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蘇27的小說?近蘇24 蘇門爽文三鼻祖 仙人闆闆怼起來,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寫蘇27的小說?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近蘇24 蘇門爽文三鼻祖 仙人闆闆怼起來
蘇洵身故,二蘇歸蜀,這裡有必要整體梳理一下三蘇的文章。
回顧蘇洵一生,仕途頗多不順,主要成就集中在著書立說。
到了明代,蘇洵終于被時人評入唐宋八大家之一,指的就是他在文章著作上的成就,而非詩詞。
衆所周知,三蘇進入八大家之列,并非偶然,仔細了解三蘇文章,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或者這樣說,三蘇各自任選一篇比較有名的文章來,不注作者,不注背景,盲讀一通,你大概會以為,這是一個人寫的吧?
對,三蘇文章的風格,一脈相承,如出一轍。
現在我們就來實驗一下。
先看第一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再看第二篇:
蓋天下之事,上自三王以來以至于今世,其所論述亦已略備矣,而猶有所不釋于心。夫古之帝王,豈必多才而自為之。為之有要,而居之有道。是故以漢高皇帝之恢廓慢易,而足以吞項氏之強;漢文皇帝之寬厚長者,而足以服天下之奸詐。何者?任人而人為之用也,是以不勞而功成。至于武帝,财力有餘,聰明睿智過于高、文,然而施之天下,時有所折而不遂。何者?不委之人而自為用也。
最後再來一篇猛的: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聖人,曆試于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複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希望各位不要有對古言的恐懼之心,都是中國字,雖然與白話文有一些偏差,但領會精神,大概意思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我來試着簡單拆解一下——
第一篇
出自蘇洵最著名的議論文章《六國論》。
關于秦滅六國的曆史事件,是每一代王朝的知識分子都特别關注的研究課題,因此三蘇都曾寫過同題文章。
在三蘇的三篇《六國論》中,
大蘇的角度是六國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滅,
小蘇的角度是六國做了什麼才導緻被滅。
角度最刁鑽、見解最獨到的當屬老蘇這一篇,其角度已經超脫出六國之論,直陳要害“弊在賂秦”,這句話太狠了!
如果你了解北宋的外交史,你一定也會有這種感覺——
這個“賂”字,就是整個宋朝的帝國之痛,也是橫亘在大宋三百年間的一道心結。
北宋澶淵之盟而後,開始賂遼。
從此以後,每有邊境侵襲,帝國總是想着在軍事解決的途徑之外另辟蹊徑,這個徑就是“賂”,結果一直賂到了金,賂到了元,賂到了像當年六國一樣亡國。
第二篇
出自蘇轍的《上昭文富丞相書》,是年僅22歲的蘇轍寫給當時的宰輔富弼的書信,其中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以佐自己的觀點:希望國家任賢用能,敢于創新。
第三篇
來自蘇轼的《賈誼論》,為什麼說這篇最猛,兩個原因。
一來,這是蘇轼25歲時的作品,堪稱蘇轼青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措辭之生猛、用筆之豪放、觀點之犀利,已經達到了這個年齡段上的巅峰。
說直白點,在宋代,這篇文章就相當于今天的爽文。
二來,這篇文章最耐人尋味的就是,蘇轼一直在說古人,感慨漢代最傑出的青年賈誼因為性格上的缺陷導緻無法施展政治抱負。
賈誼隻活了32歲,雖然生命短暫,但其才華卻映照日月,被太史公拿到與屈原一樣的位置上。
25歲的蘇轼在寫賈誼時,根本無法想到,自己未來的人生,簡直就是一部長壽版的賈誼傳。
蘇轼和賈誼的區别就在于,賈是抑郁派,蘇是樂天派,同樣遭受排擠與非議,同樣身懷大才而不得,蘇卻能呵呵終日。
好了,這裡不再議論與點評文章,各位再試着盲讀以上這段節選文章,做何感想?
我的觀點是,有乃父,子必追之。
囿于篇幅與本人精力,不再找其他文章佐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蘇洵的文章再對比。
蘇洵與蘇轼的文章,更準确地說,蘇轼在人生上半場的文章,一直在效仿父親的風格。
因為蘇洵年輕時就是一個憤青,老了之後變成老憤青,帶出了兩個不世出的才華橫溢的小憤青。
蘇轼直到在黃州受了大挫敗之後,才感悟出一個道理:
人生憤怒之極
無非呵呵二字
說回剛剛故去的蘇洵,歐陽修評論蘇洵的文章“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後止。”
這評語,其實也同樣适用于蘇轼,尤其縱橫二字,簡直就是蘇轼文章的烙印。
當年王安石之所以看不上蘇轼,就是因為覺得他身上“縱橫家的氣質太重”。
所謂縱橫家,用褒獎的眼光看,就是審時度勢,格局龐大,實踐為王。
但在看不慣這種做派的人看來,縱橫家就代表着朝秦暮楚,詭谲多詐,自作聰明。
平心而論——
黃州以前,蘇轼多以聰明誤大事
黃州之後,東坡竟以大事化聰明
謝謝觀賞,再見
無犀 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