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各國最近幾年通脹

各國最近幾年通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06:10:04

西方國家超級寬松的努力,并未形成真正的貨币超發,既沒有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也未産生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相反,西方國家正飽受經濟停滞和通貨緊縮之苦

各國最近幾年通脹(西方國家貨币超發)1

文|李宗光

當前,中國“抗疫”整體已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經濟複蘇成為當前最重要工作。逆周期寬松,則是确保經濟快速複蘇的關鍵。然而,過去很多年,國内較為流行的看法是,以美聯儲為代表的西方無節制“寬松放水”和貨币超發,造成了高通脹和泡沫泛濫。

受此影響,很多經濟學者對寬松貨币政策基本持否定和警惕态度,在這種輿論氛圍下,逆周期調節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已受到嚴重幹擾。

那麼,海外央行“放水”力度如何?到底有沒有産生預期中的高通脹或資産泡沫?厘清事實真相,客觀、全面、實事求是地看待外部世界,對于科學制定宏觀政策具有十分迫切的現實意義。

史無前例的寬松措施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為了對抗危機和經濟衰退,以美聯儲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央行采取了史無前例的寬松措施,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危機初期,推出各種流動性救助計劃,包括定期拍賣計劃(TAF),一級交易商信用便利(PDCF),定期證券借貸便利(TSLF)、央行間貨币互換協議(CSA)等近10個便利工具,向市場提供流動性。這些工具随着危機緩解而自動退出。

二是危機期間,各大央行快速将利率降至零附近。美聯儲、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2007年-2009年分别降息500個、325個和525個基點,至0.25%、1%和0.5%。歐洲央行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稍顯克制,但在随後的2012年歐債危機中,最終也将基準利率降至零。

三是啟動大規模量化寬松,即通過擴展央行資産負債表,在二級市場購買資産,主要是國債、機構債券和MBS,以及少量高信用等級公司債券。2007年至今,美、歐、日、英四個經濟體央行資産負債表分别擴張695%、312%、483%和931%,四者合計擴張17.8萬億美元,其中日本央行最新資産負債表規模已經超過去年GDP規模。

表 1:部分發達經濟體CPI、PPI

各國最近幾年通脹(西方國家貨币超發)2

資料來源:wind    制表:張玲

海外央行危機後之所以采取如此激進、果決的寬松措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推動。伯南克以研究1930年大蕭條和1990年日本泡沫破滅時期的貨币政策見長。他認為,日本之所以陷入通貨緊縮和“失去的數十年”,與日本貨币當局在危機之初行動遲緩有關。日本上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滅,到1997年還采取加稅等緊縮措施。拖了十多年,直到2001年才推出量化寬松措施。伯南克認為,走出大蕭條和避免通貨緊縮的根本方法,就是在危機之初采取大膽寬松措施,走在市場曲線之前,為此甚至可以進行“直升機撒錢”。

2008年危機程度之嚴重、沖擊之大,僅次于1930年大蕭條,為伯南克政策實驗提供了絕佳場景。在伯南克帶領下,美聯儲和全球主要央行一起,采取了史無前例的大力度寬松和放水措施,以推動經濟盡快走出2008年金融危機陰影。

西方仍飽受通縮壓力

過去十年,西方國家CPI和PPI低于2007年危機前水平,普遍面臨通脹不足(Disinflation)甚至通縮的風險(表1)。2010年至今,美國CPI和PPI平均分别隻有1.5%和1.4%,均明顯低于2%通脹目标。歐元區和日本無論是CPI還是PPI,均低于同期美國水平,面臨較大通貨緊縮壓力。實際上,西方經濟學界正在為“菲利普斯曲線”消失而困惑,即為何低失業率無法推升通貨膨脹至正常水平,甚至連溫和通脹都沒有。當我們持續批判西方放水導緻高通脹時,西方央行正在為如何才能避免通縮而煩惱。7月29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疫情沖擊下,美國核心通脹将持續維持在1%附近,美國面臨“亞通縮”(disinflation)壓力,所以會竭盡所能對抗通縮。

大放水也未能推升經濟增長。2010年-2019年,美、歐、日實際GDP增速平均為2.3%、1.4%和1.3%,均低于2000年-2007年危機前的2.7%、1.5%和2.2%的趨勢水平。西方經濟學界對這一時期的低增長基本沒有異議。勞倫斯·薩莫斯将過去十年的低增長稱之為“長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有人提出當前經濟正在進入“新平庸”(New Medicore)時代。

沒有實體通脹,但有資産泡沫?

