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藝術的語言——最高的語言,最純粹的語言”。
作為一門藝術,詩詞總是受到人們的争議,它的每一個字、每個詞都值得進行推敲。中國詩詞大會是關于詩詞的一擋節目,在第五季,除了主持人龍洋受到争議以外,一些題目也受到了争議。杜牧的《山行》這首詩,到底是雲深不知處,還是雲生不知處?
新題型争議多,單從字面意思難斷正誤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出了一個新題型,叫做“劃去錯誤項”,因為選手的水平都很高,不可能都是一些明顯又錯誤的選項,所以很多題目中有迷惑性選項。這也就導緻有一部分題目容易受到争議,特别是在第九期節目中,有一個已經争議了一千多年的題目。
當時,備受人們看好的選手彭敏回答第二題。題目要求他從“白雲生處”和“白雲深處”中滑去一個,留下正确的選項。這道題目一出來就引發了不少讨論,畢竟這首詩已經被人們争讨了那麼久,甚至連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中“斜”字的讀音都有兩種說法。
兩個選項都有人認為對,也有人認為這兩個選項應該都算是對的。彭敏選擇劃掉“白雲深處”,節目組認為他的選擇是對的。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先來看看杜牧寫的《山行》這首詩,詩中描寫了詩人在秋天上山所看到的情景。他沿着彎彎曲曲的路走上山,在白雲深處/白雲産生的地方還有着人煙。因為太過喜歡深秋時節傍晚楓林的景象,詩人停下車來專心觀賞,這楓葉經過秋霜打過,比二月春花還要紅豔。
“白雲深處”可以給讀者美的感受。看過了沿路的風景,稍稍有些勞累,也覺得有些單調。但是在那有些虛幻缥缈的地方,還有人煙。這一家人每天看着美麗的山景生活,想想就别有情趣。人煙還給風景增加了活力,讓整幅畫面顯得不冷清。所謂“妙在冷落中尋出佳景”,就是如此。
雖然說“深”字有它的妙處,“生”字也有自己的特點。讓讀者想象白雲生成的場景,如夢似幻,仿佛置身仙境。所以在意境上,“生”字更能使人浮想聯翩。兩個字用到詩上都很好,因而單單是閱讀全文的話,“白雲生處”和“白雲深處”都對,翻譯起來都很通暢,沒有不順的地方。所以隻看字面意思,無法判斷這兩個選項究竟是哪個錯了。還是要翻閱史料,看看學者們考察的結果,分析杜牧究竟是用得哪個字,才能夠下定論。
兩種版本均在史料中出現過
《山行》一詩雖然十分有名,但它是在何年何月創作的,我們并不得知。史料中并沒有人說自己親眼見過杜牧吟詩寫詩的場景,隻有他留下來的作品可供我們研究。杜牧的《樊川集》中,有多處使用“生處”的地方,足以見得杜牧十分青睐這個字。杜牧親自著作的書籍的說服力比較大,比較能反映他本人的寫詩習慣。所以後世在讨論他的這句詩時,往往會提到這一件事。
在明朝何良俊所作的《四友齋叢說》中,卷三十六“考文”中,有關于《山行》的評述,說是杜牧親自在甲秀堂帖中刻下《山行》,用的就是“生”字。并說“生”比“深”的意境好很多,用“生”更加恰當。但是何良俊不是和杜牧一個時期的人,說這是杜牧親筆,我們也隻能半信半疑。
曆史上還有很多史料用的是“深”字。比如明萬曆趙宦光刊本,明高棅編《唐詩品彙》和《禦定全唐詩》,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禦定全唐詩》。這些書籍的權威性都很高,也是比較可信的。還有一部非常有名的典籍,竟然把兩種版本都收錄進來,可以見得判斷誰對誰錯的難度之大。這部典籍就是《四庫全書》,大概是官員們也拿不定主意,隻能都收入進去,讓後世分析哪個對哪個錯。
教材版本不同,選用的詩句也不同
現如今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發現孩子學的東西和自己學的不一樣。所以現在的說法在未來也可能會變,現在得出的結論以後不一定适用。如今的專家得出的結論,以後也有可能被推翻。在統編三科教材工作座談會上,陳先雲先生就表示,教材沒有最好,隻有更好。許多家長通過不同的渠道向編輯部表達自己的看法,工作人員會參考收到的意見,結合自己能查閱到的資料不斷編輯完善教材。
在很久之前,三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收錄的古詩《山行》,選用的還是“白雲深處”,而在改版了幾次之後,現選用“白雲生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傑說,很多古詩在傳給後代時就有多種版本,如果要進行最專業的考證,就要看最初、最原始的版本。最初版本是權威,具有很大的說服力。他還說,雖然現在這兩個版本都有,但用“白雲生出”的地方顯然更多。
并且張教授還拿出了一些現在的典籍,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選用的是“白雲生出”,當時還有記者翻看了一些典籍,比如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也是選用了“白雲生處”。張教授還從小學生的理解力來講用“生”字的原因。他說,這樣更能表現出白雲缭繞的情景,畫面感更鮮明,更利于小學生去感受。
有了上面的這些讨論,我們也就能夠理解彭敏的選擇。不過,在以後的節目中,還是應該避免此類争議性比較大的題目。而且出題的目的應不隻是考察選手的記憶力,死記硬背是最差的學習方法。節目組也可以選擇一些不常見的詩句,考察選手對詩句的理解,讓選手們在不知道原句是什麼的情況下分析哪個字用起來更好。
答案也不一定是死的,文學有的時候并沒有固定答案。一些詩句,在人們口中流傳後反而意蘊更加深厚,更有意境。像是“昔人已乘黃鶴去”一句,原本是“昔人已乘白雲去”,變化後的版本更為朗朗上口。我們探索文學,不僅要嚴謹,也要懂得變通,這樣才會讓文學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