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庚子谷雨節氣全詩

庚子谷雨節氣全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9 07:23:33

白楊樹又綠了。同樣的季節,那時在藏大老校區西門外,每晚有一個舊書攤。大小舊書,沿着磚牆擺成兩排,一排豎立靠在牆上,一排平放在鋪了紅布的地上。都是些很老的書,昏黃的路燈下顯得更舊。

人行道上有一行白楊,攤主就坐在樹下,捧着一本書在看,三輪車停在他身邊。平頭,三十歲左右,灰色夾克,泛白牛仔褲,腳上一雙黑布鞋。西門是側門(正門不讓擺),靠近教工區,這條路很僻靜,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愈加寥落,樹影婆娑,投在他身上、地磚上、書攤上。

《西藏民間故事》《論語别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藏壁畫》……第一次經過時,我選了壁畫和民間故事,問攤主多少錢,他說随便給,我給了一百,他找回五十,我沒有要,我們聊了聊。他是山東人,白天在拉薩做裝修,我問他為什麼擺書攤,拉薩是個人工很貴的城市,做點兒别的活不是更能掙錢嗎?他憨厚地一笑,說不圖掙錢,就是喜歡擺書攤。這些書是從哪兒弄來的?廢紙收購站。

以後每次經過,我都停下來看看,也沒什麼書要買,有時隻是和他說說話。舊書攤擺了一個夏天,九月樹葉黃落,書攤還在擺,到了十月實在太冷,他才不再來。

我在大城市生活好些年,見過那麼多人,離開了卻記不起幾個。聽說去西藏的有三種人:失戀,失業,失常。和我一樣,他可能也有點兒失常,正因如此,他讓我久久難忘。

——《校門外的舊書攤》(三書)

理想生活的一個範本

《讀山海經》

(晉)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那年初夏,一段悠閑時光,陶淵明歸園田居不久,耕種之餘,以琴書自娛。棄爵已有好些年了,這次他退得更遠,一直退回少年時代的夙願,過上簡單的耕讀生活。

雖說少年時代的淵明,天性便不喜人事,渴望過淡泊的生活,然而對于世界,他仍有所幻想,常讀的書也是正統的儒家六經。歸園田之後,他便不再讀這些聖賢經傳,而是《山海經》《穆天子傳》之類的奇書。泛泛閑覽,每有所得,他便寫一首詩,于是就有了組詩《讀山海經十三首》。

此為第一首,可作序詩來讀。孟夏即農曆四月,萬物滋長,草木茂盛,園田居綠樹交蔭,枝葉扶疏,耕種既畢,收獲尚早,暇日正好讀書。讀過《歸園田居》,我們對淵明居所周圍的樹應該有印象:“方宅十餘木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繞屋樹扶疏”,便是榆柳桃李之屬,到了五月,屋前屋後,一片欣欣向榮。

樹木茂盛,鳥就會多,就會聽見衆鳥酬鳴,“衆鳥欣有托”,就是聽出來的。淵明為鳥歡喜,也為自己欣慰,“吾亦愛吾廬”,這句平實,平和,平等。樹得其時,鳥得其栖,我得其所,萬族各有托,方稱佳時清景,吾廬雖非華屋,然于此衡宇之中,亦得大自在焉。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耕種之餘,時不時地讀讀書。淵明歸隐後,過一種耕讀生活,耕種為先,閑暇時再來讀書。這兩句的語氣很閑雅,精神上頗自由,讀書此時對于他,純粹是一種審美享受,故曰“我書”。

讀書大約可分兩類:一是苦讀,比如為了考試而讀,帶着功利的壓力和目的;一是悅讀,比如讀自己喜歡的詩歌或小說,無功利無目的,完全陶醉于怡情審美。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辄欣然忘食。”這便是悅讀的狀态。值得注意的是,“不求甚解”須置于魏晉人文覺醒的大背景下,才會有更準确的理解。

漢代經學章句繁瑣,一個人自幼童入學,隻讀一本經書,讀到白頭才能解說,即“皓首窮經”,因為僅“曰若稽古”四個字,注解就用了三萬言,解說《尚書》中篇目“堯典”二字,就注解了十餘萬言,諸如此類,愈演愈烈。《漢書·藝文志》已對此提出批判,“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此學者之大患也。”到了魏晉時期,玄學思潮一掃兩漢經學的繁瑣與僵化,讀書治學注重個體内在的思辨和感悟,對人生意義和個體存在價值也重新進行追問和反思。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并不是說浮光掠影,而是針對兩漢以來的經學傳統,主張讀書不需要繁瑣考證,且重點應落在“會意”,即心有所得而體驗到難以言說的愉悅。

