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
糧油食品檢驗員張丹:“火眼金睛”把關糧油安全
“糧油行業,是一個關乎民生的行業,也是一個講求奉獻的行業。我願埋頭實驗室,把青春都奉獻給糧油檢測,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北京市糧油食品檢驗所檢測二室檢驗員張丹認真地說。
經驗積累 2個月滴千個樣品
平日裡,張丹是一個踏實穩重、性格随和的姑娘,可一進到實驗室,穿上白大褂,拿上試劑和儀器,她的雙眼中就湧出了一股力量。
張丹坦言,因為上學時喜歡化學、生物等課程,尤其對各種實驗課特别感興趣,所以報考大學的時候,她選擇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原本計劃着畢業後就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沒想到的,兩年後,她才得到了一個到北京市糧油食品檢驗所實習的機會。
“雖然我學的是相關專業,但是畢竟離開時間長了,很多東西都要從頭學起。”張丹笑說,剛來的時候,有些基礎操作她雖然還記得,但是做得并不規範。所以,她重新學習了基礎操作、檢測标準、儀器原理等。
那段時間,她先後在兩個組實習過。最初是原糧組,每天跟稻谷、小麥、玉米打交道。半年後,她來到油脂組,開始跟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等打交道。“我們單位的工作氛圍特别好,老員工就像老師一樣,會手把手地糾正我的錯誤。可是,老師的指導再多,也需要自己的努力。這樣,我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我才能留下來。”張丹說。
一次,她要練習油脂過氧化值的檢測。這是一項可以判斷油脂品質的檢測。“難度很大,需要通過滴定管逐滴滴定至永久變色,才能準确測出過氧化值。但是,實驗過程中,一方面,不僅油脂和滴進去的标準溶液會産生氧化還原反應,而且混合溶液中遊離的碘離子與空氣中的氧氣也會産生反應,所以滴入标準溶液的時候要保持一定的速率,不能忽快忽慢。另一方面,滴入過程中,油脂會産生顔色變化,但是突變點卻非常模糊,很難把握。”張丹說:“做好這個實驗,既需要技巧,又需要耐心。而剛入行的檢驗員更是要做大量實驗,才能找到感覺,捕捉到這個突變點。”
為了做好這項實驗,張丹每天會滴15—20個樣品,而每個樣品要準備兩份。每個樣品做好後,她還要跟老師做的樣品進行比對。“開始,要麼是滴不夠,要麼是滴過了,那個時候還曾經懷疑過自己眼神不好。後來才漸漸發現,最初的失敗,就是因為自己經驗不足,操作不夠規範。”她說。
2個月,做了1000餘個樣品後,張丹練就了控制滴定速度的“金手指”和準确識别試驗的“火眼金睛”,取得了糧油食品檢驗崗位資格。
認真工作 24小時守在儀器旁
作為檢測員,日常工作中,張丹經常要出具簽上自己名字的原始報告。而這樣的報告,每簽一次就意味着一份責任。
“我還記得,我簽出的第一份報告是有關脂肪酸組成的。當時的實驗我做了兩個多小時,已經很熟練了,但是最後要簽報告的時候,确實感到有一些緊張,又計算了幾次數據,才最終簽出報告。”張丹說,“那一瞬間,我特别有成就感。”
作為北京市糧油食品的把關者,糧檢所不僅接受社會性日常委托,還經常接到國家、北京市以及北京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派發任務。
2015年,糧檢所接到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送達的近100個各市場抽檢的芝麻醬花生醬樣品,檢測項目為脂肪酸組成,要求五天内出具最終報告。
這項檢測,檢驗員需要先從樣品中提取油脂,才能進行後續實驗。同時,檢測需由氣相色譜儀完成,每個樣品的檢測時間均接近1小時,而且當時的設備每針都要手動進樣。
“手動進樣,就意味着:機器不休息,人就不能休息。”張丹介紹說,進樣之後,等待的時間裡,也不能閑着,要抓緊出具上一次的報告。如果有不合格的情況,還要重新提油複驗。
那幾天,張丹24小時都守在實驗室儀器旁。晚上休息時,怕錯過進樣時間,她就定好鬧鐘。經過幾天的堅持,她按時完成了所有樣品的檢測,準确及時報出了全部數據。
2019年4月到7月,每十年一次的全國政策性糧食大清查開始了。白天,張丹和同事們到北京市各糧庫,鑽糧倉、爬糧堆,扡樣采集樣品;晚上回到實驗室,加班加點進行檢測。
“有上千份樣品,但要求兩個月就出具報告。我們單位兩個檢測室,15個人都在做物檢工作。為了能在規定時間内,完成工作。上班前,我會早來1個小時。下班後,我會晚走2、3個小時。周末也經常加班。我們終于按時完成了任務。”張丹說。
勇擔責任 為保供應加班加點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為保障全市糧油供應,全市緊急增儲10萬噸成品糧,投放5萬餘噸原糧保障糧油和飼料加工企業正常開工,确保供應。這些糧食都需要檢測才能出入庫。
正月十五剛過,很多人還“貓”在家裡躲避病毒的時候,張丹和她的同事們就上崗了。他們頂着被感染的風險,到全市各糧庫扡樣,幹出了平時三倍的工作量。
張丹介紹,那段時間,他們接到的都是急活。一次,周一來了一批樣品,周三來了一批加急樣品,周五又來了一批要拍賣的樣品。按照以往的工作節奏,每個項目都需要一周時間完成。因為急用,那個周末,張丹就選擇了加班。僅用一周時間,就完成了3個項目。
“跟疫情相關的工作,要加班加點,跟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雖然辛苦,但想到可以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所有的辛苦就都值得了。張丹說。
作為單位的中流砥柱,現在,張丹也開始帶新人了。像當年老員工教她一樣,手把手教新入職的同事。“首先,我會向他們強調安全。因為實驗室有很多有機試劑、有毒試劑、易燃易爆試劑等。其次,我會強調基礎操作和儀器原理,讓他們把知識和技能學紮實。”
張丹坦言,剛到單位的時候,看到老員工腰酸背痛的,不太懂。現在,因為有了親身體會,她完全懂了。比如,趴在桌上挑糧食,一天下來,肯定是累得直不起腰。
“苦都不是白吃的。”張丹感慨道,“就我個人而言,我的實習時間比别人長,日常工作也比較忙碌,經常加班,但是我覺得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我才能打好基礎,掌握過硬的本領,從第二屆‘北京大工匠’挑戰者選拔賽上脫穎而出。今後,我要繼續保持承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糧檢精神,當好首都人民糧油食品安全的守護人。”
工匠檔案:
張丹,1986年8月生,群衆。北京市糧油食品檢驗所檢測二室檢驗員,工程師。
匠人匠語: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每次實驗的時候規範操作,測準每一份糧油樣品數據,對出具的每一份報告負責,替首都市民看牢糧油安全“入口”。
技能絕活:
“一滴準”油脂的滴定實驗。這是一項容易出現失誤的工作。即便再小心,也很難避免誤差。這項實驗的誤差率,行業标準是控制在10%以内即可。張丹卻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了這項實驗的準确度,誤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
(本文原載于2021年06月03日人民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