最近,國内部分研究團隊逐漸看到了“放水并未在國内産生通脹”這一現象,試圖對此進行解釋。他們認為,貨币超發既然無法推升實體通脹,那麼就必然會推升資産價格,資産泡沫會一個接一個演繹。如果這一結論成立,那麼,央行超級放水在沒有推升實體經濟通脹情況下,必然會進入資産領域,以泡沫形式“興風作浪”,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試圖從股票和房地産這兩類主要風險資産方面去觀察,過去十年西方國家放水是否在這兩個市場滋生了泡沫。衡量是否存在泡沫主要有兩個維度,一個是過去十年資産價格上漲幅度,另外一個是資産估值水平。原則上,如果該資産在過去十年漲幅較大,且估值遠超正常水平(比如至少超過平均水平 1個标準差),則該資産可能存在泡沫。

美國股市走出了十年牛市,也是被人們稱之為“資産泡沫”的最重要領域。美國股市上漲,主要集中在科技股方面,過去十年納斯達克100指數上漲幅度高達428%,遠高于标普500指數186%的漲幅(圖1)。

圖1:過去十年(2009年12月-2020年5月)西方股票市場漲跌表現(總回報)

各國最近幾年通脹(西方國家貨币超發)3

資料來源:彭博 制圖:張玲

從估值方面看,納斯達克100指數PE從2009年底的24.5倍擴張至2020年的29.6倍,其對市場上漲的貢獻不到20%。而同期盈利則擴張了378%,貢獻了過去十年漲幅的80%。從估值絕對水平看,29.6倍的PE估值,仍低于2001年至今34.6倍的曆史平均水平,其上漲主要受益于移動互聯網和科技巨頭崛起,具有紮實的盈利支撐,估值也非常合理,遠未出現泡沫。同樣,标普500指數雖經曆十年牛市,但其最新PE估值隻有22倍,接近曆史平均水平20.6倍,也談不上什麼泡沫。

房地産市場方面,過去十年間,美國房價整體上漲37.4%,日本、德國和英國分别上漲14%、56.4%和33.2%,這個漲幅與過去十年名義GDP和居民收入漲幅基本相當。

從房價收入比來看,除德國增加21.6%外,大部分西方國家基本不變(表2)。也就是說,房價相對于收入的可負擔能力,過去十年幾乎沒變。如果再考慮到過去十年利率不斷下調因素,美國等西方國家“真實房價指數”(RHPI)處于持續下降狀态。根據Demographia 2019年調查統計,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可負擔指數中,美國中位數僅為3.9,即隻需要3.9年收入就可以買到一套房子,在主要西方國家中最低,其他國家多為4倍-7倍。

表2:主要發達國家房價十年(2010年-2019年)漲幅及房價收入比變動

各國最近幾年通脹(西方國家貨币超發)4

資料來源:彭博,OECD,歐盟統計局,Nationwide.

無論是縱向曆史對比,還是橫向國别對比,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存在所謂的房地産泡沫(圖2),居民負擔能力反而在持續改善。這一方面是由于美國居民保持了較高的收入增長,另一方面,利率下降顯著降低了居民支付負擔。

圖2:部分發達經濟體大城市(百萬人口以上)可負擔指數:中位數

各國最近幾年通脹(西方國家貨币超發)5

資料來源:Demographia Survey 2019.

表3:主要央行資産負債表、基礎貨币和貨币供應量擴張幅度(2008年-2020年)

各國最近幾年通脹(西方國家貨币超發)6

資料來源:Wind

錢去哪兒了?

為何超級放水未帶來預期中的超級通脹和資産泡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貨币供應量并非如教課書上所講,是完全由央行意願決定的、純外生的。恰恰相反,實體經濟需求、作為貨币傳導渠道的銀行的風險偏好,對于貨币供應量擴張也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如上所述,央行寬松意願非常強烈,并通過資産負債表擴張,向金融體系注入天量基礎貨币。

然而,一方面由于實體經濟缺乏需求。另一方面,銀行忙于去杠杆,無意願進行貨币擴張,導緻放出去的水以“準備金”的形式淤積在金融體系内,并未發揮乘數擴張效應,導緻貨币供應量擴張速度遠低于基礎貨币擴張速度。日本的例子最為極端,2007年-2020年,其放出去的水,真正流到實體經濟或資産價格領域的,隻有不到10%。哈耶克講,貨币像水又像蜜。過去十年,央行貨币投放,陷入“流動性陷阱”,無論如何發力,都無法到達實體經濟,甚至也沒有流進股市和房地産市場。

總而言之,西方國家超級寬松的努力,并未形成真正的貨币超發,既沒有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也未産生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相反,西方國家正飽受經濟停滞和通貨緊縮之苦。在未經任何嚴謹研究情況下,僅憑直覺和想象,即得出西方國家貨币超發與泡沫泛濫這一結論,與現實世界完全脫節。基于這種想象而非事實做出的政策建議,也必然會脫離實際。一旦付諸實施,則将對經濟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

(作者為華興資本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編輯:楊秀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