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浙江仙居農民開始春耕勞作。張福華攝/光明圖片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徐立京 著 徐冬冬 繪 中信出版集團
大時代的到來,總有敏銳的探索者。畫家徐冬冬和新聞人徐立京,兩個經曆不同、專注領域各異的深耕者,在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詩意生命美學追尋中,産生了強烈的共鳴,并化為厚積薄發的智慧表達。140餘幅色彩濃烈、肌理獨特的節候主題中國抽象畫作,近80篇解讀七十二候的細膩深沉的美文,以及與王蒙、丁一彙、薛其坤、陳來等文化、氣象學、量子物理學、哲學不同領域大家的睿智對話,共同構成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一符号性的時代文化力作。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在中華文明史上究竟意味着什麼?它為什麼如此重要?先民們為何對時間如此不厭其細地格物緻知?如果我們把視野投向更宏闊深邃的史前史,可能會看得更為清晰、真切。四大原生農耕文明起源地中,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幹、熱、水、平、肥”齊全而率先起步并相互交流促進。一段輝煌燦爛之後,古印度河文明首先消失,古埃及文明和古兩河文明也先後沒落,環地中海大文明圈進入主導,以商業、海洋、農耕、遊牧混合形态演化、演進。其人和先于地利,地利先于天時。而中國獨處東方獨特大地理單元,季風氣候顯著,氣候複雜多樣。即便在農業爆發、人口膨脹的仰韶溫暖期,也是潮起潮落、河東河西。龍山時代從堯舜小冰河始,經禹迹大洪水,滿天星鬥的部落文明曆九死一生,向黃河中遊河洛-關中盆地彙聚,造就了南稻北粟、四季分明,以二裡頭王都為開端,以黃河中下遊為核心的中國農耕文明延綿幾千年曆史。四海之内,坐擁幾百萬平方公裡可耕種土地,北向是幹冷草原,東向是浩瀚大洋,西向是青藏高原,南向是濕熱雨林。由此,東西方文明分野,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在緻廣大而盡精微的長期農耕實踐中,漸次成為中華文明的底色、基座與内核。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起于生存繁衍層面的“農事功用”,并逐步孕育衍生出家國凝聚層面的“文化認同”和個體感悟層面的“生命美學”。“農事功用、文化認同、生命美學”三位一體組成牢固的三角關系,像上古先民精心雕刻的玉璇玑,回旋往複,動靜等觀,與先民的一切物質和精神創造均發生深刻的聯系,如同“三生萬物”。農事功用映照人與自然的關系,文化認同映照人與人的關系,生命美學映照人與自身的關系。在可見的未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農事功用價值将持續削減,文化認同價值則會随着中國實力的增強而被反複提起并不斷強化。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二十四節氣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就是文化認同的标志性事件。生命美學價值,與每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又默默相伴。不以大事彰顯,不随歲月式微,以另一種方式融入大時代。曆經十年打磨而于今年春節前夕正式出版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一書,正是生命美學價值擁抱一個大時代到來的顯現。
身處這個大時代,每個文明成果的陶然享受者,都要面臨兩個發展悖論的挑戰:恒溫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先說“恒溫走廊之困”。進入21世紀,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日新月異,一方面文明成果帶給每個人切切實實的變化,另一方面人的生活圈已經逐步進入了由住宅、汽車、火車、飛機、賓館、商圈組成的“恒溫走廊”。人與宇宙自然的肌膚之親被有意無意隔離,肉體對四季變化的直接感知被一再物理性弱化。隻有智能傳媒推送的頭條文章時不時提醒,節氣又變了。二十四節氣由此成為當代社會聯系個體與宇宙自然最緊密的文化紐帶。很難想象,今天的中國人如果沒有深入骨髓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底蘊,将與生于斯、長于斯的自然母體産生怎樣的疏離。正如本書文字作者徐立京所言:“站在21世紀大都市的建築叢林中,我不再與大自然疏離。即便隻是看到人行道上普通的綠化樹,抑或鄉村道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我都開始讀懂這一枝一葉在每一候每一季裡的變化,以及它們和浩瀚宇宙的聯系。”
再說“生物算法之危”。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第一次提出每個生命體本質上就是算法這樣令人驚異沮喪但絕非聳人聽聞的觀點。傳統農耕時代,絕大多數人為了生存,終其一生掙紮在溫飽線上,幾乎無暇他想,隻為活下去而忙碌。最近半個世紀,中國人逐步物豐壽長,生命的意義成為每個智能時代的個體必須時時面對的靈魂拷問。如何避免淪為整體文明進步下的數據肉身,二十四節氣成為極好的生命美學的載體和切入點,提供每個生命意義建構的文化橋梁。若能飽食終日,必要有所用心。徐冬冬在書中的“創作談”裡寫道:“從每時、每日、每候的陰陽兩氣交合變化,感悟宇宙世界之變,悟道萬物生命之心,帶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對靈魂的獨白,達于對生命本質的表達。”徐立京在自序中寫道:“追尋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腳步,去體會天地之變、四季之變、生命之變,每一天都變得不一樣了。”這是兩位作者的深切體悟,也是大時代的優美韻律。
在這個正在到來的大時代,所謂春江水暖,兩個敏感的心靈,把握到了這個潮流,以心作畫,以心為文,畫文聯袂。從生命觀、生命美學的角度,用如此系統、如此深沉、如此細膩的手法來表現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确是一個富有意義的文化構建。
(作者:王岸柳,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研究員,文創中心主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