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玉鳯之傳奇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态
沒事兒就附近書攤淘買舊書,擦灰去折後,再橫摞豎插吾店之案頭架上。再沒事兒就右手老玉、左手墳籍——包括《史記》(已有多種)。開合起坐間,我忽然注意到,《史記》中很是有不少俗語、諺語呢!什麼“傳曰”“吾聞”“鄙語”“野諺”之類,随處可見,一篇《淮陰侯列傳》引用俗諺就不下20條。“引用”是古人著書作文時比較得心應手的“技法”(今也用的)。正是司馬遷在其巨著《史記》中的大量引用,使得許多遠古俗諺等幸未早夭。
◆◆◆勵志修身的如果說《史記》完全可以作為修齊治平的教科書,那麼從《史記》所引俗諺中看勵志修身就相當于幾頁内容的幾節課。《李将軍列傳》之太史公曰中引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引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傳曰,即傳說、傳言。這一小段話裡引了兩句俗諺,前一句出自《論語》之“子曰”,後一句與前一句之前半句相呼應。許多俗諺都有其清晰、明确的來曆——某古籍,某古人(就算是假托)。顯然,“其身正”句是說給有權發“令”之人的。廣義、相對而言,誰都可以發令,至少長輩可以對晚輩發令。于是,也就誰都有一個“身正”的問題。要發令,先要反觀一下自己是否已在相關方面以身作則了。人都有自覺、向善的潛能,榜樣、表率完全可以不令、不言,“德不孤,必有鄰”,“酒香不怕巷子深”。《老子韓非列傳》中有老子曰:“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若愚,君子的“标準相”。蔡澤說範雎時引“鑒于水者見面之容,鑒于人者知吉與兇”(《範雎蔡澤列傳》)。鑒于水還可正衣冠,鑒于人還可明得失。屈原其人其文是可學而難學的。《屈原賈生列傳》中,“察察”“晧晧”之屈原引了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他有“潔癖”,一塵不染的。
◆◆◆識人用人的就整部《史記》的内容而言,所引俗諺是其足夠微不足道的部分,但其中卻不乏與識人用人有關的吉光片羽。《張釋之馮唐列傳》之太史公曰中引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這樣間接識人,是有效而捷徑的,古人常用。“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誠哉是言也!”這是司馬遷在《楚元王世家》太史公曰中的感慨。《淮陰侯列傳》中,韓信曾引“百裡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說的也是“任”即“用與不用,聽與不聽”的問題,“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高祖本紀》),結果怎樣?!還是太史公曰,其引鄙語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王翦列傳》)。用其所長、人盡其才是用人的根本之道。也是太史公曰,其引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劉敬叔孫通列傳》),也就是“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李斯列傳》)的意思。趙簡子曾感歎“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趙世家》),那是另一種人才觀。
◆◆◆為人處世的就為人處世,學于《史記》是沒問題的,學于《史記》所引之俗諺是會收以小見大之功的。《季布栾布列傳》中,辯士曹丘見季布時曾讨好地引楚人諺“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重諾見人品,重必不輕許。如《樗裡子甘茂列傳》之引“秦人諺”,時人入時諺,可見其人之名氣、之影響力。這應該也是一個和“諾”有關的故事。《淮陰侯列傳》中,當蒯通以俗諺“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勸反韓信時,韓信以俗諺“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表示不能忘恩負義、背信棄義。《史記》中有關為人處世的俗諺還有很多,如:《趙世家》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死者複生,生者不愧”,《春申君列傳》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刺客列傳》之“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等等。
◆◆◆譏刺諷喻的《史記》所引俗諺中,譏刺諷喻人性世道之惡的不少。《越王勾踐世家》中範蠡引“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引“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卸磨殺驢”是複雜而常見的事兒。《遊俠列傳》開篇有段議論,其中引鄙人言:“何知仁義,已飨其利者為有德。”管他什麼仁義不仁義,誰給我好處,誰就是有德之人——今鄙人言“有奶便是娘”。而《佞幸列傳》開篇即引諺“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這是消極的。須知,不力不善,天時、人和是沒用的,逢也白逢,遇也白遇。《韓長孺列傳》中引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大權大利面前,很容易就父子成仇、兄弟反目了。其他如:《鄭世家》所引“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貨殖列傳》所引“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等等。
◆◆◆《史記》所引俗諺,若分類,不止此;若盡摘,遠不止此。可贊的是,運用、記載、傳承的同時,通過《史記》,司馬遷也為後世“制造”了不少俗諺,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繹自《項羽本紀》)、“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陳涉世家》)等,不勝枚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