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脫口秀舞台捧紅了一位别緻的選手——58歲的黃大媽。
可愛、豁達、有梗的黃大媽讓看了節目的年輕人,紛紛“拜倒”在她的綠花裙下。新周刊記者也對其做了專訪《58歲大媽講脫口秀,一開口就赢了》,讓黃大媽以自述形式講出自己更多的精彩故事。
然而在文章評論區,有個問句十分紮眼——“别叫人家大媽行嗎”?
“大媽”是黃大媽送給自己的稱呼,她都能毫無芥蒂地這樣介紹自己,為什麼旁人看到反而有所不滿?
仔細想想,這位網友其實是好心,因為在大多數語境下,“大媽”這一稱呼都帶有貶義。
比如我們在吐槽衣服難看時會說“穿上跟大媽似的”;嫌棄人八卦時會說“怎麼跟大媽一樣”;就連一個人說話聲音大一點也會被吐槽像“聒噪的大媽”……
“大媽”所代表的人群實在不夠美好,因此,當黃大媽這樣的優質大齡女性出現時,就有人認為不該以“大媽”來稱呼她。
喊“黃大媽”并沒有錯,錯的是那些戴着有色眼鏡、用刻闆印象去看大媽群體的人。/《脫口秀大會第五季》
從什麼時候起,“大媽”被污名化了?
被嫌棄的“大媽”
“大媽”一詞原本沒有褒貶之意,隻是人們對大齡(中老年)女性的一個稱謂。
但是現在提起“大媽”,許多人腦海中自然而然就浮現了一個體态臃腫、喋喋不休、土味老氣的女性形象。更有甚者,還會把自私、斤斤計較、臉皮厚、素質差等可以上升到人身攻擊的缺點,直接扣在“大媽”的頭上。
而“大叔”“大爺”等代表大齡的男性群體的稱謂,則沒什麼負面含義,甚至還帶有褒義。
比如在許多影視作品和網絡文學中,都曾引導過大家對“叔系男友”的崇拜;“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等網絡用語,也在肯定着這些中老年男性有閱曆、能從容應對情況等優勢。
在新聞資訊中分别以“大爺”和“大媽”為關鍵詞搜索,可以發現,有關“大爺”的新聞大多比較中性,而“大媽”的出現卻較多地伴随着負面新聞。但如果把“大媽”換成“阿姨”或“阿婆”,情況又會好很多。
每個人身邊都有“大媽”。放在親屬關系網絡中,大媽就是我們常說的“七大姑八大姨”。當然,這群人也同樣常作為我們年輕人的吐槽對象而出現。
在B站“如何回怼煩人的親戚”的搜索詞條下,網頁排名前30的視頻裡,被調侃對象明顯為女性親戚長輩的視頻數量高達24個。
在網絡上玩梗嘲笑大媽的,與被吐槽的大媽有何分别?/哔哩哔哩截圖
一些男性UP主甚至還會戴上卷毛假發、圍着絲巾、塗着紅嘴唇,男扮女裝地吐槽大媽。而且這些被扮演的“大媽”比一般大媽更加忸怩作态,簡直是對大媽形象的一種醜化。
而大家對大媽的吐槽點,則總是集中在她們喜歡八卦、嫉妒、炫耀、攀比、嘲笑……
大媽如此“招罵”有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毫不在意他人看法。
小紅書博主@愛讀書的圓圓 表示自己觀察到,相比于年輕女性,大媽更有可能在公共場合大大咧咧、完全以自己舒服的姿态坐着;她們更喜歡留方便打理的短發;她們不喜歡穿過于修身的衣服……
除了外在形象不符合大多數人對女性的期待,大媽待人接物的準則也很少履行《論語》中倡導的“溫良恭儉讓”。
比如廣場舞剛流行起來的那幾年,很多人對廣場舞大媽深惡痛絕,因為她們會随時随地把公園、廣場甚至球場等任何一片空地占領,就地打開音響,跟着音樂扭動起來,絲毫不顧及其他。
又比如最近一位網友爆料,在超市買菜時發現一大媽自帶小刀切香菇頭、剝洋蔥皮……就是為了稱菜時減輕點重量。
從外形管理到行為舉止,大媽似乎與人們印象裡的糟糕毫無二緻。但對于大媽來說,這樣的活法卻不乏潇灑自在。
“大媽”為何這樣?
我們所說的“大媽”,到底是哪一群人?
