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冬奧雪容背景圖

冬奧雪容背景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22:48:23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

編者按:顧拜旦曾指出:“奧林匹克并非隻是增強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與藝術的。”

體育與藝術,看似遙遙,實則同根同源,相伴相生。

無論運動員還是藝術家,都是在日複一日的堅韌拼搏與靈光一瞬的果決争鋒中反複尋找平衡,不斷探索若隐若現的人類極限。

冬奧在即,有這樣一群藝術家正通過自己的方式為奧運健兒助威呐喊,他們将眼見的力與美揉進手中的作品,用藝術創作的方式,向全世界傳達出了奧林匹克的中國之聲。

冬奧雪容背景圖(走近冬奧畫像時代)1

2017年,徐裡創作了油畫《為奧運喝彩》

曾較長時間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的著名畫家徐裡,給人的第一印象很特别。白襯衫、黑西褲、黑框眼鏡、整整齊齊向後梳的頭發一絲不亂——更像個規規矩矩的老師,或者坐辦公室的。

事實上,他的身份也的确很“複雜”。本行是油畫,卻鐘情于中國傳統文化;由于工作原因花費了許多時間在行政管理上,卻始終認為“我的内心、我的骨子裡還是藝術家。”

網上還能找到徐裡年輕時的照片。長發飄逸,戴蛤蟆鏡,穿那時最流行的喇叭褲——作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藝青年的标配,“時髦得很”。而今,徐裡笑眯眯地說自己已經“胖”若兩人。

冬奧雪容背景圖(走近冬奧畫像時代)2

圖為徐裡年輕時在西藏采風

= 1 =

運動至美,為奧運喝彩

沒有了運動員的身材,但體育和奧林匹克的情懷卻一直在徐裡心中。

1990年,北京亞運會火種在念青唐古拉山腳下被點燃,那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綜合性國際大賽。徐裡入藏采風,創作了《生命之火》,這幅畫作成為當年美術雜志的封面。國際奧委會還為此贈送給徐裡一套贊助商阿迪達斯的衣服。

徐裡對那套三道杠的運動服記憶猶新。“那時候很時髦的,一般人都沒有。”

冬奧雪容背景圖(走近冬奧畫像時代)3

1990年,徐裡身着運動服與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華君武在一起

體育題材的藝術創作,從那時起至今一直很多,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2012的倫敦奧運會,中國美協都曾參與其中。

2017年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來京,徐裡創作了油畫《為奧運喝彩》并贈送給巴赫。畫面主體是一名女運動員高舉奧運火炬,紅色的主色調既有中國傳統的喜慶,也符合昂揚向上的奧林匹克精神。

在徐裡看來,體育很适合通過美術來表達,那瞬間的定格,是人體力量與節奏、形體與造型的最美狀态,代表着人類對生命的贊美。“可以說,這是能夠用一切美好語言來形容的一種美。”

冬奧雪容背景圖(走近冬奧畫像時代)4

8月3日,中國選手唐茜靖在東京奧運會體操項目女子平衡木決賽中。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22年北京冬奧會将是冬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徐裡期待,世界各國的更多人能因此了解中國。“中國是很開放的,但歐美的普通老百姓對中國了解還不夠。百聞不如一見,再執拗的人,到中國來都會翹起大拇指。”

冬奧雪容背景圖(走近冬奧畫像時代)5

10月28日拍攝的國家速滑館夜景。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為了配合冬奧會,他正在積極推動舉辦全國性體育美展,希望讓更多藝術家通過體育題材的創作為奧運喝彩。

= 2 =

《天長地久》 人生轉折

回望過去的幾十年,90年代初似乎成了徐裡人生的轉折期。在三進西藏的厚積薄發後,徐裡的作品《天長地久》獲得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類銅獎。

冬奧雪容背景圖(走近冬奧畫像時代)6

《天長地久》

徐裡回憶說,改革開放後,國門剛剛打開,如饑似渴的中國藝術界像海綿吸水一樣,把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的藝術流派、前衛藝術,學習了一個遍。

然而,《天長地久》之所以成為他最滿意的作品,卻在于沒有照抄照搬西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他更多從民族化的角度尋找東方美學的基因元素和表達方式。也正是新穎獨特的民族語言,讓這幅油畫在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中脫穎而出。

獲獎為徐裡的人生開了一盞綠燈,他從此獲得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機遇。

也從此,紮根民族傳統文化成為徐裡藝術創作的信念,也成為他日後提出“油畫中國化”的緣起。

= 3 =

奇妙《對話》 文化自信

2019年,在達·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際,徐裡應邀赴意大利參加活動,并創作了一幅油畫《對話》。作品截取了達·芬奇21歲時一幅畫作的一小部分,跟作者的創作巧妙地融合在一個畫面當中。明明是一幅油畫,卻流淌着中國山水的味道。

“對話,就是東西方文明的對話。”

奇特的想象力,讓這幅畫作被意大利達·芬奇希望博物館永久收藏,成為陳列在館内的唯一一幅中國藝術家作品。

從一個側面,《對話》代表了徐裡的藝術理念。任何藝術創作,都需要有自身獨特的精神價值所在,更多要從自身民族的文化和傳承中去汲取和挖掘——這是徐裡理解的“文化自信”。

冬奧雪容背景圖(走近冬奧畫像時代)7

徐裡作品——《對話》

為時代畫像,為人民畫像,是徐裡在不同場合提出的觀點。

今年,一些年輕藝術家針對國際時政進行的獨特藝術表達,在網上引發熱議。徐裡在接受采訪時則提到大熱電視劇《覺醒年代》,“那時候的新青年、德先生、賽先生都帶着鮮明的時代烙印。那麼,在中國強大起來的新時代,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藝術語言來表現?是需要思考的。”

他支持年輕藝術家們“用聰明智慧進行創造性的發展”,但也提醒這種發展是有根脈的,要“在傳承中去發展,而不是在否定中去創新”。

= 4 =

培養民族審美 不能靠考級

美育教育,明顯是徐裡感興趣的話題,說起來幾乎收不住。

他認為美育的核心是要讓全民懂得什麼是美的,有欣賞美、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從娃娃抓起,美育教育的重點當然在兒童。但對于很多家長花大價錢給孩子報的美術考級班,徐裡有自己的看法。“美育不能靠考級。考級對大多數小孩子沒有意義。”他的理由是,美育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考級有很多應試的标準,反而是一種束縛。

對于幼小的孩子,徐裡建議更多讓他們随便塗鴉,多上手工課,多去美術館博物館。“想捏什麼捏什麼,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他強調,一定要鼓勵,無論孩子畫出來任何想象不到的東西,“要的就是不一樣,如果把孩子變成第二個你,是失敗的。”通過鼓勵,讓孩子在動手過程中養成對美的欣賞,并讓他學會思考,發現什麼是美的,“最後他才能夠創造更美的”。

徐裡認為,如果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把美育教育從孩子一直貫穿到成人,那麼我們國家的創造力将是勢不可擋的。

↑點擊可觀看完整采訪視頻

記者:李麗、王楚捷、高萌

編輯:盧羽晨、彭東、黃緒國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