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不順心,生活中不如意,以及各種亂七八糟的煩心事,都會擾亂我們的内心。
本期書單關鍵詞:【靜心書單】,每一本都能讓我們擺脫浮躁的心情,讓内心回歸自我、平靜下來。
1《莊子》
白居易說:猶嫌莊子多詞句,隻讀逍遙六七篇。
作為普通人,閑時翻看三五頁《莊子》,可以給浮躁的心靈尋得一片慰藉、一番宣洩。
《莊子》,是一部比《論語》更入世的智慧神作。
因為,莊子比孔子更關心個體,更關心我們作為一個人的生存和幸福。
孔子希望我們前赴後繼,“朝聞道夕死可矣”。
而莊子知道,在戰國亂世這個爛泥坑中,理想主義無異于與虎謀皮,如何生存下去才是終極奧義。
而且,我們讀完《莊子》會發現,孔子是莊子筆下的反面教材,從盜跖怒怼孔子一文中,可見一斑。
莊子說我們要屠夫庖丁一樣,活得從容自得、遊刃有餘;那怕成為盜跖一樣的強盜,也要珍惜生命、不為名聲所累。
在競争激烈、内卷嚴重的社會之中,有時間就讀一讀《逍遙遊》《秋水》,感受莊子意境宏大、蕩氣回腸的美妙精神世界。
或者讀一讀《養生主》《盜跖》,體驗販夫走卒、一草一木的生命樂趣和自由氣息。
2《正見》
世間萬事萬物,都在無時無刻地變化,而這就是我們會被情緒左右的根源。
大至曆史興衰、王朝更替,小至個人命運、權力财富……這些一直都處在變化之中的事物,其實都是“無常”。
而我們的情緒變化,就來源于對無常的恐懼。
對任何一個普通人來說,真正斬斷源于無常的七情六欲,都是不可能的事。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在佛教中,找到對抗塵世煩惱的方法秘訣。
《正見》這本書的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說,當我們不再去追逐這些夢幻易逝的東西後,我們就做到了秘訣。
這個秘訣,就是“正見”。
用“正見”去看待我們的生活,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酸甜苦辣的各種情緒,但卻不會再被情緒所左右。
這樣,當我們面對人生的低谷、挫折時,能更堅強淡定;面對成功、收獲時,也能更清醒低調。
3《悉達多》
釋迦牟尼的俗姓是喬達摩,名字是悉達多。
所以,悉達多就是佛陀,一個徹底覺悟了的人。
喬達摩悉達多,雖然是佛教的創始人。
但這裡的佛教,本質上是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就是,一場持續終生的追求自我的旅程。
《悉達多》作為一本關于佛陀的小說,我們讀完之後,内心一定會産生一直持續很久的感動。
感動自己第一次感受到人類與自然,心靈與萬物的相生相應,也是第一次真正的正視了自己的内心。
原來,人類曆史上,竟然真的曾經存在過這樣一個活得如此真實,如此透徹明白的人。
以緻于我們隻是讀一遍關于他的故事,内心就可以獲得一種力量,讓我們在人生的迷茫中,看見一束超越時空的光。
4《佛陀傳》
《佛陀傳》寫的是佛陀(釋迦摩尼)的完整一生。
佛陀其實是一個凡人,他有困惑,也有痛苦,更會經曆生老病死。
但是,他依然窮盡一生去修行,去尋找自我,想要成為一個徹底覺悟的人。
讀《佛陀傳》,就像你我們真的坐在佛陀身邊跟着他修行。
伴随着2500年前的偉大靈魂,一起用餐,一起冥想,一起用心體悟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
隻有全神貫注投入眼下每一刻,感受到活在當下的喜悅,我們才有可能像佛陀一樣找到那個本真、安甯的自我。
5《次第花開》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生活即修行。
如果你能把生命經驗,順境、逆境、或苦或樂,都用于鞏固你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見解,這是修行。
在《次第花開》中,随處可見這樣散發着佛家智慧光芒文字。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是當今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心靈導師,他曾改變了十幾萬人的生命軌迹。
這本書是他根據現代人遇到的種種心靈困境,給出的佛法開示。
如果你正經曆人生困惑或痛苦,強烈建議你讀一讀這本通俗的佛法智慧之書。
即使你現在對佛法不感興趣,沒有遭遇大的挫折,這本書一樣能幫你學會用内心的智慧去面對生活的起伏波折。
6《幸福之路》
動物隻要不生病、不挨餓,就會幸福。
對于人類來說,要想幸福起來,要困難得多。
我們一生的道路上,要扮演無數個身份角色,要經曆無數次悲歡離合,即使嘗遍酸甜苦辣,也未必會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快樂。