從後面的“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來看,泛覽,流觀,都是輕松自在的閱讀方式,但淵明并非走馬觀花,而是常有會意,并寫下《讀山海經十三首》。他讀書不是為了經世緻用,寫詩也是有感而發,一邊讀《山海經》,一邊欣賞那些古老的圖畫,俯仰之間,便有遨遊宇宙之樂。

園田居地處偏僻,沒有什麼人事煩擾,老朋友也沒幾個,天氣又這麼好。“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這兩個散文句式,比對偶句更富興會。況且還有春酒可酌,有園中蔬可摘。

耕讀之樂,詩人心靈之調和,從詩的語氣、用詞和句式,處處皆能感受。樹木,鳴禽,好風,微雨,園蔬,春酒,奇書,所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無不洋溢着生命之樂。也許,這就是讀書人的理想生活。

庚子谷雨節氣全詩(遭遇亂離後方知)1

清 石濤《陶淵明詩意圖冊》之一。

狗吠雞鳴,天下太平

《初夏絕句》

(宋)陸遊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現在讀這首詩,才體會到陸遊的心情。時節流轉,花落花開,春去夏來,莊稼生長在田野,這些平凡景緻,日常見慣不驚,隻有親曆亂世,才會明白平凡事物的意義,也才會真正懂得珍惜。

春天已去,紅紫成塵,詩人沒有傷逝,他走在鄉間路上,布谷聲聲,夏令的清新氣象,讓他心情格外晴朗。“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路的兩旁,遍野彌望,桑麻滋長,詩人乃感歎身是太平人。“始知”,便是遭亂離後,方始知道,原來莊稼生長群鳥啭鳴就是太平。

曹操在《蒿裡行》一詩中,描述戰亂後的場景:“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白骨暴露于荒野,千裡不見人煙,生民流離,百不遺一。杜甫在《兵車行》中也寫道:“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家園幾成廢墟,田地任其荒蕪,這就是戰争的面孔。

近幾年世界頗不太平,疫情像一面照妖鏡,不論社會層面,還是個人層面,很多潛藏的問題都被映現出來。可能你和我一樣,人生計劃被打斷,和至愛的人阻隔經年,對于未來時或感到恐慌。即便這樣,我想,我們依然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事,至少還有健康,太陽依然曬在身上,和生命相比,人生計劃算什麼,人生為什麼非得按計劃,為什麼不讓生命自己導航?生命就像一條河,會自己找到流經的方向。

我最感恩的還是父母住在農村,遠離各種風暴的中心,雖然偶有些漣漪波及,但他們的生活是平靜的。他們不看新聞,不怕病毒,自己種糧食和蔬菜,生活自給自足。前天和母親視頻,她正在麥田裡拔草,麥子已經孕穗,屏幕上的畫面如夢似真,“再一個月就割麥了!”母親聲音很大,因為身在曠野,她牽攏幾莖麥穗到鏡頭跟前,“你看麥好不好?”好啊,當然好,現在世上還有什麼比莊稼更好、更潔淨的呢。我又問母親果樹授粉沒有,她說上周授完了,連忙又想起來似的說:“昨兒我去果樹地裡,草莓紅了,我摘了幾顆吃,甜得很,結了好多。”地裡還種了辣椒,西紅柿,海白菜,豆角,甜瓜,随便種一點,多得吃不完,母親說着說着,頭像卡住,喊了半天仍沒反應,我挂斷重撥。就在挂斷的瞬間,我感覺忽然從雲端跌落,剛才是在一片明亮的光裡。

讀陸遊“始知身是太平人”句,我想起父母在鄉下的生活,同時想起廢名的一首詩,叫《人類》:

人類的殘忍

正如人類的面孔

彼此都是相識的。

人類的殘忍

正如人類的思想

痛苦是不相關的。

雞鳴

人類的災難

止不住雞鳴,

村子裡非常之靜,

大家唯恐大禍來臨。

不久是逃亡,

不久是死亡,

雞鳴狗吠是理想的世界了。

詩中寫的是戰時,村子裡的靜,靜的不是靜了,靜得可怕,那就真的天下大亂了。隻要還有雞鳴狗吠,遍野桑麻,我們在大地上就不會沒有家。

文/三書

編輯/李陽 張進

校對/盧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