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這首歌訣讓我對四總穴的應用有了基本的框架,可是如何應用以取得更好的療效,就需要有針對性的治療原則。今天這篇文章,就能為大家填補這方面的“空白”,還不快快收藏~~
一、肚腹三裡留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合穴主治有兩種,“合”主逆氣而瀉,“合”治内腑。說明合穴通六腑,能調節全身功能。足三裡穴又叫“下陵”“鬼邪”,是胃經的合土。土中真土,為胃之樞紐,後天精華之根也。足三裡在膝眼下3寸,兩筋間,胫骨前緣外側1橫指處。足三裡穴能升(升補脾氣)能降(降胃氣)。既能治寒證,又能治熱證。但在寒熱互見時,足三裡又有調整作用。
【臨床應用配穴】
胃痛:加中脘。
腹脹:加天樞。
腹痛:加氣海。
便秘:加天樞、支溝、陽陵泉。但此配方對體虛陰虧、津液缺乏、大便幹燥而便秘者,是不适宜的。
洩瀉:加天樞、三陰交。
嘔吐:配内關、中脘、下脘。
痛經:配中極、氣海、三陰交。
膝痛:配陰陵泉、陽陵泉。
強壯:灸足三裡。
二、腰背委中求
委中是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位于腘窩部,所人為合,因本經多血,故能用放血治療諸疾。委中穴因屬從背腰而來的兩支膀胱經脈在腘窩的會合處,所以它是治療腰背疾患的要穴。”委中穴别名“血郄”“中郄”“委中央”。禁灸。功能清血洩熱,舒筋通絡,祛風濕,利腰膝。【臨床應用配穴】
背痛:配大椎、肝俞。
腰痛:配命門、腰陽關、腎俞、大腸俞、昆侖。
閃腰岔氣:配人中。
腿痛:配秩邊、承山。
膝腘痛:配陰陵泉、陽陵泉。
下肢酸沉:配足三裡、三陰交。
中暑腹痛:刺委中出血。
痔瘡疼痛:配長強、承山。
丹毒:配膈俞、曲池、血海。
腿肚轉筋:配承山。有散寒通絡之功。
三、頭項尋列缺
列缺為手太陰肺經穴,别名“童玄”“腕勞”;又是肺經之絡穴,别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任脈。有宣肺祛風,疏通經絡之作用。
【臨床應用配穴】
偏頭痛:配太陽、率谷。
前額痛:配上星、攢竹、頭維。
咽痛:配少商、商陽。
鼻塞:配上星、迎香、合谷、風池。
喘:配肺俞、風門。
失音:配廉泉、照海。
咳嗽:加尺澤、肺俞、天突。
項強:配大椎、風池、大杼。
後頭痛:配風池、印堂、太溪。
手腕痛:配合谷、陽溪。
肺開竅于鼻,肺氣不利則鼻塞不通,列缺尚有清利肺氣、通竅之功。
四、面口合谷收
合谷是大腸的原穴,别名虎口,位于手大指次指間。孕婦不宜針合谷。合谷是臨床常用之大穴,有清熱解表、疏散風邪、清洩肺氣、通降胃腸的作用。
【臨床應用配穴】
面腫:配水溝。水溝
目赤:配攢竹、絲竹空,或點刺出血。
牙痛:配承漿、地倉、頰車。
腹痛:配天樞、氣海。
合谷與四關:“四關即手之合谷,足之太沖穴”。合谷。合谷為大腸經之原穴,太沖為肝經之原穴,合谷位于手歧骨間,太沖位于足歧骨間。合谷屬陽主氣,而太沖屬陰主血,是兩者同中之異。兩者位居歧骨間,如同重要關隘,有開關節以搜風理痹,行氣血,以通經行瘀,亦有滌痰瀉火之功,能療癫、狂、痛及小兒急驚風症。
好書推薦 :
鈕雪松醫師主編的《金針大師王樂亭》對金針大師王樂亭從醫經曆、學術思想、針灸技法及臨床經驗做了全面梳理和總結,對了解王樂亭教授的坎坷人生和針灸理論、針灸技法的形成有很大幫助。此外,本書還介紹了王樂亭弟子的從師體會和臨床經驗,是王樂亭學術思想和臨床技藝的延續。《金針大師王樂亭》含醫家小傳、配方撷要、臨證醫案、診餘小課、醫論研究、薪火傳承等六個部分,由王樂亭的親傳和再傳弟子共同完成,不僅是一部資料完整、内容翔實、可讀性強的人物傳記,而且具有較高的學術和臨床價值。(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選自《金針大師——王樂亭》(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鈕雪松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