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85?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閱讀古籍,即便是古人,也會遇到不少困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說文解字85?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閱讀古籍,即便是古人,也會遇到不少困難。
清代學者戴震,小時候家裡窮,請不起老師,自己找了本古書看,茫茫然不知所雲。戴震上下求索了一番,終于想明白了:古代經典著作講的都是最高道理,道理是用詞語講述的,詞語是由具體的文字組成的。所以,求學之路應是先學文字,再弄明白詞彙,再研究道理。而要想把中國的文字學全學透,非得把東漢學者許慎寫的《說文解字》啃上3年不可。
戴震确實天資聰穎,他悟出來的道理,後來得到了驗證。
訓诂學泰鬥陸宗達在北京大學求學的時候,老師是國學大師黃侃。說是老師,見面後,黃侃别的沒說,隻給他一本沒有标點的《說文解字》,說道:“點上标點,點完見我。”
陸宗達依言而行。大半年後,陸宗達才交上作業。黃侃翻了翻那本已經讓陸宗達讀得卷了邊的書說:“再買一本,重新點上。”
3個月後,陸宗達去見黃侃,送上第二本已經被他圈點得不成樣子的《說文解字》。黃侃看了看,點頭說道:“再買一本,做好标點。”
1個月後,陸宗達再次将作業交給黃侃後說:“老師,是不是還要再标點一本?”
黃侃說:“已經标點了3次,《說文解字》你已爛熟于心,這文字之學你已得了大半,不用再點了。以後做學問也用不着總翻這書了。”
許多年後,陸宗達回憶自己的學習曆程時說,正因當年翻爛了3本《說文解字》,之後做起學問來,輕松得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前輩學者如此看重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按照部首編排的字典,許慎認真地解釋了9353個字的意思。這本書脫稿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到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在病中的許慎才讓兒子進獻給國家。從脫稿到寫定,許慎足足用了20多年。
為啥投入這麼大精力寫這本書?許慎自己說了,當時人看古書,遇上不明白的字,往往望文生義,或者勉強解釋以求讓字詞之義符合自己的想法。比如把“長”字解釋為馬頭人,“鬥”字解釋為人拿着十字,“蟲”是屈中的意思,純粹是胡說八道。為了糾正時弊,許慎決心好好解釋一下文字之義。
在《說文解字》中,許慎運用當時盛行的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的六書理論,系統解釋字形、字義,并且在分析形聲、假借以及注明音讀時涉及字音,從而在文字、音韻、訓诂三方面對漢字進行了深入解讀。
有多深入呢?許慎分析文字形體結構的依據主要是小篆。小篆是古文字最後一個階段的形體,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抓住這個關鍵,便于弄清漢字發展演變的源流。因此,《說文解字》的解釋往往保存了漢字的古老含義,很有意思。
比如“潘”這個字,什麼意思?今天我們想得最多的就是姓氏了。許慎的解釋是:“潘,淅米汁也。一曰潘水,在河南荥陽。”淅米汁就是淘米水,古人用來洗臉。《禮記》講敬老的禮節,說孝子若看到父母臉髒了,就要把淘米水加熱為他們洗臉。
淘米水的洗滌之用,真是貫穿今古。筆者上小學時,在教室和同學打鬧,不小心碰翻了一瓶墨汁,把一位同學的書包給染了。怎麼辦?我把書包拿回家,用水洗,怎麼洗也洗不幹淨。最後,母親燒了一鍋米粥,這才把墨漬洗得非常淡。書包上的墨都能洗掉,何況臉上的污垢呢?
流傳後世的除了淘米水,還有《說文解字》首創的按部首分類、編排漢字的方法。全書設立540個部首,雖然有失之主觀、疏略的地方,但影響極為深遠,直到今天仍為字典編纂、檢字的重要方法。
當然,解釋那麼多字,許慎也有“偷懶”的時候。遇上同類的事物,他往往就“合并同類項”了。
比如這幾個字。蘭,香草也。熏,香草也。芳,香草也。葌,香草也。蔎,香草也。還有這幾個字。棲,痛也。悲,痛也。惜,痛也。愍,痛也。慇,痛也。
從執簡馭繁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解釋方法有利于漢字的快速學習,能夠迅速掌握一批文字的意義。當然,先知道個大概意思,确切含義日後還要再探讨,不然就成了不求甚解了。
總之,要想真正讀懂古書,就絕對離不開《說文解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