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閑愁
最近幾年中國傳統文化比較熱門,而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曆史。茶文化指的是日常飲茶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内容非常廣泛,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中國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的曆史。茶本身是一種植物,可以食用,有解毒功效,據說長期品用可以延年益壽,茶品順的話甚至可作藥用,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非常悠久,它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漸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學思想,逐漸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中國曆代的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在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單單收錄在《全唐詩》中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漢族茶文化的基礎。
很明顯,飲茶僅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文化文化,顧名思義必須有文人的參與才能賦予其文化内涵。有人說有關茶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先秦的《詩經》裡,但《詩經》并沒有“茶”這個字,有研究稱,《詩經》中“荼”字即為“茶”字之祖,故說有“荼”字的詩自然而然就是茶詩,當然也有持反對意見的,至于“荼”指的究竟是不是“茶”,這個應該屬于學術問題,這裡就不去細究了。《詩經》中含有“荼”字的詩篇共七首,我覺得可以理解為“茶”的起碼有兩首:一首是《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荠”,還有一首《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葫蘆),九月叔苴(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采荼薪樗,食我農夫。當然如果你去查字典,這個“荼”一般會被解釋為“苦菜”。
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認為最早贊美茶的文學作品應該是晉代《茶賦》(也有标為《荈chuǎn賦》),作者是杜育,詩中有雲: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意思是說:茶樹受豐壤甘露的滋潤,滿山遍谷,生長茂盛,人們成群結隊的前去采摘。還有一首比較出名,就是西晉左思的《嬌女詩》,詩比較長,其中有: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纨素,口齒自清曆。……止為茶荈據,吹噓對鼎立。這裡的:止為茶荈據,吹噓對鼎立,意思就是這個可愛的小嬌嬌因為急着要喝茶,對着鼎(茶具)吹氣。把小女孩可愛的神情描寫得十分生動有趣。
提起茶文化一定繞不開一個人,那當然就是生于唐代的茶聖陸羽。衆所周知,他撰寫《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書。這本書全面闡述了煎茶的過程,也因此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他有一首《六羨歌》也很有名,詩雲: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大緻意思是:不羨慕黃金做的酒器,不羨慕白玉做的酒杯,不羨慕入朝為官,不羨慕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隻羨慕故鄉的西江水,流向竟陵城邊。這裡提到的西江水是指陸羽的家鄉(今湖北天門市)竟陵西湖與西江交彙處,此處的水質很好,非常适合用作飲茶用水,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對煮茶水質有專門的論述,這首詩其實表達了陸羽念想故鄉山水的真摯情感。
在中國,自古以來,茶和酒一樣,從來都與文人墨客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李白一生嗜酒成性,人稱“酒仙”,但他也愛茶,曾留下一首茶詩,名叫《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寫的是名茶“仙人掌茶”,這也是“名茶入詩”最早的詩篇。李白在這首詩裡,把“仙人掌茶”的出處,品質、功效等都作了詳細的描述,簡直把仙人掌茶誇上了天。全詩如下: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禅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馀興,長吟播諸天。
