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雅斯貝爾斯教育内涵

雅斯貝爾斯教育内涵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6 20:48:06
雅斯貝爾斯說過這句話嗎——對一句“教育名言”的源流考辨

文/陳俊一

雅斯貝爾斯教育内涵(雅斯貝爾斯真的說過這句)1

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

按:一日,編輯部日常讨論中,林茶居主編忽然提到,自己翻閱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多次,那句很有名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卻怎麼也找不到在哪一頁。恰好,我在讀研時也遇到過這個問題,當時,我翻遍中文版《什麼是教育》,也沒有找到這句話,可以确定,書中确實沒有這句話。後來我為了便于對照閱讀,又“重金”購得德文原版《什麼是教育》(Was ist Erziehung)。編輯部的這次讨論重新喚起了我的興趣,當天下班後,我索性将這個很久以前就遇到的問題又仔細梳理了一遍,寫成下面這個小文章。

這篇考辨小文,原刊于《教師月刊》2016年第11期。教育文章的引用中,錯引誤引、以訛傳訛者還有很多,願與諸位老師一起交流。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句話很漂亮,很詩意,很多人都喜歡引用,引用時大都注明是雅斯貝爾斯說的,更細心的作者還會注明,這句“名言”出自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這本書。然而,筆者翻遍鄒進翻譯的這本書,都沒有找到這句話,不禁困惑,雅斯貝爾斯說過這句話嗎?如果沒有,這句話又是怎麼被傳為是雅斯貝爾斯所說呢?

這句話還有英文表達,筆者在網上所見到的如:

當然,這句話的意象很美,之所以被廣為引用并不僅僅是因為雅斯貝爾斯的名頭,更因為這句話本身内涵的豐富和語境的優美。在語言的運用中,往往比喻可以一語中的,讓人感覺到教育的本質。比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更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機制。

但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比喻句并不多。大哲雅斯貝爾斯更多的是通過理性分析,層層推進去講述他所理解的教育。有些時候,比喻是一種靈感的迸發,會對思維産生奇妙的催化作用;但有些時候,比喻也是一種思維的偷懶,讓人沉醉于句子本身的漂亮而忘記了去追尋更為本質的東西。而雅斯貝爾斯絕不是一個思維偷懶的人。

當然,比喻本來就是語言的常态,有學者統計英語中70%的表達方式是比喻性的。美國學者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也說,“譬喻是想象力的理性事件,容許通過一類經驗去理解另一類經驗”,“新譬喻能創造新理解,并且因此而創造新真實”(《我們賴以生存的隐喻》,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版,339頁)。也有很多哲學家對比喻持有消極的看法,柏拉圖、霍布斯、洛克、派克(Samuel Parker)皆不認為比喻有助于認識真理,比如派克認為,“所有僅以譬喻術語表述的哲學理論,都不是真的真理,而是想象力的産品……它們放肆而華美的奇異思想爬上理性之床,不僅以低級而非法的交合亵渎了理性之床,還使心中充滿幻象幻影,替代了真概念以及對事物的關注。”(同上書,287頁)派克此段文字寫于十七世紀,主要是反對伊麗莎白女王時期的華麗文風,然而反諷的是,派克此段文字卻也是比喻性質的。

暫不論“樹”、“雲”、“靈魂”這三個比喻所闡述的教育意涵是否接近真理。在《什麼是教育》一書的首章,雅斯貝爾斯就說出了他心中教育的定義:“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内容的傳授、生命内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範,(此處原文為頓号,疑為編校錯誤——筆者注)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将文化遺産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什麼是教育》,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3頁)

其德文原文為:

Erziehen ist,im verhalten von Mensch zu Mensch(insbesondere der älteren zur jüngeren Generation),das Ganze aus Mitteilung von Inhalten,Teilnehmenlassen an Gehalten,Disziplinierung des Verhaltens,das der Jugend die Überlieferung bringen,sie in dieser aus eigenem Ursprung wachsen lassen und zur Möglichkeit ihrer Freiheit hinauftreiben soll.

鄒進翻譯的《什麼是教育》是目前該書唯一的中文版本。這段話是理解雅斯貝爾斯教育理念的關鍵,鄒進的翻譯非常精彩,但意譯的成分較多,如“靈肉交流”之義在德語原文中并沒有,筆者拙見,認為“靈肉交流”這個用法似乎不太妥當,雖然添彩但删去也無妨。筆者試譯如下:

教育,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行為(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全部知識的傳授、(生命)内涵的踐行與參悟、(日常)行為的規訓以及将文化傳統傳承給年輕一代,讓他們從原點開始不斷生成、發展,并且能夠盡其天性地自由向上發展。

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教育是一種“生成”,是一種“交流”,是一種“頓悟”,“文字恰恰不能表達出真理在相互思想的現實交往中于一瞬間突然亮相的事實”(《什麼是教育》,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18頁)。“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三個比喻,恰好也符合在無聲的交流中獲得生命頓悟這層意涵,想必雅斯貝爾斯也會喜歡這個表達。

但是,雅斯貝爾斯顯然會拒絕國人把這段話挂到他名頭上的這種以訛傳訛。他極為重視思考,他說:“如果有人能準确地複述我所說出的一切,并能理解我所思考的事物,然而卻從來不準備有些微懷疑精神和自主意識,那麼,這樣的思考者是可有可無、于事(原文為‘世’,疑為編校錯誤——筆者注)無補的。”(《什麼是教育》,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0頁)同樣的,如果我們喜歡引用大哲雅斯貝爾斯的話語,但卻沒有核對是否其本人所說,那麼,這樣的引用也肯定是雅斯貝爾斯所不贊同的。作為名言,不管是否名人所說,是也未必是真理,否也未必無深義,“懷疑精神和自主意識”總是需要為閱讀者和寫作者所注意的。教育話語的引用中以訛傳訛者還有很多,願與各位讀者一起繼續探讨。

本文刊于2016年第11期《教師月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