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表面上看是一項簡單的肌肉運動,是人都會跑步,但實際上,跑步并不簡單,并非所有人都會跑善跑,跑步是一項複雜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運動。對跑步的研究也從不同視角展開。最常見的是從運動生理學或訓練學角度探索既能跑得健康又能取得好成績的“秘訣”,各種名為《跑步聖經》《跑步寶典》等的書籍層出不窮,訓練方法不斷革新,這無疑有效推動了跑步運動的發展和競技水平的提高。
當作為競技體育的跑步和大衆運動的跑步成為社會風潮之後,對跑步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狹義的體育科學範圍内,而是從大體育的新視角進行全面研究,包括體育休閑學、身體社會學、運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體育經濟學,甚至現象哲學等不同領域。顯然,這種視角的變化既體現了跑步的社會屬性,也展示了跑步的綜合性。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出版《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帶動了對馬拉松的哲學甚至道德思考,為跑步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另一些學者則嘗試從全球史的維度探讨跑步在人類發展史中的位置。
撰文 | 包茂紅
作為大曆史的跑步史
傳統的曆史編撰中并沒有跑步的專門位置。曆史被約化成政治史、外交史和思想文化史,被認為是雕蟲小技的跑步上不了台面。而在體育科學研究中,體育史是可有可無的陪襯,因為它與訓練和競賽并無直接關聯。這種情況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了變化,戶外休閑和慢跑成為時尚。社會生活多元化要求曆史學做出回應。曆史研究也受到法國年鑒學派和後現代主義的深刻影響,正在發生社會科學和文化轉向。
在這種社會和學術氛圍中誕生的體育史研究自然不同凡響。在戶外休閑活動中,越野和慢跑是重要組成部分,在田徑運動會和綜合運動會上,短跑成為王中王。最早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對明星運動員的訓練方法和傳奇的發掘,其成果成為跑步愛好者喜聞樂見的學習材料。随着跑步運動的普及,尤其是非洲運動員的崛起,諸如馬拉松史等專項跑步史研究蓬勃發展。冷戰結束後,跑步史不再隻是起源于希臘的、白種人擅長的紳士運動,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具有不同文化底蘊的、不同種族、階層和性别的人共同參與的大合唱。
《跑步大曆史》的原書名是《跑步全球史》,但中文譯本改成了《跑步大曆史》。它源自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的“大曆史觀”,而不是克裡斯蒂安和斯皮爾等人的“大曆史流派”。
《跑步大曆史》作者:[挪]托爾·戈塔斯譯者:張翎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2月。
跑步大曆史表現在不同方面。第一,跑步起源于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是人區别猿的一種本質特性。先前的部分跑步史認為,跑步源于希波戰役後菲迪皮茨跑步送信的壯舉,但其實在此之前,無論是古埃及還是古兩河流域都有與軍事、宗教以及溝通信息相關的跑步活動,甚至奴隸和國王都會參加,但這還不是跑步的源頭。真正讓人跑起來的動力是環境變化之後為了生存的不得已而為。200多萬年前,氣候變化導緻森林面積縮小,草原成為從樹上下到地上的南方古猿的生存環境。為了獲得獵物,直立人必須比動物跑得更快。在狩獵過程中,直立人發展出适合跑步的生理結構和能力。反過來說,正是跑步在一定程度上讓猿變成了人。于是,跑步史實際上就是人類進化史的一部分。
其次,在人類曆史進程中,跑步經曆了從生産活動到溝通信息的方式再到體育健身和休閑娛樂方式的轉變。随着定居農耕和城市的出現,城邦和王國的統治範圍逐漸擴大,信息傳遞成為維持統一的重要方式。信使不僅是受過專門訓練的跑者,還是受人尊敬的職業。與此同時,跑步也成為軍事訓練的重要内容,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跑步在維持體育精神的同時逐漸大衆化,成為普通人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的内容。跑步的原始生産性幾乎消失殆盡。
此外,在跑步從生産和軍事訓練活動轉向體育活動的進程中,測距和計時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無論是在生産活動還是在軍事訓練中,跑步都要比出勝負,但它是具體的、一次性的,在更大範圍沒有可比性,制約它發展的症結在于不能準确測距和計時。工業革命的發展為跑步比賽所需技術進步提供了條件,精确到秒的計時鐘表和以米為單位的測距技術相繼發明出來,并應用到跑步比賽中。這就使比賽能夠在規範化和标準化的條件下進行,從而使比賽成績具有可記錄性和可複查性,進而使比賽具有公平性和不斷突破的動力。測距和計時的客觀性也使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階層、不同性别的跑者同場競技成為可能,跑步變成了與生産和軍事訓練活動有所不同的體育運動,也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運動。
