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龍穴島,雄偉的龍門吊和進出港的巨輪映入眼簾,這裡是我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中船龍穴島造船基地,自2004年起從珠江口的一片灘塗上選址建設以來,至今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球舉足輕重的超大型船舶建造基地。
向海圖強,向海圖興,“藍色經濟”是廣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廣東省全省海洋生産總值1.99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占地區生産總值的16.0%,占全國海洋生産總值的22.1%,連續27年位居全國第一。作為省會城市、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廣州,在全省海洋經濟版圖裡占有重要分量。
千百年來,雖然海岸線在逐漸外拓,但作為千年商都的廣州從未停止逐夢海洋的步伐。從漢朝時期海上貿易到“唐宋對外貿易大港”;從清代一口通商“十三行”到“中國第一展”廣交會,從海上絲綢之路樞紐城市到向南戰略拓展實現通江達海的濱海夢想……廣州始終勇立潮頭、向海而興。
海洋經濟逐漸成為濱海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在全國已有上海、深圳、青島、天津、大連等地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的大背景下,從“淺藍”走向 “深藍”,由江入海的廣州如何把握機遇、乘勢而上?
自然資源部将全國海洋經濟的區分劃分為三個圈:北部海洋經濟圈,主要包括遼甯、河北、天津和山東;東部海洋經濟圈,主要包括江蘇、上海和浙江;南部海洋經濟圈,主要包括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的關鍵階段,廣東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按照《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間,廣東力争實現海洋經濟發展的目标有四個,分别是海洋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海洋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海洋生态文明建設達到新高度和海洋開放合作邁向新台階。特别提到,珠三角核心區着力發揮核心引領作用,構築雙區驅動、雙城聯動和多點支撐格局,争創一批現代海洋城市,打造海洋經濟發展引擎。其中,廣深是極其關鍵的支撐。
因此,在雙區驅動部分,規劃作出了具體部署: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引領帶動作用,共同打造世界級灣區。依托深港、廣佛、珠澳極點和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以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為載體,共同建設高端現代海洋産業基地。推動廣州打造世界海洋創新之都,構建江海聯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帶,形成海洋科技創新和綜合管理與公共服務高地。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先行先試,建設“蛇口—前海—海洋新城—光明”西部海洋科技創新走廊和“鹽田—大鵬—深汕”東部向海發展走廊,吸引更多國際組織和機構落戶,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江海聯動的廣州擁有世界一流的港口、豐富的海洋科教資源和完善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陸海要素兼備,文化底蘊深厚,在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方面一直發揮着主力軍作用。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市海洋局)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市海洋經濟生産總值3138.75億元,全省第一,占當年全市GDP的13%以上。
《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新時期的任務目标——廣州被賦予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的使命。到2035年,基本建成陸海高度融合、海洋經濟發達、科技創新活躍、生态環境優美、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海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十四五”時期,全市海洋經濟生産總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力争達到15%左右。發揮廣州在綜合交通、科技、商貿、公共服務以及國際供應鍊網絡等方面的樞紐優勢,面向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和南海綜合開發,按照陸海統籌、江海聯動、集群發展的原則,構建“一帶雙核多集群”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
作為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的南沙,是全市海洋經濟發展大棋局中的棋眼。銜接廣東以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為重點打造向海開放高地的任務,南沙明确了打造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支撐引領區,以及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國際航運樞紐核心功能區、全國海洋新興産業集聚區和現代海洋服務高地的發展目标。
今年3月發布的《廣州市南沙區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确提出,到2035年,南沙區将基本建成廣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區。
自然資源部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首次突破9萬億元人民币,達90385億元,比上年增長8.3%,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0%。其中一大特點是,近年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藍色新動能正在加速形成,産業要素高端化與産業鍊高端化齊頭并舉。
廣東省通過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海洋電子信息、天然氣水合物、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務等六大産業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形成了一批國内領先、國際先進的國産化技術和裝備。事實上,伴随着技術的成熟,人們對海洋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更加合理、更加科學,通過海洋源頭科技創新,讓最新科技成果能夠研發、落地、産業化,就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廣州在海洋經濟上具備兩大獨具優勢的基礎能力:
一是海洋重器制造能力。船舶工業是現代工業的集大成者,素來被稱為“綜合工業之冠”,作為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廣州擁有廣船國際、黃埔文沖等造船企業,龍穴造船基地和大崗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加速。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艘插銷式自升自航搶險打撈工程船“華祥龍”号交付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可艏艉雙向航行的客滾船開工建設,“海龍号”填補國内高端飽和潛水支持船自主建造的空白等全國乃至全球造船業的領先成績都是出自廣州制造。
