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的感悟?(思路來自李宗吾《厚黑學》),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恻隐之心的感悟?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思路來自李宗吾《厚黑學》)
孟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是驚恐害怕的意思,恻隐之心是我們對他人的同情。比如,當我們面對面在聊天的時候,突然沖進來一個人,拿着亮晃晃的大刀,在追殺人。當時肯定是一起吃驚,進而轉化為害怕,内心狂跳個不停,這就是怵惕。
因為每個人都怕死,看到刀就仿佛是要把我殺了一樣,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所以内心狂跳個不停,所以會驚恐。
但回過頭一看,發現那個人的目标不是我而是别人,頓時就把驚恐之心轉接到了被追殺的人身上了,想要幫助他逃離死亡的恐懼,這就是恻隐之心。
由此可知,恻隐之心是怵惕的轉接,如果沒有了作為前提的怵惕,就不會産生對他人轉接的恻隐之心。
再回到看見孺子快要掉進井裡的時候,因為我和孺子都是人類的緣故,所以看到孺子要掉進井裡的時候,我會突然一驚,感受到了對死亡的威脅,然後就會産生對死亡的恐懼,但轉念一想我是安全的。而面對死亡恐懼的是孺子,頓時因為和孺子是同類的緣故,于是就對孺子産生了同情之心,所以就想要去幫助他脫離危險。所以孟子會說:“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正是因為推己及人的緣故,仁才得以發揚。
但如果我和孺子同時掉進了井裡,那此時,我還會有恻隐之心嗎?肯定包圍我的都是驚恐了,隻能先考慮自己的安危而無法顧全孺子,如果此時還能像之前一樣抉擇,那必是“聖人”。
所以我們為什麼能生出恻隐之心,其緣由在于首先我們自己怕死,然後因為自身脫離了危險,狀态平和了才會發出對他人即将發生危險的同情之心。
程朱理學講求的是“存天理,滅人欲”,追求的是嚴格的倫理道德,把自身的願想、欲望給滅除了,直至做到面無表情,滅絕人性。如此内心是強大了,但缺少了對死亡的恐懼,缺乏了對人性的認識,又何來的推己及人,做到恻隐之心?自己都不怕死了,面對孺子掉入了井裡,還不是理所當然?
人是有很多缺點,人也是以自我為中心,但正是因為我們具有了這些的特點,才會有了各種的真善美。
隻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生活,生而為人,我很驕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