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因其組分的不同可以做不同的項目,那麼全血、血漿和血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别呢?又分别适合用于哪些檢測項目和科研項目呢?
血液的組成(1)血液有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闆)和血漿組成。(2)離體後未抗凝處理的血液會自然凝固(或離心時),分離出上層淡黃色透明液體為血清,中間層白色固體為白細胞和血小闆,最下層紅色固體為紅細胞。
血液組成
全血、血漿、血清
1.全血
1.1全血的概念
血液:由液體成分的血漿和懸浮于其中的知血細胞組成,合稱為全血。簡單來說全血就是指血液,由血細胞 血漿組成。應用于血液學檢查,如紅細胞計數、分類和形态學檢查等。
全血中水占比81%,而血漿中水占93%。血中某些可溶于水的物質如葡萄糖、尿素、氮等,用血漿測定比用全血測定高,尤以紅細胞壓積顯著升高。目前檢驗用血樣本,除了血細胞檢查、血培養等少數項目用全血外,其他生化、免疫、腫瘤标記物等檢測多采用血清或血漿測定。
血清或血漿中的生理成分與機體組織間液比較接近,更能真實地反應機體的生理情況,反應其病理改變也更加靈敏。
1.2全血的獲得
使用烘幹的肝素管或者有少量液體的肝素抗凝管,得全血。
1.3全血的分類
全血分類靜脈全血:應用最多的全血(whole blood)血液标本來自靜脈,采血的部位有肘前靜脈、腕靜脈,小兒和新生兒有時用頸靜脈和股靜脈。
動脈全血:主要用于血氣分析,采血部位有股動脈、肱動脈和桡動脈。
毛細血管全血:也稱皮膚采血,适用于僅需微量血液的檢驗或嬰幼兒,采取的部位有耳垂、指端,小兒有時為拇趾或足跟。
1.4全血的檢測項目
主要檢測項目血氨(BA)、血液酸堿度(PH)二氧化碳分壓(PaO2)、氧分壓(PaO2)碳酸氫鹽、血沉ESR、血糖BG、二氧化碳結合力、非蛋白氮(NPN)尿素氮(BuN)、紅細胞比積(Hct)肌酐(Cr)、肌酸(Cre)凝血酶元活動度及時間(PT)纖維蛋白元(Fb)E-玫瑰花結形成試驗(ERT)HDL-膽固醇、甲狀腺功能測定乙肝兩對半、血型鑒定等。
1.5全血的科研用途
例如全血中環孢素A的血藥濃度的測定。
2.血漿
2.1血漿的概念
離開血管的全血經抗凝處理後,通過離心沉澱,所獲得的不含細胞成道分的液體,即血漿。含有血細胞及其有形成分及多種生理物質和代謝産物,比如凝血因子I(纖維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I等。
應用于血漿生理性和病理性化學成分的測定,快速生化試驗、血糖試驗、特别是内分泌基數測定,血栓與止血的檢查。
2.2血漿的分離
使用烘幹的肝素管或者有少量液體的肝素抗凝管,将得到的全血與抗凝劑充分混勻,經過3000rpm離心力10分鐘得到的上清即為血漿樣本。
2.3血漿的檢測項目
主要檢測項目血漿生理性和病理性化學成分的測定快速生化試驗、血糖試驗特别是内分泌基數測定,血栓與止血的檢查等等(用于血清檢測的項目大部分能用血漿樣本,但是由于在析出血清時纖維蛋白原在凝血的過程中會聚集大部分細胞形成血凝塊,而在析出血漿時,就相對均一,因此在進行細胞類分析或胞内病毒檢測項目時較優先使用血漿樣本)
2.4科研應用
例如測定血漿中嗎啡的濃度。
3.血清
3.1血清的概念
離體的血液凝固之後,經血凝塊聚縮釋出的液體,即血清。粗略的說,血清與血漿的區别,主要在于血清不含纖維蛋白原。
3.2血清的分離
取得血液後,在EP管中室溫靜置一小時以上(或37°水浴1小時,4°冰箱靜置2小時或者過夜)以3000rpm離心10分鐘,上清液即為血清。可在-80°保存。
3.3血清的檢測項目
主要檢測項目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胎兒甲種球蛋白(AFP)乙肝表面抗原(HBsAg)黃疸指數、總膽紅素(TBIL)總膽固醇(Chol)、膽固醇酯(Choiesl)三酸甘油酯(TC)、血清蛋白(A/G)蛋白電泳(SPE)、堿性磷酸酶(AKP)血清澱粉酶(AMS)、乳酸脫氫酶(LDH)血鉀(K)、血鈉(Na)、血鈣(Ca)血氯化物、γ-谷氨酰轉肽酶肥達氏反應、抗O(ASO)、紅斑狼瘡細胞甲狀腺功能、藥物檢測、艾滋病檢測、PCR
TORCH、腫瘤标記物、血清免疫學等等。
3.4血清的科研應用
例如本科學生實驗中阿司匹林血藥濃度測定是用的血清。
一點淺見:一般等體積的全血,加入抗凝劑後獲得血漿,不加抗凝劑則得血清,而血漿的量稍多于血清,但幹擾可能相對多點。
國外一般用血清多一些,鄙人認為兩者皆可,并非"血漿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不能用血清"。因為藥物在血漿或血清中的量是與全血中的量成一定比例關系的。具體情況請參考李好枝編"體内藥物分析"一書,有非常清楚的描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