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悲憤的詩人
文\鐘百超
翻開屈原的《離騷》,看到每一行的第一句,末尾都有一個“兮”字,便有一種不忍猝讀的感覺。一個“兮”字,可謂道盡了屈原的無限痛苦和絕望。痛苦中帶有怨恨,絕望中帶有希冀,這便是屈原詩歌最讓人糾結之處。
一個人,一旦有了家國情懷,國家的興衰,百姓的憂樂,都在他的觀照之中。能夠與國家百姓一榮俱榮,一損具損的人,既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
年輕的屈原“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娴于辭令”,因而得到楚懷王的信任,有過一段驕人的曆史,“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号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可是,好景不長,“上官大夫與之同列,争寵而心害其能。”因為上官奪稿一事,而慘遭楚王疏遠和流放。
人與人,一旦有了間隙,任何強力膠都無法黏合彼此之間的裂痕。在這種情形下,越是訴說,越是獻殷勤,都隻能增加更多的誤會,甚至厭惡。
可是,屈原就是屈原,他的城府太淺了,他容不下别人對他的誤會,他有口難言,唯有訴之于詩歌。“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饞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令屈原感到痛心的是,楚懷王忠奸不分,是非不辨,被讒言和谄媚之辭蒙蔽了,結果讓邪惡的小人得志,而自己的忠誠和正直卻受到猜忌,不為朝廷所容。于是,在無比憂愁苦悶之中,寫下了《離騷》。“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行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反而被讒邪的小人離間了他與楚王的關系,這是他面對的最大困境了。一個人,如果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诽謗,能夠沒有怨恨嗎?《離騷》就是由怨恨造就的産物。
悲憤出詩人,屈原以自己的政治困局、心靈渴望和絕世才華,創作了不朽的詩篇,這确實是人類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葩。但是,把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變成一個悲憤詩人,卻是我們人類的最大悲哀。
一個正直的人,首先是具有内美的人,然後是一個不斷加強自我修養的人,屈原正好二者兼具。“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上天賦予了屈原一切美德,自己也不斷加強學習、修養,獲得了更多治國安邦的才能。“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雖不周于今之人兮,願依彭鹹之遺則。”加強自我修養,就是自覺地向古代聖賢們學習,繼承和弘揚他們優秀的品德,即使世間的俗人不去學習,自己也要努力做一個純潔的人。盡管身邊的奸佞小人不容納自己,也要遵循彭鹹的遺教。“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屈原唯獨愛好修飾自己,養成浩然之正氣。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初衷,面對任何挑戰,也無所畏懼。一個具有内美和堅持修能的人,便是一個謙謙君子,便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人的一生,應該為什麼而活着?人的一生,應該有怎樣的追求?“忽馳骛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的人生追求是國家的強盛,奔走鑽營,争權奪利,這是令屈原感到恥辱,也是他所擯棄的事情。唯獨令他擔心的是自己不能确立修潔的美名。“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屈原不追求個人利益,而是想趁自己還年輕,能夠幫助楚王揚棄穢政,改變一些不合理的法度。他原意做一個改革的先行者,為國家走向繁榮昌盛,引導開路。“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屈原希望楚王要像從前的三後那樣,德行純美高尚,把群賢聚集在身邊。也要像唐堯虞舜那樣,做光明正直的君主,沿着正道,登上坦途。“湯、禹俨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屈原希望楚王,能夠像商湯夏禹那樣,謹慎、畏天、敬賢。也要向周文王學習,講究治國正道。如果能夠做到選拔賢者能人,遵循一定準則不會走樣。那麼,上天對一切都公正無私,見有德的人就給予扶持。能夠像古代聖王那樣,擁有高尚的德行,那麼,才能夠享有天下。“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屈原多麼想替楚王效勞,希望他能夠趕上先王的腳步。
盡管自己滿懷激情,一心報國,可是,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屈原在現實面前,也不得不流淚,發出聲聲的長歎。也才真正意識到,人生道路多麼艱難。雖然自己愛好修潔,嚴于責己,也提出了許多有利于國家的忠言,可是往往不被采用。“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為國為民是屈原一生的追求,就是多次死亡也決不後悔,這就是屈原的人生理想和品質所在。
