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怎麼辦

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怎麼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3:38:33

現在網上有很多文章,把某個技能的重要知識點濃縮起來,讓讀者可以快速吸收、掌握其中的訣竅。

我們生怕自己跟不上時代變化的腳步,從而不斷地要求自己去閱讀這些“短、平、快”的文章。我們看似學了很多東西,掌握了很多技巧,但撫心自問,我真正用到的知識,到底有多少呢?

我們這頭去學習,轉過身來,那頭就忘記了。換言之,學了這麼多,卻什麼用都沒有。

時代在變化,這些快餐式的文章,的确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内,盡快到掌握了某個技巧的要點。

然而,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把這些知識,跟我們現實生活的情況結合起來,那這些所謂的“學習”,不僅讓我們浪費了時間,而且對自身一點作用也沒有。

所以,懂得怎麼“學以緻用”,把知識跟現實情況聯系起來去運用、記憶,才是我們正确學習的途徑。

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怎麼辦(學了很多東西沒用又容易忘記)1

知識怎麼跟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知識一般分為兩種維度。

第一種是“即時反饋”式的應用類知識,這是“硬知識”。

例如我說打開手機的設置按鈕,選擇清理緩存,就可以給手機加速,那麼按照我所說的去做,你就會獲得一個差不多的效果。

而第二種就是“深化思維”式的認知類知識,這是“軟知識”。

例如“法國大革命”這個事件,指的就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一場革命。這類知識,我們學習之後,隻會提升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深度,卻并不會即時改變我們的生活。

表面來看,似乎第一種知識對我們有更大的幫助,好比你告訴我怎麼掙錢,我照着去做,就能夠掙錢。

而第二種知識,即便你告訴我掙錢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如何獲得掙錢的能力,由于這些知識并不會讓我們獲得一個即時反饋式的結果,隻是讓我們對掙錢這種行為有一個新的認知,所以我們還是無法懂得怎麼做才能掙到錢。

這兩種維度的知識,對我們都非常重要。但由于我們往往喜歡第一類知識的實用性,而忽略了第二類知識跟生活的聯系性,所以當我們接觸第二類知識時,就很容易有一種“學了很多,卻沒什麼用”的感覺。

所以,怎麼把第二類知識,轉化為第一類知識,讓我們設計出學以緻用的步驟,才是我們掌握知識、消化知識的重要舉措。

其中,我們要懂得把學到的知識跟外界聯系起來。而聯系的方式,大概有四種:

1,梳理學習的具體目的;

2,找到知識對應的應用場景;

3,把知識變成自身的思維方式;

4,練就知識的可遷移應用能力;

在你學習知識的過程當中,隻要有意識地厘清這四個範疇的内容,那麼你這個知識就能夠極大限度地把提升你的認知思維,從而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那具體要怎麼做呢?

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怎麼辦(學了很多東西沒用又容易忘記)2

梳理學習的具體目的

有沒有覺得,當你有目的地去學習一個技巧時,你會更容易去運用這個技巧呢?

事實上,大衛·赫爾在《科學與選擇:生物進化與科學哲學論文集》一書中,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大腦所遵循的準則是,能不用則不用,該用腦時也不用。”

也就是說,在我們學習一門知識的時候,如果這個知識沒什麼實際的用處,缺失一個具體的學習目的,我們就很難花心思在上面,避免浪費腦力資源了。

我們大多數的學習,一般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競争力,或者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之類的。但這些都隻是非常空乏的目的,沒有一個具體的前進方向。

雖然“學習是為了應試”這個說法,一直受人非議,但在我們還沒有找到這些知識的具體應用目的時,為考好試而去學習,就會給到我們有一個具體前進的學習方向。

所以,你的學習目的,一定要具體到一個非常明确的點上。

正如你想改變你的拖延,于是去看一些提高自控力的文章。這個目的是非常“表面”的。看完這些文章,你很難會改變拖延症,為什麼?

其實深入思考就明白,真正讓你不想做事的核心原因,不是你的拖延症,而是你要做的事情無法引起你的重視。

所以如何讓做的事情變得重要起來,跟現實生活産生聯系,才是改變你拖延症的核心要素。

好比你學好英語,可以讓你升職加薪,有這樣一個清晰的目标,你還不屁颠屁颠地去做?

所以,在你構建學習目的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個學習,可不可以幫你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

2,你能不能從空泛的目的中,找到一個應用的地方?

3,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具體的應用案例,你會怎麼做?

