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歎調與藝術歌曲雖然都是使用美聲唱法來進行演唱,但兩者在演唱技術的運用上是存在着差異的,所以這篇文章希望對熱愛美聲的朋友也能有所幫助,歡迎大家佐證補充。
一,詠歎調是選自歌劇裡的一首獨唱歌曲,藝術歌曲是以詩歌作詞的歌曲。
詠歎調大多與之在歌劇中出現的其他合唱、宣叙調等旋律不同,更為優美,歌唱性強而非說話性強,經常出現在戲劇情節出現大的轉折的時候,随着故事的變化,緊接着開始抒發主人公内心的情感的一段可以獨自成為一首歌曲的片段。演唱詠歎調要非常注重角色的代入感。
藝術歌曲産生于19世紀的德國和奧地利,19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在歐洲社會大動蕩的背景下産生,結合了文學的種種精華,做到了音樂和詩歌的完美結合。在德國,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等作曲家創作的歌曲被稱為Lied;在法國,與之同類的歌曲被稱為Melodie;流傳到中國,我們将它譯為“藝術歌曲”。它原本的意思是“這種微妙的藝術用不同于歌劇的方法,令人領會到歌詞中戲劇性的内容”。形成了一種足以和歌劇平分秋色的音樂體裁。
二,從伴奏方式上說,歌劇詠歎調是通過管弦樂團合作的方式,藝術歌曲是由鋼琴伴奏完成的。
三,從場地上來說,歌劇一般都在歌劇院演出,而藝術歌曲多是在小型音樂廳舉行。
歌劇它龐大的樂隊伴奏和壯觀的舞台表演,需要通過宏大的音量、戲劇性的聲音效果來讓聽衆人數可達兩千多人,最多可達7層看台的歌劇廳全場灌滿,所以要求聲樂演員有足夠的音量和技巧能夠讓最後最上面一排的觀衆,哪怕是最弱音也可以聽的清清楚楚。
藝術歌曲一般用鋼琴伴奏,具有室内樂的性質,講究音色的變化和音量的控制,鋼琴在此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達到演唱者與鋼琴伴奏的和諧統一,要求演唱者在音量上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彼此間的效果失衡。
四,從歌唱技巧上說,啊啊啊,這個可不敢用一句話來概括了。
歌劇都是具有完整的戲劇腳本的結構形式,具有強烈的戲劇沖突,更要求演員能夠做得出足夠的戲劇張力,能夠駕馭規定情境裡的人物角色,演員要根據自己演的角色去把握人物心理和情緒的變化,聲音的運用要絕對服從劇情的需要。例如,我們平時在譜面上看到的表情記号PP很弱(聲樂部分最弱一般為ppp最弱),和ff很強(聲樂部分最強一般為fff最強)。
而藝術歌曲因其多采用詩歌作為歌詞,要表現出這些歌詩幽靜、細膩、浪漫的格調和情感,就得運用輕聲、半聲和在高聲曲上漸強和減弱的歌唱技術來豐富聲音的表現手法,演唱時往往需要不同的音色。譜面上作曲家往往隻會讓力度在P和F之間轉換,由于歌詞的含義,歌曲中不可能出現強烈的“ppp”或“fff”,所以,藝術歌曲的演唱需要多樣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和細緻的語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