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發展70年?“北京遇險”九十年代初,我的家鄉興起一股去北京種菜熱,一個村的幾家或十幾家在北京郊區集中租地種菜這些種菜的鄉人都是拉家帶口,在菜地裡搭窩棚居住,種得菜直接拉倒市場出售,收入相當不錯于是各個村一窩蜂往北京跑,據說有一個村就剩下了七八戶人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農村信用社發展70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遇險”
九十年代初,我的家鄉興起一股去北京種菜熱,一個村的幾家或十幾家在北京郊區集中租地種菜。這些種菜的鄉人都是拉家帶口,在菜地裡搭窩棚居住,種得菜直接拉倒市場出售,收入相當不錯。于是各個村一窩蜂往北京跑,據說有一個村就剩下了七八戶人家。
一年夏天,鄉信用社組織各村的信貸員到北京種菜的鄉親那裡吸收存款。到北京後把信貸員們送到田間地頭動員鄉人存錢後,社裡的幹部就開車旅遊去了。父親辦完業務,在北京等了好幾天,社裡的車還沒回來,不放心家裡(畢竟家裡還放着一個保險箱),于是和鄰村的高叔決定坐班車回去。班車中途上了幾個青年(這種個體班車招手就停),沒走多遠,這幾個人開始搶劫,讓乘客們把錢都掏出來,并挨個搜身。車後坐着兩個土的掉渣的老農帽子,這幾個搶劫的壓根就沒搭理。而父親那個用了十多年的破皮包裡裝了二十多萬現金,估計能買兩輛他們坐的班車。
奇葩的“合作基金”
我在九十年代就離開家鄉,父親的一些事情知道不是太多了,隻是一年年老去,信用站的活兒雖然掙得不多,畢竟輕車熟路也不太費事。
九十年代中期的農村卻出現了一個很奇葩的事物:合作基金。這個所謂的合作基金是歸鄉政府直接領導,也和信用社一樣吸收農民的存款,每個村的經辦人是村裡的會計。由于合作基金存款利息比銀行利息高,一時間倒是吸引了不少人去存款。但這個“合作基金”管理非常混亂,比如信用社貸款額度占存款的一半,另一半屬于預備金,而這個“合作基金”幾乎是有多少存款就可以貸出多少錢,而且鄉政府還随意占用資金,搞得烏煙瘴氣。那時的鄉政府确實很窮,老是占用老師的工資,有時候老師四五個月都不開資,“合作基金”也成了鄉政府的“提款機”。由于管理松散,村裡的會計都可以占用“基金”的資金,會計趙四好賭,先後輸了四萬多,大部分是挪用“合作基金”的存款。就這樣搞了幾年,“合作基金”實在搞不下去了,隻好取消,存貸款都歸到了信用社。
“塵埃落定”
2000年,父親年齡漸大,信貸員的活兒被辭退,僅僅給了1300元的補償金。2006年,農村信用合作社取消農村信貸員制度。
中國改革開放後,農村也進入了商品經濟時代,在當時貧窮落後及金融業不發達的情況下,在将近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農村信用合作社實際上扮演着農民銀行的角色,對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不可替代。而農村信貸員是聯通農戶和信用社之間的“橋梁”。初期的鄉級信用合作社隻有幾個正式職工,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都是由信貸員來完成。信貸員制度的優點是紮根鄉土,信貸員一般在村裡有很高的威望,在村子裡能受到廣泛的信任,否則,村民會把錢存到别的村去。因此,信貸員一般比較固定,村民可以放心的把錢存在信用站;信貸員對貸款的村民也是知根知底,也保障了貸款業務的安全。當然,對有困難的貸款村民也是适當的照顧,每到年底,總有幾個還不上貸款的村民找到父親,“叔,今年沒掙到錢,貸款怕是還不上了”,父親沉思良久:“把利息還了,重立借據吧”。确實有許多貧困戶貸款還了許多年才還清,比如,父親前邊那個信貸員病故後發現有幾筆存款沒入賬,被挪用,他的家人立了貸款借據。他家的大小子黑子兩口子,去内蒙放了十多年羊才把這筆貸款還清(大概就是黑子娶媳婦欠的債,他家老二沒還過)。而另一方面,在外打工回來過年的村民,一到家就把帶回來的錢存起來,父親真的是數錢數到手軟(中國第一代農民工有着深厚的鄉土情節,隻有把錢存到村裡的信用站才放心)。存起來的不僅僅是錢,還有那一分份喜悅、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打工的經曆、濃濃的鄉情。
農村信貸員制度的取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一方面,農村人口萎縮,固有的客戶群逐步消失,另一方面,金融業日漸發達,制度日趨規範,農村信貸員制度已經落伍,但是農村信貸員對中國農村的貢獻是不應該被忽視的。他們是一個有着百萬人的群體,中國農村曾經的“财神爺”,他們的大多數是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二三十年,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今天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也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但這群六七十歲的老人沒有任何社會保障,也從來沒被社會關注過,我們的社會欠他們一句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