好比你學習口才,就是為了提高跟别人溝通的能力,這個目的也很表面,比較空泛,所以沒什麼用。

但按照上述三個特質,把這個目的具體化,你想學習口才,具體能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就是,為了讓自己跟女生約會的時候,可以逗笑對方,解決自己聊天沉悶的問題,那麼有了這麼一個清晰的目标,你就可以設計出相應的學習步驟,這樣學習就更有針對性和效果。

當你無法梳理出你的學習目的,找不到一個具體行動的方向,那無論你看多少篇所謂的“幹貨”文章,都是無法讓你行動起來的。

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行動目的。

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怎麼辦(學了很多東西沒用又容易忘記)3

找到知識對應的應用場景

當你有了一個清晰而具體的行動目的,接下來你就要構建知識對應的應用場景了。

一般來說,我們看書學習,書中的内容都是分為三個部分:

1,觀點,以此表達作者的想法;

2,案例,用以論證觀點的真确性;

3,建議,作者對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

前兩個是認知類的知識,更新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第三個是應用類的知識,讓我們知道怎麼去解決相關的問題。

但通常一本書裡面,不可能所有文字都是建議,最多的内容往往是觀點的表達和案例的闡述。這可能要占據整本書90%以上的内容。

在我們閱讀這樣一本書時,想要獲得對知識深入的理解,首先要懂得識别這三大部分。當我們通過一二點獲得思維認知的更新之後,才能夠按照第三點的建議去行動。

否則,直接給你建議,你無法理解問題的核心,這些建議隻是廢話而已。

問題是,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很多書籍的内容,并沒有詳細給出讓我們進步的建議和具體行動步驟。

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通過理解1、2點的内容之後,找到這些知識點的對應應用場景,才能夠将其消化成我們大腦的營養。

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怎麼辦(學了很多東西沒用又容易忘記)4

例如在《怪誕腦科學》一書中,作者Gary Marcus“語言”一章中說到:

所有語言中都充滿模棱兩可的表達。這不是我們故意采用的那種說法,也不是外國人對語言使用不當而造成的後果,而是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偶爾産生的,有時甚至還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例如語言中表意模糊的地方,在“it’s warm outside”(外面很暖和)這句話中,對于“暖不暖和”的界限就很模糊。是21攝氏度嗎?20攝氏度?19攝氏度還是18攝氏度就夠了。或者,我們再來考慮“heap”(一堆)表示的概念,需要多少石頭才能構成“一堆”呢?

雖然我們的措辭和語句不夠準确,但多數人很少會注意到語言表達中存在着不穩定或含混模糊的現象,因為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對語法進行補充,從而理解語言要表達的内容。

這段話,我們很容易就找到觀點和案例了,而建議則有點簡單。但隻要你對這個觀點有過自己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很容易找到應用的場景。

例如你問别人吃什麼,别人說“随便”。那麼如果你想開玩笑,就可以曲解這句話,說:這裡可沒有“随便”這個菜吃哦!這就是語言模棱兩可的多義性了。

所以有時一句話有很多理解的方向,想讓别人理解你表達的意思,你就需要用不同的語言,具體重複解釋你的表達方向。

有一些論題,你明明在說做人不要太高傲,别人會理解成做人應該對自己自信一點,高傲一點有什麼不行呢?

這時,你就需要審視你口中“高傲”的意思,跟别人理解的“高傲”,是否不是一回事。你說的是“目中無人,不分尊卑”的态度,别人說的則是“對自己認可,對能力認同的驕傲感”,這就理解偏差了!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懂得運用語言這種模糊感,我們不僅可以用來開玩笑,而且對于提高自己辨别對方意思,提高辯論技巧,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怎麼辦(學了很多東西沒用又容易忘記)5

把知識變成自身的思維方式

根據上述的例子,現在你已經知道語言存在多義性這個問題了。

但知道這個,你還無法自如地利用語言這個特點去開玩笑,或者跟别人進行辯論。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知識,還沒有變成你自身的思維方式。

找到知識對應的應用場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到知識的作用,從而就能夠通過場景的深化和運用,讓其變成我們的思維方式之一。

但怎麼才能找到知識的對應應用場景呢?

首先,找到自己現實生活中對應的類似例子。

例如上文說“it’s warm outside”存在語義的不确定,那麼你跟别人說“這個人的能力很強”,是不是也存在這個問題呢?

到底有多強?強在哪裡?這些地方,是不是可以具體描述一下,給出一些參照物去說明呢?