2013年,“大媽”(Dama)作為一個新詞被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那年,“中國大媽”在美國華爾街搶購黃金,導緻國際金價創下2013年内最大單日漲幅。
2014年,湖北省荊州市的一支廣場舞團隊,打破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集體健身舞吉尼斯紀錄。
以上,隻是“大媽”創造出的國際性新聞中的兩項,也是國内外諸多年輕人對“大媽”這一特别群體,形成印象的開始。
如果“大媽”是指50歲—70歲的女性,那從2010年之後火起來的“大媽”,其實就是40後、50後和60後這三代女性。她們經曆的時代,理所當然地造就了她們現在的樣子。
大部分人都親身經曆過大媽的唠叨,或是看到影視作品、短視頻裡對大媽“機關槍”一樣說話的演繹,現實也的确如此。
在年輕人人均社恐、緘默的環境下,大媽的口語表達能力顯得異常強,不僅張口就來,還聲音洪亮。
這是因為在她們成長的年代,溝通基本都是靠最原始的“工具”——嘴巴。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裡講的,面對面的語言永遠比文绉绉的字更直接、豐富。
一個群體呈現出的顯著特征,必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裸婚時代》
至于大媽為什麼碎嘴、愛八卦,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過這麼一句話:八卦是人類刻在基因裡的天性。
其實,八卦是獲取信息的方式。現代年輕人在互聯網世界裡如魚得水,每天都能獲取海量資訊。對于大媽來說,她們或許還延續着過去的習慣,以面對面交流獲取信息。
而面對面交流,屬于熟人社交領域的範疇,因此她們的話題就總離不開家長裡短。
同時代的人,為什麼那些中老年男性就不會被年輕人拎出來嫌棄?的确,印象裡的大爺似乎不會事無巨細地關心孩子們的事情。
這或許是因為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内”的傳統思想,男性做家務的比例較低、對子女關心也較少。當然,他們也需要獲知子女的情況,隻不過他們會“偷偷”問已經收獲“情報”的大媽。
男性長輩和女性長輩對年輕人的關心方式不同。/《都挺好》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形象管理失調,也會成為大媽“N宗罪”中的一項。
在小紅書上曾看到過這樣一條評論:“這些女人年齡一大就變懶了,以現在的物質生活水平,稍微打理一下怎麼會變成大媽?”
正如前文提到,“大媽”已經成為老氣、不自律、不修邊幅的代名詞。
其實,這是我們站在男性審美視角下得出的結論。對于大媽而言,能夠擺脫這種傳統審美的凝視,不必再去迎合刻闆印象中的女性氣質,無疑是種自由。
她們可以為了取悅自己而梳妝,成為精緻的“上海阿已”,也可以怎麼舒服怎麼來,随時隐入菜市場的市井風裡。
與其說大媽是放棄形象管理,不如說大媽是跳出了為大衆審美服務的角色,擁有了更加真切的自由。
誰不想成為“大媽”?
排除代溝因素外,不否認有許多“大媽”的确素質堪憂,形成了不好的影響。但以偏概全終究是不對的,無論哪個群體都包含着個體的優劣。
比較有趣的是,如今一部分年輕人已經從“吐槽”大媽轉向了“崇拜”大媽,因為“大媽”的日常生活,的确精彩得讓人羨慕。
對退休後精彩生活的想象,都是大媽給的。/《請回答1988》
需要了解的是,我們口中的“大媽”大部分為獨生子女的母親。她們經曆了家庭結構的變遷——從原來的幾代同堂、十餘人的大家庭,變成了三口之家。
而在這三口之家裡,“大媽”們也可能因為丈夫外出務工、孩子外出上學而成為被留下的那個人。她們突然就有了最大的自由和最小的責任,這也是她們能“放飛自我”的重要因素。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如今,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在退休後并沒有放棄學習,而是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或去到老年大學進修。
新周刊記者正好住在廣州老年大學附近的小區,每天早上上班時,就能看到許多“大媽”結伴騎着車子來上學,她們一路說說笑笑,精神飽滿。
這樣的心态,是現今很多起床困難、不想上班的年輕人難以擁有的。
上學、工作,也能成為樂事。/記者攝圖
在網絡上,雖然我們會嘲笑着“大媽旅遊團”拍照不是扶着花、揚絲巾,就是擺成一個五角星,但這種從集體中獲得的快樂,也正是我們整天喊着“社恐”的年輕人,最缺乏的東西。
我的母親,是55後,她和她的姐妹們,就是典型的“大媽”群體——唠叨、強勢,有時還有點不講理……
但在看到許多被占了便宜還唯唯諾諾、受到傷害隻會獨自emo、整天跟自己情緒過不去的年輕人後,我發現,“大媽”才是最強大的女性呀。
當我排隊買奶茶被插隊時,媽媽會用“自帶麥克風”的聲音讓插隊者“後面排隊去”;當我想着如何跟合租室友“破冰”時,媽媽已經帶着一堆好吃的送給室友,并且把人家的個人信息和社會關系都了解了個遍……
面對任何困難事,“大媽”好像都有辦法去破它。/《加油!媽媽》
小紅書博主@800個心眼子 講述了自己眼中的“大媽”:
“年輕時的她們,跟男人幹同樣的活,上山下鄉,扛泥挑糞;改革開放後,又前往生意場‘厮殺’,有勇有謀。
“人到中年的她們,隻要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就當仁不讓。就算隻是商場優惠、飲茶排号、柴米油鹽……她們可以嬉皮笑臉,可以打破規矩,可以無視任何人的眼光,也可以盲目自信。”
在專訪中,黃大媽說“希望我的出現可以打破老年人在年輕人心中的刻闆印象吧,讓年輕人也知道,我們不光會跳舞、帶娃,也會講段子”。
除此之外,我還希望越來越多精彩的、強悍的大媽出現,打破“大媽”在人們心中的刻闆印象。
如果要為“大媽”一詞賦予新含義,我希望是有閱曆、不在乎外人目光的、活得自在潇灑的女性形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