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給南極考察科研員的一封信

給南極考察科研員的一封信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11 18:47:49

一個生長于内陸的維吾爾族男兒,幾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了藍色的海洋研究上——他就是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翦知湣教授。在第38個教師節來臨之際,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名單揭曉,10人獲得這一榮譽,翦知湣教授榜上有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海遭遇新一輪疫情期間,翦知湣教授駐守校園,沖鋒在第一線,帶頭為學生送餐,傾情守護學生平安。

給南極考察科研員的一封信(考察船上練出真知)1

【堅持第一手資料】

這位博士生導師,16歲上大學,27歲拿到博士學位,在南海、沖繩海槽和西太平洋的古海洋學與微體古生物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國際等級的創新成果。可誰知道,當年翦知湣可是并不情願進的北京大學地質系。他原想成為一名化學家,可是高考卻讓他和地質打起了交道,從小的理想變得遙不可及,他情緒低落了好一陣子。

當他進入地質系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後,卻不禁對海洋地質和古生物産生了興趣。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實驗室,晚上12點才離開;學問從海上采樣、室内分析和鏡下鑒定做起——他堅信,隻有第一手的材料、第一手的數據,加上創新開拓的精神和開闊的思維,才能做出好學問來

給南極考察科研員的一封信(考察船上練出真知)2

為了得到最好的實驗材料,翦知湣積極參加各種國際古海洋學航次考察。1994年,他踏上了中德合作“太陽号”95航次的南海考察大船;1997年,他登上法國的瑪利亞·杜弗萊絲号考察船,參加國際海洋全球變化研究(IMAGES)第三航次的西太平洋和南海考察;1999年,他又作為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登上大洋鑽探考察船,參加了中國海的首次大洋鑽探(ODP)第184航次。

船上的生活辛苦而單調。每次出航,翦知湣都必須每天在船上實驗室裡工作12小時以上,加上前後的準備工作,每天工作不下14小時。但是,他覺得機會寶貴,辛苦值得。因為“幾乎全世界所有這方面的專家都聚集到了考察船上,天天和大師們一塊兒吃飯、聊天,可謂長進神速。要知道,那些人平時想見一面都很難!”翦知湣說,1999年ODP184航次時,在中國南海采集了不少質量很高的岩心材料,用它們測得的數據,至今還在被許多科研和石油勘探單位使用。

【閱讀海洋氣候的人】

“海底沉積着地球的各種記憶。它們都是‘地質曆史書’的頁碼和頁碼上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研究,配合其他的研究手段,我們就能夠還原古代某個時段的全球氣候條件。”在翦知湣教授眼中,對氣候環境自然演變機制的認識,既是地球科學的前沿課題,也是預測未來環境變化趨勢的先決條件。

給南極考察科研員的一封信(考察船上練出真知)3

翦知湣告訴記者,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要獲得研究所需的實驗樣品,就必須開展海上作業,并結合陸地野外地質考察工作。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學科于2008年12月10日組織實施了“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流域次表層水專題航次”,從青島出發,直到巴士海峽,曆時約40天,作業25個站位,曆盡辛苦,采取了一大批現場實測數據和樣品。不僅如此,翦知湣所在的研究團隊,創新地提出了“海陸結合新視角”——拿同時代的陸地上的沉積物與海洋的沉積物進行對比。

近年來,翦知湣奮鬥在海洋地質學和深海研究的國際前沿,提高了我國深海研究的國際地位。2020年,翦知湣教授當選PAGES(國際過去全球變化計劃)科學委員會的共同主席,是PAGES成立30年來任此職的首位歐美以外的科學家。他負責主持了30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在西太平洋古海洋學和東亞古季風海洋記錄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創新成果,完善和發展了氣候演變“低緯驅動”的理論假說,挑戰了氣候演變理論的傳統認識。

【不遺餘力培養學生】

潛心教育教學,甘守三尺講台,翦知湣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

他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主講“海洋地質學”“古海洋與古環境”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不僅注重學生的基礎理論培養,他更注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在“教學、實踐、科研”三位一體的培育模式下,翦知湣先後指導了5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畢業,培養了10餘名博士後。他不僅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培養學生踏實肯幹的精神,而且在支持年輕學生成才方面,不遺餘力、不計個人得失,所指導的論文都以研究生本人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内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

給南極考察科研員的一封信(考察船上練出真知)4

他說,他自己就是從考察船上“練”出來的,所以他總尋找一切機會,将學生送上考察船,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學術大師、參與到前沿科學研究。尤其是,他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國際合作。譬如,對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他招收了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研究生;他的博士研究生都有國外合作培養和國際航次考察的經曆,所培養的學生活躍在國際學術舞台,有的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口頭報告,有的代表中國參加IODP航次等,展示了我國深海研究的國際地位和我國青年學生的發展潛力。

在學生的眼中,一說起工作,翦老師總是充滿了激情。他常常與學生談理想,談追求,談精彩的海洋世界和有趣的經曆給他的研究帶來的驚喜和動力。他說:“是神奇的海洋世界吸引着我不停地探索,快樂便在于從未知到有知的過程中。”

【化身“外賣小哥”校園内送餐】

今年4月,上海遭受新冠疫情,大學校園全封閉管理,3萬多名在校生的一日三餐送餐工作成為抗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給南極考察科研員的一封信(考察船上練出真知)5

翦知湣院長聞令而動,組織包括學院黨委、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在内留守海洋樓的教職員工即刻行動起來,紛紛加入為學生送餐的隊伍中。他自己也帶頭沖到第一線,拉起小推車奔向食堂,為西北一樓近900名學生配送三餐。因送餐量大,每次需要往返3趟。送飯的過程中,他和老師們還不斷地讨論着優化路徑的問題,為的就是讓同學們能早點吃上“熱乎飯”。宿舍大樓門口,翦知湣院長一邊把一筐筐盒飯從推車上搬到樓内,一邊打趣說:“感覺像是回到了多年前出海時搬運樣品的時候了。現在隻想自己動作能更快點,還得再練練!”

在疫情最嚴重的一百天裡,翦知湣教授始終堅持留守學院坐鎮指揮,自己每天依然保持12-14小時的工作時長,疫情形勢許可的時候到各個辦公室走一走,看一看,這些都在無形中為保障學院正常運轉的值班老師們鼓足了幹勁。因為有他,大家就安心。

欄目主編:徐瑞哲 題圖來源: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

來源:作者:李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