例如你說,這個人是以GPA接近滿分的成績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導師之一曾拿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回國發展後,成為兩家公司的行政總裁,三家創科公司的技術顧問,2016獲得最傑出企業家獎等等等等。

這樣說,有了參照物,自然就知道這個人到底強不強了。這就是相關知識的運用。

其次,找到這個知識的應用局限性。

當你知道這種知識什麼時候能夠應用,什麼時候不能應用,你才能夠真正理解透它。

例如我在自己的文章說過,想要提高自己的口才,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不是隻要一直朗讀,你的口才就變好呢?當然不是。

這個方法的局限性,就是你平常說話不利索,朗讀不同的文章可以改善這個問題。你學習英文,朗讀英文文章,可以讓你說得更自然。

但如果你本身說話已經夠利索,那麼開闊自己的思維,增加自己肚子裡的墨水,對你提高口才會有更大的作用。

最後,用自己的方式去運用這個知識。

書中的案例,隻是基于作者的個人經驗,但這些經驗,未必适合我們自己的行事方式。

當你學到一個新的知識的時候,一定要親自去實踐一遍,然後根據反饋,結合自己的個人特質,才最終形成自己的做事方式。

個人經驗之所以具有獨特性,而不是普遍性,就是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當你運用知識的時候,最好親自去操作一遍,你才能夠獲得屬于自己的經驗。

畢竟我就算告訴你攝影的各種知識,你不去操作一下相機,你也無法拍出漂亮的照片。

想讓知識成為自己的思維方式,找到可以操作的場景和地方,設計一些目标讓自己親身實踐一下吧。

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怎麼辦(學了很多東西沒用又容易忘記)6

練就知識的可遷移應用能力

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隻能針對一個問題去使用。

有些時候,不同的問題之間,或許會有相通之處。怎麼把學到的知識,結合問題的相通之處應用出來,這就是可遷移能力的體現。

例如“逆向思維”我們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

當我們面對日常生活當中的問題時,我們能不能逆向思維去解決問題呢?

好比現在有一種“蒙古包”的蚊帳,放在床墊上,然後挂在床墊的四個角上固定。但這種方式會有個缺點,就是不放涼席在蚊帳裡的前提下,人就會睡到蚊帳上,蚊帳的網格會讓人睡得不舒服。

那怎麼才能夠讓人直接睡在床墊上,而能夠用到這個蒙古包呢?這時通過逆向思維,就可以把蚊帳從放在床墊上,變成放在床墊的底下,就是把床墊放在“蒙古包”蚊帳裡面,讓蚊帳包着床墊,讓床墊壓着蚊帳底部去固定。

這樣既可以不放涼席就能睡到床墊,又能夠睡在蚊帳裡面,不被蚊子咬。

這就是可遷移能力的運用了。一個知識點,可以用來解決類似的不同問題。脫離書本的例子,我們還可以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其他問題,說明你已經養成了相關的思維方式。

隻要稍加鍛煉,你就培養出這種可遷移的能力。

當然,如果說有什麼步驟的話,這三條建議可以試一試:

1,思考不同問題的相同之處,發現能夠應用知識點的地方。

你是一個玩吃雞遊戲的高手,那麼現在讓你去玩其他FPS的遊戲,你會不會比其他人更快上手,找到其中的操作訣竅呢?

我認識的一個玩格鬥遊戲的世界冠軍,盡管之前從未接觸過某個格鬥遊戲,剛開始玩也被其中的高手擊敗。但不出三個月,這個冠軍就輕易擊敗在這個遊戲玩了幾年的那些高手了。

因為他能夠把之前學到的格鬥意識和出招分析,應用到那個遊戲上面,稍加熟練操作,一樣所向無敵。這就是利用遊戲的相同之處,進行可遷移能力運用的真實例子。

2,針對一個知識,試着去解決三個不同範疇的問題。

好比你學習了經濟學的邊際遞減效應,那麼你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解決三個相關的問題呢?

如不要經常送禮物給女生,因為送多了就沒效果;不要經常去同一個地方旅遊,去多了就沒感覺。這時,想一想怎麼制造新的驚喜?

3,重複練習。

練習的作用必不可少,沒有練習,任何知識都無法轉化為技能。想要駕駛飛機,都要積累幾十個小時的飛行課程。

沒有時間積累的練習,都很難讓你練就一種能力,将其融會貫通的。

所以,想要讓學到的東西變得有用,不斷去練習吧。即便是一些不起眼的事情,通過練習,也會變成你能力一部分的。

這時,你再也不會說學到的東西沒用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