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鄭州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創建于1959年4月。1963年8月鄭州工學院成立,機械工程系由原鄭州大學整體調整到鄭州工學院。1996年6月鄭州工學院更名為鄭州工業大學,1998年4月機械工程系更名為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2000年7月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3校合并,翌年1月由原鄭州工業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和原鄭州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系(1992年建系)合并,組建為現在的鄭州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目前,學院有正式教職工143人,其中專任教師93人,博士生導師6人,在崗教授16人,副教授及相應高級職稱38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56人。在校本科生1595人,研究生223人,其它各類學生2321人,學生總人數共計4139人。
學院下設有7個學科(教研室),分别是:機械制造、機械學、振動工程、機電工程、車輛工程、工業設計、工程圖學;兩個中心,分别是:實驗中心和工程培訓中心;以及黨政管理機構和學生工作機構。
學院現設有機械工程、工業設計兩個全日制本科專業。我院機械工程學科為河南省一級重點學科。我院有航空器結構安全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和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機械工程專業工程碩士授權點。
研究生專業介紹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
名稱:機械工程 代碼:0802
機械工程學科是鄭州大學曆史最悠久的學科,自198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6年,獲得“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獲得“機械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014年獲得“航空器結構安全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本學科目前有專任教師9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人,教授16人,副教授及相應高級職稱38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56人。
研究方向
(一)機械制造及自動化(080201)
1、先進制造技術
2、機械裝備及自動化技術
3、抗疲勞制造技術
(二)機械電子工程(080202)
1、設備故障機理及智能診斷技術
2、現代信号處理及遠程診斷技術
3、智能CAD/CAE/CAM技術
4、機電控制技術
(三)機械設計及理論(080203)
1、潤滑理論與動靜壓軸承技術
2、機械強度與結構優化設計
3、數字化設計與虛拟樣機技術
4、複合材料結構損傷分析
(四)車輛工程(080204)
1、新能源汽車
2、車輛結構輕量化
3、車輛零部件及其高值化利用技術
4、車輛系統動力學
【機械工程專碩】
學位類别:機械工程(專業學位) 代碼:085201
機械工程學科是鄭州大學曆史最悠久的學科,是河南省第七批、第八批一級重點學科,自198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6年,獲得“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獲得“機械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014年獲得“航空器結構安全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本學科目前有專任教師9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人,教授16人,副教授及相應高級職稱38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56人。
本學科擁有“河南省高校機械設備診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備遠程診斷中心”、“複合材料結構損傷河南省工程實驗室”和“抗疲勞制造技術河南省工程實驗室”四個省級科研平台,和“河南省科技創新團隊”、“河南省高校創新團隊”;是“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故障診斷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單位”、“全國産品幾何技術規範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和“全國高校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研究會副理事長單位”。
培養方向
1、機械制造及自動化
01先進制造技術
02機械裝備及自動化技術
03抗疲勞制造技術
2、機械電子工程
01設備故障機理及智能診斷技術
02現代信号處理及遠程診斷技術
03智能CAD/CAE/CAM技術
04機電控制技術
3、機械設計及理論
01潤滑理論與動靜壓軸承技術
02機械強度與結構優化設計
03數字化設計與虛拟樣機技術
04複合材料結構損傷分析
4、車輛工程
01新能源汽車
02車輛結構輕量化
03車輛零部件及其高值化利用技術
04車輛系統動力學
曆年報錄比、分數線
考研參考書目
966 機械設計 :
《機械原理》( 2013年5月第八版),孫恒,陳作模,葛文傑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機械設計》( 2013年5月第九版), 濮良貴,陳國定,吳立言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993 工程流體力學:
《工程流體力學》( 2014 年 2 月第四版),孔珑主編,中國電力出版社
994 工程熱力學:
《工程熱力學》( 第五版),沈維道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熱力學》( 第三版), 曾丹苓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