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熙在《釋名·釋首飾》認為:“穿耳施珠曰珰。”孫機在《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裡也是這麼認為:漢代婦女佩戴耳珰是“戴的時候以細端塞入耳垂的穿孔中。”耳珰似乎就是需要在耳朵上穿孔才可以佩戴。
首先,在考古發現的漢代耳飾中,除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發現的各種材質耳珰可能需要穿耳以外,還有大多需要穿耳才能佩戴的耳環、耳墜和玦。當然,耳環、耳墜主要集中内東北地區、甘肅和新疆,玦主要出現在兩廣和雲南等地,雖然這些地區大多不屬于中原地區,但對于考察漢族女子的穿耳習俗來說,還應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漢代金耳墜,吉林榆樹老河深漢墓出土)
其次,考古發現和出土的有穿耳和穿耳戴飾的女子形象中,一為壁畫:在河南洛陽蔔千秋西漢壁畫墓中,在墓頂發現繪有耳戴紅色耳珰的女娲像。陝西西安曲江西漢壁畫墓的墓室東壁南部繪有一位貴婦人形象,她頭挽三環髻,耳部有紅色耳珰穿于耳垂之中;二為女俑:徐州北洞山楚王墓發現的女立姿俑(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明确穿有耳洞的有69件,數量上占去女俑總數一半以上),雙耳輪處各有一小孔。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東漢陶持鏡俑,佩有頭飾,左右配花兩朵,耳戴珠串,着褶領大袖袍。另外,廣東東漢後期墓裡也有出土佩戴耳珰的陶女歌舞俑。
(西漢穿耳女俑,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第三,根據考古報告,湖南馬王堆一号墓主辛追夫人的所有首飾,可能也就隻有妝奁裡的一頂假發、插于女屍頭部的三支發簪和一副假發。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妻窦绾墓中也隻出土了一些玉佩、玉環、玉石珠和帶鈎。燒溝漢墓裡出土的19件琉璃耳珰也是占去可以歸為首飾一類物品的絕大多數,其他隻有黃金佩飾4件、銀環以及水晶、琉璃飾品等,且各隻有零星幾件。結合《後漢書·輿服志》的相關内容,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後世宋代或明清女性,漢代女性其實并不太注重佩戴首飾。從孫機的《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我們也能發現,漢代首飾除了發簪(笄)、勝(長擿)或步搖,也就是耳珰了。(本文注:在東漢後期四川等地區,有女性喜好頭戴簪花。)目前所出土的漢代女俑和壁畫中的女性形像也能說明這一點。
根據需要穿耳佩戴的耳飾和有穿耳或穿耳施珠的女形形象,從其地區和數量上可以看出,漢文化地區的穿耳習俗肯定不是非常罕見。但是,再與其他沒有穿耳戴飾的漢代女性形象相比較,整體上來看,穿耳及穿耳施珠現象也的确不占太大比例。那麼,就穿耳習俗是否流行一說,更準确點的說法,應是在漢代中原女子之間,并不流行佩戴包括耳飾在内的首飾,而不僅僅是不流行穿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