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1 19:52:02
1.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1

【注釋】

1.淩寒:冒着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譯文】

牆角有幾枝梅花冒着嚴寒獨自開放。為什麼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隐隐傳來陣陣的香氣。

【簡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牆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着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态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迹。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

蘇轼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2

【注釋】

1.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

2.翻墨:像墨汁一樣的黑雲在天上翻卷。遮:遮蓋,掩蓋。

3.跳珠:形容雨點像珍珠一樣在船中跳動。

4.卷地風:風從地面卷起。

[作者簡介]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簡析】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寫黑雲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後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麼迅速,詩人用筆又多麼神奇。

附:其二

蘇轼

放生魚鼈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

3.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3

【注釋】

1. 潋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2. 空蒙:雲霧迷茫的樣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簡析】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随時都能展現美的風緻。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4. 惠崇《春江曉景 》

蘇轼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4

【注釋】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長詩歌和繪畫。這是蘇轼為惠崇畫的《春江曉景圖》所做的題畫詩。曉:早晨。

2.蒌蒿:生長在河灘上的一種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蘆芽:蘆筍。烹調河豚時,用蒌蒿和蘆筍做佐料,味道十分鮮美。

3.河豚:一種有毒的魚,經過加工後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時:河豚春天要從海裡回遊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時候。

【簡析】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蒌蒿,蘆筍也開始抽芽,這些可都是烹調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将要回遊的河豚是畫家畫不出的,詩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氣氛表現得多麼真切啊!

5. 題西林壁

蘇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5

【注釋】

1.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2. 緣:因為。

3. 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轼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态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隻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内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6.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6

【注釋】

1.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殇》:“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譯文】

活着的當作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隻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簡析】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确有振聾發聩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隻顧自己逃命;抛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7. 示兒

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7

【注釋】

1. 示兒:給兒子們看。

2. 但:隻。

3. 九州同:祖國統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裡的地區。

5. 家祭:對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親。

[作者簡介]陸遊:(1125-1210),南宋文學家。字務觀,号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

【簡析】

陸遊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複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複,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後。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

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複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着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隻好把希望寄托于後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别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8.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遊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8

【注釋】

1.将曉:天将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同題詩有二首,這是第二首。

2.三萬裡河:指黃河。“三萬裡”形容它的長。

3.五千仞嶽:指西嶽華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為一仞。

4.王師:指宋王朝的軍隊。

【譯文】

三萬裡的黃河呵向東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華山呵上摩青天。

淪陷區的遺民眼淚都已哭幹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軍隊一年又一年!

【解題】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在一個秋夜裡,天快亮時,走出籬笆門,碰上一陣涼風,眼望北國河山,不禁感慨萬千。将曉,快要天亮了。籬門,用竹條編織的門。迎涼,遇到一陣涼風。也有解為乘涼的,不妥,因為“秋夜将曉”,秋季天氣轉涼,不是乘涼之日。

【簡析】

這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作于宋宗光紹熙三年(1192)的秋天,詩人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詩人熱情地贊美了淪陷區的祖國大好河山,對淪陷區百姓的痛苦予以極大的同情,而對南宋統治者不收複失地表示無比的憤慨。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這兩句描寫了淪陷區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了向往之情。黃河滾滾東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嶽華山高聳,直插雲霄。詩人大筆如椽,極力贊美祖國的山河。然而這美好的河山卻一直被金人占領,字裡行間流露出悲痛之情。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兩句寫淪陷區的百姓熱切盼望恢複之情景。淪陷區的百姓在金人的鐵蹄下痛苦呻吟,他們的淚水已經流幹了,他們多麼想回到祖國的懷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師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淚盡”、“又”都是充滿感情的詞彙。南宋統治者奉行投降路線,每每和金人簽定“和約”,他們置淪陷區百姓的死活于不顧,詩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這首詩愛憎分明,感情真摯、沉痛,尤其是前兩句用誇張手法極力贊美祖國半壁河山的壯麗,正所謂“以樂景寫哀,則哀感倍生”。

9. 小池

楊萬裡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9

【注釋】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為小,故稱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風光。

3. 尖尖角:還沒有放開的嫩荷葉的尖端。

[作者簡介]楊萬裡(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誠齋。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孝宗時官至太子侍讀。光宗召為秘書監。工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學“江西詩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簡析】

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

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緻、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将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

三、四兩句,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隻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後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

楊萬裡寫詩主張師法自然,他對自然景物有濃厚的興趣,常用清新活潑的筆調,平易通俗的語言,描繪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10.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裡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10

【注釋】

1.曉:早晨。 淨慈寺:全名“淨慈報恩光孝禅寺”,與靈隐寺為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

2. 四時:春夏秋冬四季。在這裡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

3.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

4.别樣:特别,不一樣。别樣紅:紅得特别出色。

【簡析】

西湖美景曆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裡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

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于先寫感受,再叙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确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11

小學生古詩詞必背7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