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為什麼有這麼多漢字?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現在就告訴你,其實原因并不難猜日語中有漢字充分說明日語是借助漢語才完善了其體系的,也就是日語的發音系統是獨立的,而文字系統是以漢字為藍本改造而成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日語為什麼有這麼多漢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現在就告訴你,其實原因并不難猜!日語中有漢字充分說明日語是借助漢語才完善了其體系的,也就是日語的發音系統是獨立的,而文字系統是以漢字為藍本改造而成的。
一、 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
相對于漢字而言,日本文字的曆史要短很多。日本語的起源一直是争論不休的問題。明治時代的日本人把日本語劃為“阿爾泰語系”,後來遭到否定。霍默·赫爾伯特(Homer Hulbert)和大野晉(Ōno Susumu)認為日語屬于達羅毗荼語系,西田龍雄(Nishida Tatsuo)認為日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認為日語屬于日本-高句麗語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Leon Angelo Serafim)認為日本語和琉球語可以組成日本語系。現一般認為日語是彌生人在西元前三世紀時帶到日本列島的,并于原住民繩文人的語言結合。
三國時代,漢字傳入日本,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于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以昭和31年(1956年)的《例解國語辭典》為例,在日本語的語彙中,和語占36.6%、漢語占53.6%,昭和39年(1964年)日本國立研究所對90種雜志用語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了和語占36.7%、漢語占47.5%、西洋語占近10%的結論。
在公元3世紀以前,日本隻有語言,而沒有可以用來記錄話語和事件的文字,所有的事情都靠口口相傳。
一開始,因為處于新石器時代和奴隸社會早期,社會規模較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并不密切,沒有文字并沒有給日本人帶來很大的不便。
但到了奴隸社會中期以後,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多起來了。很多事情,單靠語言,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人們迫切需要文字的誕生。但要想創造出系統性的文字,也是沒有那麼容易的。日本人想了很久。也沒有創造出讓他們自己滿意的文字。
直到公元3世紀的某天,百濟的和尚把我們中國的漢字帶入到了日本。(關于這一點,在日本史書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有記載)
看到中國文字後,日本人果斷選擇了自我創造文字,直接去借用中國文字來書寫。日本人直接借用中國漢字也是沒有那麼容易的,由于日本和中國的語言不統一,很多東西無法直接用漢字來進行書寫。日本人于是開始嘗試着用漢字來表示日語的發音。
具體的做法也就是像我們剛開始學習英語單詞的時候,用漢字來給英語單詞注音,比如good morning,有的同學就給它标上“古德摸你”。
這也就是日本最早的假名文字——萬葉假名。
之所以會叫萬葉假名,是因為日本人用他們所學的這些漢字寫了一本詩歌集——《萬葉集》。這本詩歌集,對于中國人來說可能不太熟悉。但對于日本人來說,它的地位很高。其地位就相當于《詩經》在我們中國的地位。
另外據日本考古界在九州福岡縣發掘到的“漢委奴國王印”來看,漢字最初對日語産生影響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漢字大規模進入日本是在公元四、五世紀随着一些佛教僧侶将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個時期傳入日本的漢文,不僅構築起了日本文字的骨架,也豐富了日語的語音系統,因為那些漢字在日本的讀音是當時的日本人模仿僧侶的發聲而來的。當然漢字最初對日語的影響隻有日本國内的文化人。
而這種影響直接催生了唐代那麼多批的遣唐使,也開啟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時代——唐宋時期。到現在日語的發音仍保留有唐音、宋音。盡管随着中國的衰落和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發展,漢字對日語的影響逐漸減弱,甚至有一段時間日語也想像朝韓一樣,放棄漢字,純粹使用假名和羅馬音,但後來為了保持文化和曆史的傳承,日本決定日語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還是保留漢字。
學過日語同學會知道,日語中的漢字詞還有另外一種發音方式——音讀。音讀詞是日本人直接借用漢字的發音來發音。比如“森林”在日語裡面的讀音是“しんりん”。它的日語讀法跟漢語“森林”的讀法很像。至于為什麼會有偏差,一方面是因為模仿發音不到位導緻的,另外一方面則因為那是我們中國古代,古代的發音跟我們現代漢語的發音有差異。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中國古代也存在方言,存在不同的地方發音會不同。因為傳入到日本的漢字來源地的不同,日本人學習到的發音肯定也會不同。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學習日語時,也會經常看到日語中的一個漢字可能對應多種發音的緣故。
我們中國人對我們的漢字在不斷簡化和發展,日本人在利用漢字進行書寫的過程中,也慢慢寫出了他們的風格,對漢字做出了簡化。其實是不簡化不行,我們中國古代的那些漢字太難寫了,寫起來十分麻煩。
在簡化書寫的過程中,日本和尚将漢字簡化成了漢字楷書的偏旁部首。後來慢慢地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日語片假名。片假名一開始隻供男性使用。後來日本皇宮負責抄寫工作的宮女也在記錄時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創造除了有日系草書風格的平假名。
二、 日語中有多少漢字
根據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閣頒布的文件,日語中的常用漢字為1945個,其中1006個為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教育漢字”。據說,要讀懂日本的曆史著作和一般性讀物,應該掌握2500個漢字。難怪我們聽不懂日語,可看日本的影視劇和漫畫書時,隻要有字幕就基本能理解其意思。我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1988年1月26日頒布《現代漢語常用字表》,表中列出現代漢語常用字2500,次常用字1000,共3500。而日語中竟然也保留有漢字2500以上。可見中華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有多麼的巨大和深遠。
三、日語對漢語有什麼影響
當然,文化的影響是交互的。近代以來,日本先期學習了歐美的先進思想,吸納了西方的優秀文化,又走在了中國的前面,我們的現代漢語中也吸收了日語中的許多詞彙,比如“幹部”“電信”“鐵道”“政黨”“主義”“哲學”等等,這些我們根本沒有感覺到它們是舶來品。至于進入網絡時代,文化更難劃清國界,“萌”“宅男”“蘿莉”等日語詞彙,更為古老的漢語塗上了一抹時代的亮色。我們在文化中發展也在文化中融合。
研究中日文化相互影響的軌迹不難發現,國家的發展需要依托優秀的民族文化;反過來,國家的強盛也能提振民族文化的發展,提高其在國際文化中的地位。在發展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
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