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幹涉限制
比如“你的頭發太長了,怎麼還不去理呢?”“跳繩好能有什麼用,彈鋼琴好才有出息呐!”……
家長的幹涉限制,更容易讓孩子萌生抵觸心理,更向往自由。家長或許感覺:“這孩子真不聽話,處處和我對着幹,那怎麼行!”于是,家長對孩子的幹涉限制越來越多,孩子的自由越來越少,逆反心理就油然而生。
圖片來源網絡
二是嬌寵溺愛
從小被嬌寵溺愛慣了的孩子,會特别刁蠻任性,要求也越來越過分。比如,我就要穿名牌,我就要吃冰激淩……
家長如果拒絕,平時說一不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孩子,肯定是不幹的。小齡孩子會哭鬧,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大齡的呢,嘔氣,不理睬父母,嚴重的還會離家出走。
圖片來源網絡
三是指責唠叨
比如“看看你,什麼都不會!”“你真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家長這樣做的危害有:
一是損傷孩子的自信心。
二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會特别低。孩子會覺得自己就如同父母所說的“又懶又笨”,他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三是自律能力更差。我曾聽有的孩子說:“我媽一見到我就唠叨。”實際上,家長越是這樣,孩子的自律能力越糟糕。
四是媽媽愛唠叨,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媽媽們有沒有一種感覺?孩子往往不尊重自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媽媽愛唠叨。
不是不允許媽媽唠叨,隻是要有年齡界限。家長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小的時候寵孩子(6歲以前),舍不得說。等到孩子長大了(12歲以後),發現他身上存在很多問題了,才開始對孩子唠叨,這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圖片來源網絡
四是攀比
很多家長的口頭禅是:“你看誰誰家的孩子又考了九十多分,你才六十幾分!”“你看誰誰家的孩子真懂事,真優秀,真讓人省心,太招人喜歡了……”這就是家長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據統計,生活中有超八成的父母常喜歡做比較。
攀比的危害有:
一是孩子容易産生自卑心理。
二是孩子和父母的關系疏遠。
三是父母會把某種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如果總感覺自家孩子的學習趕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會很容易焦慮,會過分地逼孩子學習。那麼,孩子也就随之焦慮起來。
圖片來源網絡
五是妥協退讓
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很容易妥協退讓。所以,這個方面更有必要跟家長詳細聊聊。
貪玩、厭學、玩遊戲、早戀等問題,同叛逆相輔相成、相伴相随。或者說,當這些問題出現時,就意味着孩子開始有叛逆的傾向了。如何應對,就是家長下一步最應該考量的事情了。
妥協是執行力的天敵,也是助長叛逆的大敵。在有些家庭裡,父母雖然也提前給孩子定了不少規則,但完全執行到位的卻寥寥無幾——這真是應驗了那句話“計劃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究其原因,跟父母的輕易妥協有很大關系。平時生活中,隻要孩子稍有哭泣和耍賴,有些家長就很容易心軟,馬上出來充當一下“妥協者”。其實,這也是家長嬌縱孩子的表現。
圖片來源網絡
《論語·顔淵》的第15章中,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廣博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的規定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道德了吧!”由此可見,家長隻有“約之以禮”,孩子說話做事才能懂規矩,有規則意識。
規則即原則,一旦生成,就必須嚴格執行,不允許破例。畢竟一個講原則的父母,才能培養出一個講規則的孩子。家長千萬記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即使是孩子哀求哭鬧撒潑,也不能心軟。要知道,一次的縱容需要很多次的反複才能矯正。當然,家長不一定要做虎媽狼爸,但在教育孩子方面起碼的原則一定得有。比如,規定孩子每次隻能玩一小時遊戲,時間到了,就要堅定地讓孩子放下手機。再如,要求孩子每天彈一小時鋼琴,不能總在晚上或者假期安排外出活動,否則孩子練琴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在規則面前,父母要平和而堅定地執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型”父母。研究發現,在這種養育風格下的孩子,跟父母的關系都非常好,還特别會處理社會關系,自控力很強,同時學業成就也更出色。
圖片來源網絡
誦讀經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國學智慧之教子有方》如約與您見面了,如果喜歡,麻煩您點贊轉發,關注“國學知秋育兒”,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