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生于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 ,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守喪期滿,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 知縣 。
所以《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戲曲中說,包拯自幼被父母遺棄,由嫂子撫養成人,這純屬“戲說”。
宋仁宗(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争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仁宗起用範仲淹等進行改革,最終失敗。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包拯為官時是宋仁宗年間,當時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三害”,貪官污吏橫行,百姓負擔沉重。包拯多次彈劾貪官,建議廢黜貪官污吏不得再為官,并向皇帝大膽進谏,改革各種弊政,糾正朝野弊端。滿朝文武,隻有包拯敢直言不諱。包拯生于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 ,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守喪期滿,才赴京聽選 ,獲授天長(今屬安徽) 知縣 。
史書記載,包拯曾将魏征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抄寫出來,送給宋仁宗作為座右銘,警示仁宗要以國家大事為重,虛心納谏,選賢任能。包拯曾嚴厲批判宋朝的任官制度,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倡行廉政之風。他主張君王要重用忠誠正直的君子,不能任用奸佞小人,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于國”的有志之士。
然而,包拯的直言敢谏常常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龍顔大怒,就會波及自己的前途命運。一次,包拯上奏說:"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為此感到擔憂,陛下這麼長久地不作出決定,是為什麼呢?"仁宗問他說:"你認為立誰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無能,還沒有考慮,臣請求早立太子,是為宗廟萬世之大計着想的。陛下問臣想立誰,這是懷疑臣。臣已是六十歲的人了,又沒有兒子,并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考慮的啊!"仁宗聽了大為高興,說:"這件事還要慢慢商議。
後來,包拯又直言宮中的親信宦官權力過大,應當精簡人員,縮減開支。這一次他雖然也沒有受到仁宗的責罰,卻得罪了仁宗的左右親信。調離京城,出任河北督轉運使。同時,他被加封了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這也是後人稱他為“包龍圖”的緣由。
事實上,包拯仗義執言,并非是對仁宗的不敬,而是出于對江山社稷、百姓福祉的公心。在任開封知府時,包拯為了尊重皇帝向南而坐的威嚴,每次升堂必向北而坐,這就是“包龍圖倒坐開封府”的來曆。包拯對仁宗的敬重由此可見一斑。
包拯在擔任監察禦史和谏官期間,包拯屢屢犯言直谏,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
仁宗的善于納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實在是政治清明的産物而非其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