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考勤的重要性都有哪些

考勤的重要性都有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7 12:07:39

東北網9月8日訊 現今社會,在公交車、地鐵站,經常看到上班族們拎着早餐邊走邊吃,生怕遲到扣工資。上班打卡已經成為常态,但考勤制度并不是現在才有的,根據記載,我國考勤制度起源很早。

你也許經常聽人說過:“我點個卯就回來。”但是你知道什麼是點卯嗎?“點卯”是有由來的,基本就是官員們上朝的時間,這卯時大約相當于現在的早晨五至七點,大概就是上班的時間。清朝的皇帝大都比較勤奮,更是嚴格執行,搞得皇帝累,大臣更累。皇帝好歹住在上班地點旁邊,可是有的家住的遠的擔心遲到甚至要半夜爬起來。

唐玄宗時,“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唐會要》卷二四)。到肅宗時,“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再到文宗時,“文武常參官,朝參不到,據料錢多少每貫罰二十五文”。這倒是和現在扣工資類似。唐律還規定:“曠工滿35天判處有期徒刑1年。倘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工作的官員,還要罪加一等”。

明朝規定缺勤1天處笞20小闆,每再滿3天加一等,滿20天處杖打100大闆。想來剛才那位官員是怕被打屁股而丢了性命了。

清朝初年,國家官吏開始實行坐班制,每天辦公都要求在衙署,到了乾隆年間這種制度開始淡化。為此,清政府特别要求在國家機構中設置“畫到簿”,也就是打卡機,專門用于考勤。“畫到簿”是官吏考勤的重要依據之一,與紅本一起存到内閣大庫,用來檢查官員們考勤情況。但是難免有人會對“畫到簿”做手腳。鹹豐年間為了防止官員作弊,提高辦事效率,要求官員要“核其勤惰”,分别予以“請獎”或者“參劾”。

1907年,一些衙署開始使用考勤表。當時出版的《京話時報》中稱:“司處具有考勤表一本,每日什麼時候進署,什麼時候散值,自司長以下,各人各占一頁,注寫清楚,六天一呈堂,以考驗各員的勤惰。”考勤表的設計者是陸軍部尚書鐵寶臣。從此,考勤制度開始完善。

是誰發明的考勤制度?

明朝張居正發明了一種“考成法”,也就相當于現在的“目标管理責任制”,但他的做法更具有操作性,簡單概括就是“穩、準、狠”。以六部尚書的考核為例,首先,把各官員每年要完成的工作和完成的期限登記在三個賬簿之中,并分别在本部“給事中”(專門負責彈劾)、都察院、内閣留存;然後,各部長每個月需要呈上完成工作情況的依據,并要親自到給事中、内閣和都察院對賬,完成一件,就勾銷一件;最後,内閣、都察院、給事中等三部門再核對官員完成的工作依據,如發現有的部門沒有按期完成工作,會按規定予以處分。

考勤方式發展從人工手動簽到到打卡機、磁卡打卡、指紋打卡,到如今移動考勤等。

考勤的重要性都有哪些(你知道什麼是點卯)1

資料圖

一、紙質簽到

紙質考勤、直接本人簽到确認出勤時間,做法最原始、也最真實,直接成本最低,較難代簽名,但效率最低,必須有專人監督,簽到表隻有幾張,而人又多時容易混亂難于監督,很多企業已經淘汰了這一原始做法。

二、紙質打卡機

紙質打卡就是将一張紙片放到一個機器裡,機器會在打卡紙上記錄下打卡的時間,是一種半電子化的打卡方式。這種打卡機可以手動調時間,打完卡後也不能随意更改。公司員工可以将他本人的打卡紙交予其他員工,請其他員工代其打卡。

針對這種情況,許多用紙質打卡的單位會安排保安監督或者安裝攝像頭監督員工打卡情況,防止代打卡現象的發生。對于許多連鎖商店來說,紙質打卡機的性價比無疑是比較理想的,但對于企業來說,這種方式效率低,考核漏洞大,如果要安排人員或者其他設備監督,成本相比來說會更加大一些。

考勤的重要性都有哪些(你知道什麼是點卯)2

資料圖

三、ID卡打卡機

ID卡打卡,隻要ID卡碰到識别器,“滴”的一聲就OK了,效率很高。但這種打卡方式一般也是認卡不認人,容易出現代打卡、漏打卡的情況。

四、指紋打卡

指紋打卡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可以說是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打卡方式了。其效率理論上來說最高,一次性投入成本低,最大的優勢就是能杜絕代打卡現象。

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指紋打卡也存在很多缺陷。

考勤的重要性都有哪些(你知道什麼是點卯)3

資料圖

1、實際效率不容樂觀。

2、不衛生。

3、也有代打卡的風險。

五、人臉識别

人臉識别可以說是科技含量最高的打卡方式了。本質上和指紋打卡差不錯,也屬于電子考勤,後台數據也可做修改。

考勤的重要性都有哪些(你知道什麼是點卯)4

資料圖

六、軟件考勤

借助智能手機,安裝快捷、操作簡單,有效代替指紋機、打卡機實現日常簽到功能。

稿件内容由東北網新聞頻道制作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轉發或鏡像,違者必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