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
◇戴官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有一種在慶祝活動中很受人們歡迎的節目,後來由于五八年大躍進、六零年饑荒,逐漸消失了,它就是“踩高跷”。
踩高跷用的主要道具是高跷,高跷是用一根約八十厘米長的木棍,在四十厘米處安上一塊踏闆,留着踩腳用。踏闆是一塊整木頭刻成P字形,寬長約8×12公分,下面是用釘子釘在木棍上。踏闆上釘着厚帶子,帶子将演員的腳綁在踏闆上。另外在木棍上半部釘上幾根帶子,将演員的小腿綁在木棍上。
訓練前,演員坐在木凳子上,兩條蹆都綁好高跷後,扶着竹竿或同伴站起來,再抓着橫綁的竹杆來回學走路。約莫半個小時,膽大的就可以不扶着竹竿自由地走動了。這樣自由行走訓練約半天後,隊員們就在教練指導下訓練隊形,各種變化的隊形都熟悉後,訓練每個人的單個表演動作。
每個隊員服裝不同,表演的動作也不同,例如“姜太公釣魚”的隊員,頭上戴着鬥笠,身上披着蓑衣,手拿釣魚竿,邊走邊舞動手中釣魚竿,要有轉身、後仰等動作。并和鯉魚精隊員進行組合訓練:鯉魚精要吃姜太公魚竿上魚餌,姜太公又想讓它吃到,又要耍弄鯉魚精,這一整套動作本身很滑稽,又加上高跷站立不穩,更增添了不少有趣的動作。有的加上“歪歪精”搶吃“魚餌”,三人組合更漂亮,引得滿場掌聲和喝彩聲。
其他如“八仙過海”,隊員中的鐵拐李和張果老,鐵拐李走路不能和正常隊員一樣走,他要拿着一根長“鐵拐”,表演一瘸一拐的,正常人表演一瘸一拐不費勁,但高跷隊員表演一瘸一拐是很難的,很容易摔跤。張果老演員表演服裝主要是小毛驢,尾巴朝前頭朝後的,走起路來引人發笑。高跷隊伍中,要選幾個女隊員,她們表演何仙姑、鯉魚精和歪歪精,并且每個角色都要配兩個人,因為女同志容易累,加上事多易請假,需要替補隊員。
每逢重大節日,需要高跷隊參加表演時,高跷隊員會全員出動,替補隊員和隊裡勤雜人員推着小車,小車裝着演員的衣服和易損道具,另外要帶着十多條長闆凳跟着隊伍走。隊伍一旦休息,勤雜人員趕快遞上長闆凳,并扶着高跷隊員坐下休息。如果休息時間長的話,還要将小蹆和腳上的帶子松下來,讓隊員的小蹆和腳緩緩勁,血液好好流動一下,也讓隊員們繃緊的神經休息一下。這時周圍的店鋪商家會很快遞上茶食和開水,讓隊員們補充體力。往往隊員休息後,隊長會指揮大家在這些商家門前表演一番再走,以表謝意。
這個群衆喜聞樂見的歌舞形式,到1956年就少見了,是58年大躍進後,在淮陰大地上就幾乎絕迹了。
【作者簡介】戴官寶:79歲,當過兵,打過仗,幹過公安,管理過公路。退休後,以讀些書報、寫點文章為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