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十三棍僧真僞辯
影片《少林寺》涉及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然而,史實如何确有澄清必要。
有與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出擊王世充,大軍屯北邙山,連營逼洛陽。次年四月十三日,李世民寫信邀少林寺僧人助戰。僧兵大敗王軍,王仁則歸唐。王世充坐困洛陽城。“甲子,王世充偃師,鞏縣皆降。丙寅,世充軍率其太子群臣二千餘人諸軍門降。于是部分諸軍先入洛陽、分守市肆,禁止侵掠,無敢犯者。”(見《通鑒記事本末》)
兩軍對壘,李軍處優勢,王軍劣勢。身為三軍統帥的李世民,絕不會隻身入敵,扮演“偵察兵”角色。因此,也就不存在“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問題了。
裴漼少林寺碑文記載:“太宗文皇帝…率衆以拒僞師,抗表以明大順,執充侄仁則以歸本朝。”
“率衆以拒僞師”這個“衆”,至少有幾百人,單靠十三僧就可以直搗擐州城、活捉王仁則嗎?十三僧隻不過起了較大的作用罷了。
真與假
少林寺前院唐碑刻有立功僧十三人名單如下:
唐武德四年太宗文皇帝敕授少林寺柏谷莊立功僧名:
上座僧善護、寺主僧志操、都維那僧惠玚、大将軍僧昙宗、同立功僧善惠、明藁、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滿、豐。
上座,寺院三綱之一,位列寺主,維那之上。音譯為“悉提那”是對有德行僧人的尊稱,亦為全寺之長。善護沒有參戰,但這一重大行動必須他同意,所以在立功僧中名列前茅。
少林寺惠玚處于“副帥”地位。大将軍僧,是李世民給昙宗的名譽稱号,因為他在平王戰争中有傑出貢獻,這在佛教史上空前絕後。昙宗和尚并未還俗從軍,掌握軍權,仍然留在寺院裡,他是“大将軍僧”,正像“将軍柏”一樣,是個虛名,并非确任大将軍。
大将軍之職,原本始于戰國,漢代沿置。隋代置大将軍為禁軍中高級武官。唐代亦置大将軍,其職與隋略同。可見“大将軍”與“大将軍僧”是兩回事。
“覺遠”其人出自《少林拳術秘訣》“覺遠上人,為嚴州某名公子,因事而剃度于此。…遂成少林派中之神妙絕技,皆覺遠上人一人之功也(聞此系金元時事)”。覺遠并非唐時人是顯而易見的。
“悟空”這一法号,則出自《西遊記》。“半空”命名十分可笑。少林寺為大乘空宗的寺院,曆來主張“四大本空,五陰非有”,怎會取個“半空”法号呢?可以推想,在少林寺一千五百年來所有的僧人法号中,也斷然不會查出“半空”來。
虛與實
白衣殿後壁有兩組壁畫,描繪古時武僧兩個傳說。
其中一個叫“緊那羅”。據說他是少林寺有史以來顯耀武場的第一人。那傳說屬于神話,已難稽考其真實性。
另一組壁畫是描述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之前的曆史中,未聞有任何關于少林武功之記載。昙宗等十三棍僧被後世人認為是少林武藝的“宗師”多由于他們少林寺才開創了公開習武的新局面。(新銘 影子)
1,俞派少林武術:史無前例的少林傳技
2,武林人物:少林“金羅漢”妙興大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