意思是說:常聽說在玉泉山上,有許多乳石山洞,裡面有好多白色蝙蝠,倒懸清溪的樹上遙望明月。茶樹就生長在這座山的石崖上,石上的玉泉終日潺潺,永不停歇。茶樹根莖的因為淋灑山間芳津,采服後可以潤肌強骨。茶樹叢年代久遠,綠葉蔥蔥,枝枝相接。暴曬後的茶葉好像仙人掌一樣,都可以用它拍拍洪崖仙人的肩膀啦。舉世都未見這樣的茶葉啊,誰來為它命名而使之永遠流傳呢?宗英你已經是高僧禅伯,把瑰麗的詩篇和茶一起贈與我。你的詩篇有如西子臨鏡,使得我像醜女無鹽一樣感到慚愧無比。清晨與你坐聊,興緻勃勃作詩長以聲播九天。
詩聖杜甫也寫有茶詩,如《重過何氏五首》:“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元稹和白居易的關系很好,都是少年成名,又同科及第,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号為“元和體”。兩人不僅是詩友,也是很好的茶友,而且都是品茶專家。白居易留下了七十多首茶詩,他在一首謝友人茶詩中道:“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别茶人。”詳細地将煎茶過程、要訣寫得清清楚楚,堪稱品茶專家。元稹則有一首一七令(寶塔詩)《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铫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後豈堪誇。
白居易還有一個好朋友盧仝,也是一位以善吟“茶詩”而聞名的詩人,他的“七碗茶詩”(《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脍炙人口: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将打門驚周公。
口雲谏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谏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為谏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其中的那段“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最為精彩,被世人廣為傳頌,它漸次寫出了品嘗新茶時不同的美妙感受:第一碗是潤喉嚨的,第二碗能趕走孤悶,第三碗開始有所思,第四碗感覺發輕汗,把平生不愉快的事情都抛到九霄雲外去了,第五碗有肌骨冰清之感,第六碗竟然能通仙靈了,喝到第七碗時,已經兩腋生風,仿佛乘清風而去,到了人間仙境蓬萊山上啦!能把一杯清茶,喝到如此非凡的境界,不得不讓人歎為觀止,可見詩人胸懷廣闊,顯得超凡脫俗,在他看來,喝茶已經不是簡單的口腹之飲,而是一個妙不可言的精神感受。
中國的茶文化興于唐盛于宋,到了宋代,關于茶學的著作層出不窮,茶詩就更多了。大文豪蘇東坡不但愛茶,而且品茶、烹茶、種茶樣樣在行,對茶史茶功研究頗深,留下茶詩無數,我自己就很喜歡他的《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如佳人,佳人如茶,試想一下,沖泡後茶葉婀娜多姿如絕色美人在水中漫舞,品茶的佳人閑适、悠然,口吐芬芳如茶一般清新、淡雅,這是一種多麼美妙的境界啊!歐陽修晚年的時候說自己“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他特别推崇老家修水的雙井茶,寫有一首《雙井茶》詩: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誇。
寶雲日鑄非不精,争新棄舊世人情。
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随明變易。
君不見建溪龍鳳,不改舊時香味色。
佛教崇尚飲茶,自古有“茶禅一味”的說法。禅,指的是“靜慮”、“修心”,“一味”,則是說茶文化與禅文化有共通之處,正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的是人生浮沉,禅,悟的是涅盤境界。北宋的詩人黃庭堅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響,又極愛品茶,因此他的茶詩充分體現了禅茶一味、儒釋兼修的意境。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黃庭堅在《今歲官茶極妙而難為賞音者戲作兩詩用前韻》中寫到:乳花翻椀正眉開,時苦渴羌沖熱來。知味者誰心已許,維摩雖默語如雷。(維摩即《維摩诘經》)。茶色可以用來賞,茶湯可以用來解渴清心,最重要的是茶味,可以入脾入胃入心扉,乃至提神靜思,就像與知心朋友相對一樣,不用多言語,都可以心領神會,如同醍醐灌頂一般。黃庭堅把飲茶的惬意感受與對禅宗佛理的頓悟自然聯系在一起了,果真是一盞一葉皆有禅思。
曆代的詠茶詩多不勝舉,到了明朝,唐寅在他的《品茶圖》後附詩一首:買得青山隻種茶,峰前峰後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娛自嘉詩詞數量。而清代的袁枚在《試茶》中寫到:閩人種茶當種田,輕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道人作色誇茶好,瓷壺袖出彈丸小。一杯啜盡一杯添,笑殺飲人如飲鳥。……總而言之,自古以來茶和酒一樣,都被文人墨客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内涵,茶成為詩人的摯愛,茶詩不僅是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标志,還是文人寄托情感、追尋心靈慰藉的體現,其中蘊含的自然觀、哲學觀以及美學觀博大精深,令人回味無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