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開歐洲的名著,很容易發現在描寫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騎士”這一身影非常常見,甚至還有專門描寫騎士生活的《堂吉诃德》。可是,為何像堂吉诃德這樣的“騎士”,隻誕生在歐洲,在地域廣闊、文化繁榮的東方文化中卻沒有他的身影?
這是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教育是西歐中世紀封建社會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封建等級制度産物,也是歐洲中世紀世俗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但是,騎士教育并非由專門的教育機構完成,而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它貫穿在歐洲騎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騎士教育意在培養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愛國,寵媚貴婦的騎士。所以,騎士教育除了英勇和無畏,還有一部分的世俗性甚至是低俗,個别教育理念也有點谄媚,畢竟騎士所服務的主人就是貴族和貴婦。所以,在《堂吉诃德》中才會描寫了一個和人們傳統印象中不同的騎士,帶着點荒誕。
而這種教育貫穿了整個西歐騎士的青少年時期。從他們出生開始,就開始在自己的家中接受騎士教育,學習什麼呢?宗教知識、道德教育、身體的養護和鍛煉,為的是以後可以更高地為封建主服務。這是在家庭教育階段需要完成的。
到了七歲和十三歲,也就是常說的青少年時期,他們所接受的是侍童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封建主按照等級,将孩子送到附近地位高、武功強的貴族家中做侍童,主要通過侍奉家裡的主人和主婦,來獲得所謂的禮文教育。到了十四歲和二十一歲,則開始接受騎士七技。有騎馬、遊泳、投槍、擊劍、打獵、弈棋、吟詩。到了二十一歲,通過隆重的禮儀,侍從們被授予騎士稱号。
綜上可見,騎士的教育宗旨是培養封建統治階級的忠實保衛者,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質,以養成軍事征戰能力為主要目的,文化知識匮乏。騎士教育的内容不是為了熏陶人,而是為了培養實用型人才。更何況,騎士教育在歐洲屢見不鮮,幾乎可與中國古代的儒生教育相比。
于是乎,騎士成了歐洲中世紀的代表,騎士精神也影響了歐洲一代又一代,很多西方電影中會有兩人決鬥的場景也是源于此,後世的紳士教育,對女性的尊重也源于此。所以,後世的歐洲文學才會不厭其煩地描寫他,或稱贊它。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騎士精神中一些不合時宜的部分,開始被人發現,所以也有了諷刺騎士精神的文學作品,而上文提到的《堂吉诃德》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