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吳敬梓古籍

吳敬梓古籍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3:34:55

提到《儒林外史》大家會想到什麼?是總被用來激勵少年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還是在曆史劇裡被反複引用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還是橫行街頭小巷的俗語:“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是的,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都是出自我國古代諷刺小說巅峰《儒林外史》,而有趣的是這本批判科舉制度和諷刺封建禮教的小說作者恰恰正是被大家認為屢試不中的一介酸儒,吳敬梓。

吳敬梓古籍(讀聖賢書未必聖賢)1

吳敬梓本人其實是一名封建禮教大家庭的受害者,康熙四十年(1701)吳敬梓出生在安徽的一個官僚世家當中,家大業大自然也人口衆多,長房大伯吳霖有功名在身卻一直無子,不得已将二房吳雯延的孩子過繼給他,而這個孩子就是吳敬梓。在嗣父的教導下吳敬梓也早早就啟蒙讀書,研習四書五經,以考取功名為出路。但家族糾紛的漩渦還是很快向這個小孩襲來,康熙五十二年(1713)吳敬梓的生母病逝,而吳敬梓的身份特殊,兩個身份兩個家庭也意味着他一人能分得兩份财産,于是家族中其他人對他的怨恨和攻擊不斷。這段時間的吳敬梓郁郁寡歡隻能逃避到詩詞、小說等文學的海洋中,大量的閱讀使他無暇家中瑣事,也為他日後走上文學道路鋪墊了基石。

吳敬梓古籍(讀聖賢書未必聖賢)2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吳敬梓十八歲那一年,雖然生父吳雯延的離世讓他感受到家族衆人的矛盾已不可調和,但通過多年的努力和考學吳敬梓退下一身儒生長袍換上了秀才青衫,考上了秀才的吳敬梓也算是有功名在身了,同時嗣父吳霖被選任為江蘇贛榆縣縣學教谕,不日就要攜大房一家離皖上任。随後風光離家的吳敬梓在贛榆接受了更加系統的科舉教育,本就基礎不錯的他在勤學苦練之後更是才思敏捷,他作的文章都得到周圍人士的一緻誇獎。在贛榆的五年裡英年才俊的吳敬梓還娶了親,夫妻二人琴瑟和諧,可以說在贛榆的五年時光是吳敬梓生命中難得的悠閑時光。

吳敬梓古籍(讀聖賢書未必聖賢)3

真正使吳敬梓直面社會險惡的是嗣父吳霖的過世,由于繼子的身份已經使得吳敬梓備受眼紅,生父和嗣父的離世給他留下了不少的遺産,家族有多大,人的欲望就有多難填。吳家的叔叔伯伯們扯着禮教孝道的大旗粉墨登場了,在一次次的遺産争奪戰中吳敬梓孤軍奮戰腹背受敵,最終以分家慘淡收場,禍不單行的是吳敬梓的妻子陶氏在一次次的拉鋸戰中不堪族人欺淩,卧病在床含恨而死。家産被奪走,妻子也離開人世,二十來歲的吳敬梓在這樣的困苦中變得迷茫,他不得不認真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也不得不考慮自己的生計問題。渾渾噩噩又是幾年,轉眼間吳敬梓已經快三十。

吳敬梓古籍(讀聖賢書未必聖賢)4

數次沖擊舉人失敗的吳敬梓眼看已經三十而立,家庭和事業卻毫無起色,周遭的朋友形形色色,有的落井下石,有的冷眼旁觀,有的故作高清……孑然一身的他不禁開始反問自己:這世間究竟是個什麼道理?

從小寒窗苦讀才華橫溢的自己自認文章就算不是妙筆生花也算是頗有道理,卻不及一些酸腐文人所作的附庸風雅的狗屁文章,八股取士取的都是什麼士?熟讀聖賢書的文人雅士表面風光霁月,内裡卻是趨炎附勢拜高踩低的小人嘴臉,這就是大家所說的謙謙君子?父母離世、家族鬥争、妻子離世、家道中落、科舉失敗,數次的打擊之下吳敬梓開始反思自己,反思這個病态的社會,反思這腐朽的封建制度。

吳敬梓古籍(讀聖賢書未必聖賢)5

吳敬梓在為數不多的朋友幫助下來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大城市的繁華沒有令吳敬梓眼花缭亂,反而是在平民百姓的煙火氣熏陶下吳敬梓少了幾分憤世嫉俗,多了幾分人情味。在随意提交了一篇歌功頌德的應付之作後吳敬梓竟然獲得了廷試的資格,多麼諷刺!認真書寫的治國策論屢屢落第,辭藻華麗卻言之無物的樣式文章卻能大受好評。仿佛是刺破了那一層遮蓋在科舉取士上的面具一樣,露出了科舉取士不過是統治者欺世盜名維護封建階級統治的真實面目。吳敬梓病倒了,他拒絕參加考試“靠着詩詞歌賦取得官職,就算是做到了司馬相如的程度又有什麼好驕傲的呢?”吳敬梓甚至主動放棄了生籍,他決定此生再也不參加任何考試了。

吳敬梓古籍(讀聖賢書未必聖賢)6

我們不知道吳敬梓是什麼時候萌生出寫書的想法的,可能是生活的巨變使他換了一種角度看世界,和底層老百姓的接觸豐富了吳敬梓的世界觀,吳敬梓更加深刻的了解體會了世态炎涼人情世故,這一切都促成了我國古代最出類拔萃的現實諷刺意義小說《儒林外史》的誕生。

我們隻知道《儒林外史》中記載的種種故事都和他自身的經曆息息相關,書中描寫的虞博士就隐喻了自己在家族中的遭遇,還有故作聖賢的文人、僞裝成豪俠的地痞流氓、附庸風雅的地主鄉紳……吳敬梓通過描寫一幕幕真實封建生活的醜态來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禮教的虛僞和封建制度的腐敗,通過對人物的描寫展現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對人性的摧殘,褒揚了堅持自我的真儒士和真善美的人性。《儒林外史》的創作揭開了封建制度下所謂的盛世、所謂的八股取士最真實的模樣。

乾隆十九年(1754)吳敬梓病逝于揚州,朋友盧見曾将他收斂後送回南京,安葬于清涼山下。生前被認為屢試不中的窮酸秀才吳敬梓,死後卻留給了後人一筆巨大的精神财富,這窮酸秀才或許也不是真正的那麼“酸”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