争強好勝、無法忍受寂寞、嫉妒、被害妄想、社恐等任何一個因素,都足以破壞我們的幸福之路。
但羅素說,幸福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立足于自我。
大草原上飽餐後踱步的動物們,從來不會感到生活的枯燥煩悶,因為他們已經習慣這樣的日子。
現代社會中,我們所感受的枯燥煩悶,與忽視自我、脫離自然有着密切的關系。
有些有錢人,為了逃避簡單的枯燥無聊,反而在物欲的包圍和感官的刺激中陷入了更高級的煩悶空虛。
幸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隻是甯靜的生活,隻有甯靜的氣氛才能孕育真正的幸福。
7《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一本使人安靜的書。
隐居在瓦爾登湖畔林間小屋的梭羅,一直過着怡然自得的與世隔絕生活。
梭羅在向我們展示瓦爾登湖自然美景的同時,也展示了一種物質上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的生活狀态。
他吃着自己種的糧食,住着自己造的蝸居,與大自然和諧而愉快地相處。
梭羅對這些簡樸生活的嘗試,目的是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大問題。
之後,他把兩年多的隐居生活,寫成這本《瓦爾登湖》。
透過詩意一般的文字和生活,相信我們即使居住在鋼筋水泥的現代都市,一樣可以返璞歸真,心向自然。
讀書是一種人生态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希望我們在讀書中,也能夠思考與重塑自我的心路曆程,感受到甯靜的巨大力量,尋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8《人生的智慧》
如何幸福地度過一生?
很多人誤以為是獲得物質上的滿足,卻忽略了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而能力卻是有限的。
除了極少數幸運之神眷顧的,大多數人努力奮鬥的結果很可能是失望,甚至是心理失衡導緻的崩潰。
所以,叔本華認為,追求幸福,一定是向内走,回歸内心。
正如書裡所說,一個人的自身,也就是那些别人無法予奪的内在素質,比你所擁有的财富,以及别人的目光,都更加重要。
不愧是大師,書裡随便一句話就足夠我們品味良久。
待回過神時,内心滿是豁然開朗的感動。
這,或許就是我們四處找尋而一無所獲的人生智慧。
9《正念的奇迹》
讀書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這取決于我們什麼時候對生活失去了好奇心。
佛陀選擇挑戰生老病死的傳統輪回,思苦修行、頓悟成佛;
孔子選擇挑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周遊列國、傳經布道;
哥白尼選擇挑戰封建神學的迷信權威,堅持真理、身死殉道……
我們作為普通人,未必要成為影響世界的偉人,也不需要那麼多暖心雞湯和空洞口号。
隻需要認真讀書、認真學習、認真思考,用知識充實内心、改變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作者一行禅師是旅法的越南人,他說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真切感知自己身體狀況的狀态就是正念,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迹。
正念就要專注工作,保持警覺和清醒,準備好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随機應變。
面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狀況和我們内心的焦慮,通過時刻微笑、保持放松、感受呼吸來修煉自己的正念,才能體味不一樣的人生。
10《知行合一王陽明》
王陽明思想的最高精髓就是“知行合一”,而這本書恰恰把“知行合一”講得直白通透。
比如,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簡簡單單的認知。
而是“良知”,是我們每個人心中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
《知行合一王陽明》讓我們了解王陽明如率領文吏弱卒,一舉掃清廣西匪患的偉大。
更認識到“知行合一”是如何讓王陽明,從一個普通人一步步成為軍事專家和心學大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