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性保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在具有生産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産、流通、銷售等手段,将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産品的保護方式。目前,這一保護方式主要是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實施。
文化部先後于2011年10月和2014年5月公布了兩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其中北京4家上榜,技藝各不相同。
01
景泰藍制作技藝
北京市琺琅廠有限責任公司
景泰藍技藝又名“銅胎掐絲琺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間,故名“景泰藍”。其技藝是用銅作胎,将細銅絲軋扁後以手工制成各種圖案,掐、焊、貼在胎體上,再施琺琅釉料,經過燒制、磨光、鍍金等多道工序最後制作出成品。
景泰藍技藝是外傳琺琅技藝和本土金屬琺琅工藝相結合的産物。明清兩代,禦用監和造辦處均在北京設有專為皇家服務的琺琅作坊,技藝從成熟走向輝煌。景泰藍制品造型典雅,紋樣繁缛,色彩富麗,給人以“圓潤結實、金光燦爛”的藝術感受,經常作為國禮饋贈外賓。
02
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
北京市内聯升鞋業有限公司
内聯升靴鞋店創立于清代鹹豐三年,起初專為皇族和各級官員制作千層底朝靴。“内聯升”這三個字的含義深受官場人士喜愛。“内”,指大内宮廷;“聯升”,意為穿上店裡制作的靴鞋,可以官運亨通,連升三級。清王朝覆滅後,内聯升将制作官靴的技藝用于千層底布鞋的制作,其成品質量優異,一時名聞京城。
内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一直沿用傳統手工制作方法,工藝嚴格,技術獨特,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其技藝特點可歸納為“一高四多”,“一高”即工藝要求高,“四多”即制作工序多、納底花樣多、绱鞋方法多、布鞋品種多。制作一雙千層底布鞋往往需要花上四五天的時間,經過九十餘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講究尺寸準确、手法熟練、力度适宜、用心細緻。其中僅绱鞋技藝就有正绱、反绱、明绱三種不同的手法,整個制鞋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有近四十種之多。除制作工藝精益求精外,内聯升對原料、輔料、配件的質量要求也很高。
近年來,國貨的複興讓越來越多人注意到内聯升,年輕人也開始購買布鞋。内聯升也将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推出越來越多曆久彌新的經典之作。
03
木版水印、裝裱修複技藝
榮寶齋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堪稱一絕,源于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謂“版”套印,是根據畫稿筆迹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剛柔枯潤,設色的深淺、濃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陰陽分版勾摹,刻成若幹闆塊,然後對照原作,由深至淺,逐筆依次疊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無誤,達到亂真的程度。
古字畫裝裱修複技藝是我國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于書畫、碑帖等的裝飾和修複還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曆史。裝裱古代稱為“裱褙”,亦稱“裝潢”、“裝池”。這一技藝的出現,為保存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産、傳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傳統書畫裝裱修複技術曆經晉、唐、宋、元的長期發展,到明清時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京裱”和以蘇州為中心的“蘇裱”兩個流派。久負盛名的老字号裝裱店“榮寶齋”的古字畫裝裱修複技藝具有自己獨特、完備的工藝流程,是“京裱”最集中的體現,在全國裝裱界獨樹一幟。
04
傳統中藥材炮制技藝
北京同仁堂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同仁堂是中國傳統醫藥中聞名遐迩的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同仁堂從1723年開始“承辦官藥”直至1911年,在長達188年時間裡,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選藥材标準、恪守皇宮秘方和制藥方法,形成一套嚴格的質量監督制度,同仁堂與清宮太醫院、禦藥房之間有機的融合和影響,形成了同仁堂中藥的特殊風格和傳統知識。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集中體現在“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價值觀,“炮炙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質量觀和“講信義,重人和”的經營理念,“童叟無欺,一視同仁”的職業道德,以及同仁堂的品牌和特有标記,《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諸門應症丸散膏丹總目》,同仁堂傳統中藥炮制技術,同仁堂的制藥特色即傳統中醫藥與宮廷制藥的融合,概括為“處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