二是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廣州海洋實驗室建設,聚焦深海前沿領域,彙聚55個高層次科研團隊(其中16個院士團隊),聚力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廣州海洋實驗室參與完成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采相關研究工作,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創造“産氣總量”和“日均産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冷泉生态系統研究裝置列入國家專項規劃,極端海洋動态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号)、天然氣水合物鑽采船(大洋鑽探船)等建設應用有序推進,大灣區頂尖海洋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已現雛形。
從海洋産業布局來看,有粵港澳大灣區這一世界級灣區“打底”,海岸線漫長的粵東粵西也就有建設世界級沿海經濟帶的基礎。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廣州以都市圈為引領,落實“核 副中心”動力機制,攜手“一帶”打造新時代發展主戰場,促進全省形成高質量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廣州工控并購江蘇潤邦重工後,又布局茂名化工,挂牌聚焦海洋、化工、新材料領域的三家機構,海工裝備産業鍊有望進一步完善。湛江港前身為“廣州灣”,東臨南海,南望海南島,西靠北部灣,北倚大西南。去年,廣州港集團與湛江港集團簽署業務合作協議,将在多式聯運、智慧物流、商貿物流、金融物流等多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将利用潤邦的産業優勢,拓展海上風電裝備、港口碼頭裝備以及環保業務的市場訂單。”廣州工控負責人此前表示。
“廣州在海洋經濟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海洋意識還需要加強,要從江河文化轉向海洋文化的軌道上來推動發展。”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博士胡振宇認為,發展海洋經濟,廣州特點鮮明,就是要發揮好省會城市、大灣區核心引擎的輻射作用,帶動珠江口乃至沿海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依托海洋科技創新的優勢發展海洋經濟。
“廣州要在大項目建設、第三方服務、海洋工程實驗室和海洋試驗場等公共平台建設、重大涉海産業對接、海域使用、生态共建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扛起深海電力通信、深海感知、深海采礦和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的大旗。”他說。
最近,兩座海洋科技研究機構落戶南沙引發關注。
6月2日,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簽訂(武漢)共建南沙地大濱海研究院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南沙地大濱海研究院将設立海洋微藻種質中心、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中心等平台,圍繞海洋強國建設戰略部署,集聚高質量人才團隊資源,構建海洋科學研究新發展格局。
此前,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廣船國際籌建的廣東廣船國際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也在南沙揭牌。該公司将搭建産業聯動平台,緻力解決海洋高端船舶研發和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推動高端海洋裝備核心配套自主可控,促進海洋科技産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與科技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南沙依海而生、因海而興,已建成中國第二大集裝箱樞紐港,形成以中船龍穴造船基地為核心的全國三大修造船基地之一。作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聚焦深海深空深地前沿領域,彙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重大科創平台,布局建設冷泉生态系統、海洋極端科考設施等世界級海洋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打造支撐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
在世界城市史上,出海口的港口一頭通過海洋連接世界市場,一頭通過河流将貨物運輸到國内的腹地,财富和人口往往在這裡集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将這種現象稱為“世界大城市之謎”。
在珠三角,我們看到:深圳氣魄宏大,努力打造全國“深藍樣本”、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廣州依托優勢,精準聚焦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門腳步堅實,大力發展海洋工業裝備,建設現代海洋産業示範區……世界十大港口裡,有三個(香港港、深圳港、廣州港)坐落在粵港澳大灣區,衆多大城市集中在珠江口,奠定了發展海洋經濟的堅實基礎。
胡振宇表示,盡管全國諸多城市提出了海洋經濟發展目标,但珠三角特色優勢明顯。海洋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與港澳在海洋運輸、海工裝備制造、郵輪旅遊等方面具有互補的需要,強化珠江口穗深港三大世界級港口一體化聯動,加大香港海洋科技成果在内地轉移轉化是打造“黃金内灣”應有之義。
“以海洋核心技術與裝備為例,我國過去在一定程度上較為依賴進口,近年來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使海洋産業‘卡脖子’風險也有所增加,我國海洋産業和科技發展面臨來自國際地緣政治的挑戰。‘黃金内灣’建設将着眼珠江東西岸融合,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特别是借助香港在航運服務、水處理、海底運輸等方面經驗推動發展海洋經濟。”他說。
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廣州這座濱海城市的特色所在、優勢所在、潛力所在。不斷推動新航線的開通,促進灣區與RCEP成員之間物流通道的聯通,預計廣州港南沙四期工程建成後,南沙港區集裝箱年通過能力将位居全球單一港區前列,成為泛珠三角經濟腹地全面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出海大通道。
“要把樞紐價值凸顯出來,把帶動作用發揮出來,把國際範兒擺出來。”在胡振宇看來,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世界海洋科技創新之都的關鍵是在夯實經濟科技硬實力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海洋治理能力、海洋法學實力、海洋文化引力和海洋國際交往感召力,把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導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家實踐中,為全球提供海洋公共産品。
而這,也是一座活力全球城市或者國際大都市的使命所系、格局所在。
【南方日報記者】朱偉良
【作者】 朱偉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