,讓我終于下定決心以有效專業資訊的方式來傳播有關腹脹的醫學知識。
盡管我從事的是中醫,#健康大V創造營#但并非一味地簡單地反對西醫,相反我會從現代中西醫的角度來比較解讀日常疾病的應對辦法,包括揭示一些疾病的治療誤區、直面真相。
我的第一篇文章,就從這幾天總是碰到的腹脹開始。
現代西醫學把腹脹分功能性腹脹和器質性腹脹兩種。
對于腹脹或功能性腹脹是如何界定的呢?
以前,對于腹脹這個疾病的診斷是依據2006年的羅馬Ⅲ診斷标準的,但是在2016年發布的全球共識的羅馬IV診斷标準中,人們對于功能型腸胃病在羅馬Ⅲ的标準基礎上有了新的理解。
羅馬Ⅲ診斷标準中,功能性腹脹指的是主觀上出現反複性的腹脹,伴有或不伴有腹部膨脹、隆起,但沒有其他器質性胃腸道病變導緻的一種胃腸道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腹脹不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等其他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的診斷。
功能性腹脹以患者主觀上自覺腹脹為主要症狀,時常還會伴有食欲差、打嗝、腸鳴、排氣增多等這些症狀。
但相對于羅馬Ⅲ标準,羅馬IV标準還增加了對腸道疾病症狀譜的解釋,認為功能性腸道疾病是一組與病理生理機制特征相聯系的症狀譜,而不再作為特定的疾病來看待。
目前在對功能性胃腸病的研究中發現,在其他功能性腸道疾病中腹脹的症狀常常出現,并且在對功能性胃腸病的研究探讨中,腹脹症狀的發病機制與治療基本統一。
這麼專業的論述,到底啥意思呢?
就是全球對于腹脹的專業認知上,傾向于不再單獨把功能性腹脹當做單一的疾病,而是看做是功能性腸道病中常見的一組症狀譜系來對待的。
但是,我在本文以後幾天的文章中,是以“腹脹”這個症狀為中心,從流行病學、病理機制和治療等角度展開中西醫角度的深度解讀。
外國的腹脹,我就不說了,他們正忙着應對新冠肺炎的流行呢。
說說我國的腹脹吧,深秋天氣變化多端,正是腹脹高發期。
近幾年,我們對于腹脹這個疾病不斷有更新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公布。
據相關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功能性腹脹的發病率為11%,男性的發病率為10.4%,女性的發病率為11.6%,男女患病率接近,就診率為7.2%。
但是功能性腹脹在國外的報道是多見于女性。
報道還顯示,功能型腸胃病在幾乎各個年齡段均可出現,有研究稱發病年齡峰值為35~40歲。可是,正值新冠肆虐的美國,功能型腸胃病發病年齡段的峰值卻在45~64歲。
國内研究還顯示,功能性腸胃病患者大腸癌發病概率較正常人群明顯偏高,所以如果經常腹脹且屬于功能性腸胃病的話,一定不可輕視。
但過低的就診率,不能不引起無論是病人還是醫生的強烈關注。
盡管腹脹的人這麼多,但是國内外對于腹脹的研究文獻并不多見(相比于其他疾病),現代西醫學界對于腹脹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确。
不過,對于功能性腹脹的原因,推測可能與胃腸運動功能異常、内髒高敏感性、神經内分泌因素、腸道菌群改變、社會心理因素、食物不耐受、腹壁肌肉張力減弱等諸多因素有關。
簡單說,就是腹脹也屬于一個多因一果的疾病,西醫上凡是對于多因一果且原因不明的疾病,通常是治療方法很多,效果好的或者根治的方法卻沒有。
下面就上述可能的緻病原因,我來幫你一一梳理下——
腸動力不足:
一開始,人們對于功能型胃腸病在發生機制上的認識,主要是認為應該是胃腸動力不足或異常引起的。
而腹脹、排氣、腹鳴等消化系統症狀多與腸道運動異常密切相關。
據相關研究證實,腸道是否擴張及腸道的擴張程度與腸道氣體的運輸密切相關。