作為全球史的跑步史
托爾·戈塔斯的《跑步大曆史》本意是寫一部跑步的全球史,也就是把跑步作為一個全球現象探讨來自不同區域和文化的跑者及其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而探讨跑步運動在競争中的發展動力。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于地域環境、文化應對等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種和社會,也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跑步文化。例如印度發展出人象賽跑,佛教文化中形成了“神行”和“回峰行”等跑步形式,印第安人形成了跑者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神秘文化等。這些文化并無高低貴賤之分,而是競相争豔。但是,随着殖民主義擴張和西方現代性的霸權的建立,亞非拉的跑步文化逐漸被淹沒或被貼上野蠻行為的标簽,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跑步文化成為一種培養紳士氣質的文明活動。來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土著跑者被按照西方社會的獵奇心理和異國情調欣賞取向塑造成具有超凡奔跑能力的動物。與此同時,宗主國還向殖民地移植自己的跑步文化,形成體育帝國主義,希冀塑造出認同西方跑步文化的土著跑者。現代體育形成後,在作為競技體育的跑步中,黑人異軍突起。與此同時,形成了似是而非的人種論和跑步民族主義。前者把黑人的跑步成就歸結于獨特的身體構造,後者把跑步成就上升到提振民族精神的高度。跑步變成了一種文化建構,從不同立場出發建構出為不同目的服務的話語。但是,不管跑步世界存在多少不平等,跑步最終把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環境中的跑者聯結成一體,形成了跑步全球史。
電影《麥克法蘭》劇照。
全球跑步運動發展的動力來自于不同跑步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盡管這種交流并非一直是公平和對等的。在前現代,跑步文化的交流是局部的,受制于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更何況有關古代跑步文化的文字資料非常有限。盡管如此,相鄰文化之間的交流不管是以和平競賽的方式還是以戰争較量的方式,甚至是惡心對方的方式出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以争勝為目的的跑步的發展和普及。進入到現代體育階段,體現體育精神的破紀錄成為跑步比賽的目标。來自不同環境、種族、性别和文化的跑者都為挑戰人類極限、刷新世界紀錄而戰。在這個過程中,不同跑步文化相互借鑒學習,共同沖擊同一個目标,但也出現了為了破紀錄而使用興奮劑等不符合體育精神的現象。在這裡,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種出身似乎都無一例外。冷戰結束後,不同跑步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給跑步事業注入了新動能。典型例子就是全世界的馬拉松選手幾乎都去肯尼亞的訓練基地取經交流,既利用當地特有的環境,又學習當地跑步文化中的吃苦和自律精神。其實,肯尼亞的跑步文化是自己的傳統、西方現代體育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産物,其本身就是不同跑步文化相互作用的産物。
作為一部視野宏大的跑步全球史,《跑步大曆史》仍有需要改進之處。第一,撰寫跑步的全球史需要在對全球各地的跑步史基本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綜合,作者在這方面進行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但仍顯不夠。其中的原因或許是先行的研究不足,或許是作者有意無意的忽視,或許是受制于作者位置性的束縛。前者主要表現在對前現代某些區域的跑步文化缺乏研究,後者表現為作為挪威人的作者對北歐的重視和對亞洲的忽視。第二,在跑步史中,作為競技運動的跑步和作為大衆健身運動的跑步其目标、功能、意義等都有很大不同,在近400頁(英文版)的《跑步全球史》中,要描述清楚并不容易。采用分類的方法,在時間序列中分别叙述可能是一個值得嘗試的辦法。第三,全書的章節安排似乎還可以更集中和清晰。托爾·戈塔斯的《跑步大曆史》是在先行研究有限的基礎上做出的野心勃勃的嘗試。作為第一部跑步全球史,自然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但對希望輕松了解多方面跑步史的讀者而言,這仍是一部值得閱讀的書。
文/包茂紅
編輯/李永博 宮子
校對/薛京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