一個人,空負報國之志,竟無效命之門,确實令人沮喪。想愛國,希望國家強盛,但不是個人的一廂情願。有人不讓你愛國,不讓你施展才華,這才是屈原最大的痛處。“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有些人,結黨營私,苟安享樂。“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這些蠅營狗苟的人還拚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貪得無厭,猜疑别人,相互妒忌,勾心鬥角。“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那些刁鑽小人,本來就善于投機取巧,背棄規矩,改變政策。違背是非标準,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悅作為法則。“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道混濁,善惡不分,喜歡嫉妒别人,抹煞所長。“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世間混亂污濁嫉賢妒能,愛障蔽美德把惡事稱道。“何瓊佩之偃蹇兮,衆薆然而蔽之。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美好的瓊佩,有人卻要掩蓋它的光輝。這邦小人不講信義,恐怕是出于嫉妒把它摧毀。這就是屈原不能施展才華,忠心報國的主要障礙。一個污濁的政治環境,即使有萬般的愛國熱情,也被這些奸佞小人所冷卻。
屈原多麼想楚王能夠像古代的君王那樣,任人唯賢,而自己也能夠為國盡忠盡力。“湯、禹俨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說操築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讴歌兮,齊桓聞以該輔。”湯禹為人嚴正虛心求賢,得到伊尹臯陶君臣協調。隻要内心善良愛好修潔,又何必一定要媒人介紹?傅說拿禱杵在傅岩築牆,武丁毫不猶豫用他為相。太公呂望曾經做過屠夫,他被任用是遇到周文王。甯戚喂牛敲着牛角歌唱,齊桓公聽見後任為大夫。
可是,楚懷王畢竟不是古代的聖君,屈原把國家前途寄托在一代聖君的願望最終落空了。“荃不查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屈原埋怨楚懷王不深入了解自己的忠心,反而聽信讒言對他發怒。屈原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禍,原想忍耐卻又控制不住。“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怨就怨楚王這樣糊塗啊,他始終不體察别人心情。
既然得不到信任,得不到理解,那怎麼辦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其實,即使看來很悲傷,屈原還是能夠自我解脫的。沒有人了解也就罷了,隻要我的内心能夠保持真正的馥郁芳柔就可以了。“忳郁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甯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态也。鸷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盡管憂愁煩悶,失意不安,孤獨窮困,時日艱難,但是,屈原甯可選擇馬上死去,魂魄離散,也不去媚俗取巧。自古以來,雄鷹不與那些燕雀同群。方和圓不可能互相配各,志向不同的人怎能彼此相安。甯願委曲心志,壓抑情感,甯把斥責咒罵統統承擔。保持清白節操死于直道,這是古代聖賢堅守的,也是屈原所堅守的最後一塊陣地。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将從彭鹹之所居!”既然沒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懷念故國舊居。既然不能實現理想政治,我将追随彭鹹安排自己。彭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我們無從得知,但一定是理想的化身,也是屈原一生追求的目标。孟子雲: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既然楚國不能為他提供實現政治理想的平台,那就隻好修身見于世,追随彭鹹,安排好自己的人生。
“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離騷”,就是離憂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于困境就會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司馬遷對屈原内心世界的理解超過我們任何一個人。一個普通人,隻有在窮困絕望之際,才會呼天搶地,叫爹喊娘。屈原畢竟是一個詩人,他用了一個“兮”,呼喚出他内心的極大痛苦和絕望。一個“兮”字,演繹了一個千古絕唱;但是,這個絕唱能否終結一切“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不幸時代,使之不再重演,則是我們需要深思的話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