當這種腸道的氣體反射調節機制發生異常,不能正常運轉時,腸道氣體的運輸和清除就會發生障礙,導緻腸道内氣體不能正常和及時排除而滞留于腸道中,從而引起一些列相關症狀。
而精神情緒因素、腸道應激反應、腸道菌群結構改變等都可以引起腸道運動異常。
内髒高敏性:
如果一個人的内髒處于高度敏感性,這也被國内外學者認為是影響、治療和預後功能性腹脹的重要因素。
這個因素也被認為是引發功能性胃腸病諸多引發機制中被高度認可的因素之一,從而也被認為是引起功能性腹脹的重要因子。
概括的來說,内髒高敏性指的是這個人的内髒的神經感應器對人體正常生理性及傷害性刺激的感覺阈值降低,這意味着本來不應該被正常人感知的生理剌激被人體感知;同時會放大人體對傷害性刺激的反應,即面對傷害性刺激人體的反應更為敏感,反應程度更為劇烈。
從腦-腸軸的理論分析,這個内髒高敏性實質上是大腦對于正常的刺激作出了誤判處理,使異常的信号傳給大腦。
從神經内分泌學角度分析,内髒高敏性與腸粘膜神經受體敏感、胃腸分泌異常或心理刺激誘發的。
無論如何,内髒高敏性屬于被醫生高度認同的一個導緻腹脹的原因之一。
神經内分泌學因素:
西醫學多學科研究證實,人體消化系統受中樞神經和腸道神經系統共同支配,這稱為神經學上的腦-腸軸。
現在的西醫學界已經對腦-腸軸和功能型胃腸病的發生之間的關系達成共識。
内髒或外部感受器通過腦-腸軸的3個解剖學上層次的可接受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并将信号傳導給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釋放一類名為腸腦膚的神經遞質,包括胃動力素、膽囊收縮素、血管緊張性腦肽、5-羟色胺、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等來保持腦與腸之間的協調互動關系,或通過神經反射來影響胃腸功能。
有研究發現有抑郁、焦慮傾向的功能性腹脹患者體内的胃動力素、膽囊收縮素、血管緊張性腦肽、5-羟色胺、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等水平明顯高于沒有憂郁、焦慮氣質的患者。
菌群失調:
首先我們要承認,健康人和經常患有功能性腹脹者,他們胃腸道的菌群結構組成是不相同的。
功能性腹脹的人胃腸道中有害菌的數量明顯多于健康人,而有害菌在胃腸道内的肆虐,被認為可引起腸道運動異常、内髒敏感性提高、腸道炎症免疫反應,這會進一步導緻功能性腹脹。
有專業人士認為有害菌肆虐也會産生更多的有害氣體,兩感相加,會導緻或加重功能性腹脹。
社會心理因素:
胃腸道被人們稱為人的情緒反應器,有專家認為胃腸道菌群為人的第二大腦。
而精神和社會因素對于人的第二大腦或人的情緒反應器的影響成為現代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社會心理因素不僅被認為是功能性腹脹的病因之一,他們在功能性腹脹的治療及轉歸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情感障礙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研究發現,經常患有功能性腹脹者存在心理障礙的明顯偏多。
而功能性腹脹的治療,西醫上也大多從上述病因展開,包括提升胃腸動力、降低内髒敏感性、改善神經内分泌、改善腸道菌群和情緒調節等。
那麼經常腹脹現代西醫該如何治療,就是我明天要分享的内容,歡迎關注、點贊、分享。
北辰中醫博士,一個從“小到不會說話”到“老到不能說話”都能溝通的中醫醫生。人是70後、心是80後、醫學水準60後争取50後的斜杠青年,中醫人文醫學科普達人,分享20年從醫經驗和經典驗案,為患者,也為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