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十幾年前的老書,朱子彥寫的《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三國史新論》。關于諸葛亮這個人,這本書中的觀點非常颠覆。
我們心目中的諸葛亮形象,大概有以下三個核心特征:
第一,有極高的智慧,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外交内政,都足智多謀。魯迅先生曾經半開玩笑地說:孔明之智近乎妖。他像個妖怪那麼聰明。
還有第二點,諸葛亮對漢室朝廷和劉備耿耿忠心。他留下那句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即使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說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他不行,你就上。但是諸葛亮沒有,他仍然盡心竭力輔佐後主,一點二心都沒有。
第三點印象是,三顧茅廬以後,諸葛亮就和劉備關系非常密切,他是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從軍師到丞相,地位極高,僅次于劉備。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些形象是小說《三國演義》營造的,那真實曆史中的諸葛亮什麼樣呢?可以說,上面三個講的特征全部都不真實。
先說智慧,其實諸葛亮的短闆很明顯。他長項是治理民政和外交,短闆則是軍事指揮。《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有一句評價:“應變将略,非其所長”。他的長項不在戰場上。這個話題,講的人很多,我就不展開了。
再說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在真實的曆史中,在劉備集團中,諸葛亮的地位,不但長期在關羽、張飛等人之下,甚至龐統、黃忠、馬超、糜竺等人的地位和諸葛亮也不相上下。
曆史學家田馀慶就說過,劉備并沒有把“隆中對”當作核心戰略,更沒有事事都問計于諸葛亮。很長時間裡,諸葛亮都不在劉備身邊。進入四川以後,劉備對法正的信任程度遠遠超過諸葛亮。對此,諸葛心裡很清楚。
關羽死了之後,劉備決心對吳國開戰複仇,群臣紛紛勸谏,劉備一概不聽。諸葛亮這個時候歎了口氣說:“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看,他很清楚,劉備言聽計從的,不是他諸葛亮,而是法正。
諸葛亮的幸運在于,他的政治對手大多早早死去了。劉備稱帝時,關羽、龐統、法正、黃忠都已經死去。留下來的功臣宿将,張飛隻是個武将,馬超不被信任。劉備數來數去,隻有諸葛亮可擔重任了,這才封諸葛亮為丞相。這時距離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已經整整十五年了。所以這不是一個君臣關系很好的故事,這是一個職場的打拼故事。
最後我們說說最重要的一條,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到底有多少?
首先要問的一個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加入劉備集團?要知道,當時曹操、孫權的實力都在劉備之上。投奔曹、孫,更符合情理啊。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不就投奔了孫權麼?
三國演義提供的解釋是,諸葛亮忠于漢室,不願意與曹操這個“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家夥為伍。劉備是皇叔,諸葛亮投奔他,是為了“匡扶漢室”。
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樣。
諸葛亮生得有些晚。他比曹操、袁紹、劉備這些人要小二十多歲。他成年時,天下群雄已經都成了氣候。投靠曹、孫的好處明擺着,但不好的地方也很明顯。這兩家已是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脫穎而出的機會不大。
《三國志》中有兩句話,反映了諸葛亮的真實想法。一句是,他勸阻一個投奔曹操的朋友時說:中國饒士大夫。中原地帶,士大夫紮堆啊,你投奔曹操沒有冒頭的機會啊。另一句是,東吳老臣張昭曾經向孫權推薦諸葛亮,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孫将軍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孫權雖然以我為賢德,能用我,但是不能盡我,也就是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
他加入劉備集團,就像是一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不加入大公司,要加入創業團隊,背後的考量是差不多的。所以他投奔劉備,并不是因為忠于漢室,更多的考慮是個人的發展前景。這當然無可厚非。
那對劉備的這個蜀漢,諸葛亮的忠誠度如何呢?有一個史料,我在這本書中是第一次見到。
有一個詞叫加九錫,從王莽開始,有一個政治上的做法,那就是權臣想要奪取帝位,先封王,然後加九錫。九錫是九種很高級的禮儀設置,象征意義很強烈。曹操、孫權、曹丕都曾經加過九錫。在當時的人看來,權臣受九錫,就是奪皇位的前奏。
話說蜀後主劉禅的時候,蜀國有個大臣李嚴給諸葛亮上書,勸諸葛亮受九錫。這當然是一種試探了。那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既不是接受,也不是嚴厲斥責,而是說了這麼一句話:“若滅魏斬睿,(睿就是當時的魏國皇帝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錫)邪。”我要是滅了魏國,功勞這麼大,别說九錫了,就是你再搞出一樣十錫,我也敢接受。
你看,諸葛亮是不是忠心,這是他的内心活動,我們不知道。但是就從這句話你可以聽得出來,暫時不考慮這件事,核心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功勞不夠大,還不能服衆,再高升一步的條件還不成熟。
聽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不是給諸葛亮栽“莫須有”的罪名嘛。還真不一定。我們看後來。劉禅就曾經無奈地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國家大事都是諸葛亮說了算,我就是個牌位管管祭祀之類的。諸葛亮剛死,就有蜀國大臣給劉禅上書說:“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今亮殒殁,大小為慶。”就是諸葛亮握有軍權,我一直擔心啊。今天他死了,我們是彈冠相慶啊。
諸葛亮以後,蜀國就不再設丞相了。可想而知,不管劉禅對他什麼看法,他實在是受夠了這種受制于人的處境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諸葛亮之于蜀國,和曹操之于漢朝,其實區别不大。
今天我們說這個話題,并不是想做翻案文章,抹黑諸葛亮。黑一個兩千年前的古人有啥意思?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看曆史,不能隻看事實的曆史,還要看觀念的曆史。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有很多虛構的成分。但是虛構和虛構不一樣,像借東風、空城計這樣的橋段,作者心知肚明這是虛構。但是諸葛亮忠心耿耿這個事,恐怕羅貫中自己也是深信不疑的。為啥?因為羅貫中生活在明代初年,中國的皇權政治到那個時候,忠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是正面人物啊。一個正面人物怎麼可能大逆不道呢?心裡想着篡位。這在羅貫中心裡完全不可想象嘛,所以諸葛亮被寫成了那個樣子。
但是,如果回到漢末魏晉時代,忠君思想,還沒有發育出來。尤其是在亂世,大家想的都是競争圖存,社會觀念和後來大不相同。忠于朝廷的觀念雖然也有,但是那隻是各種力量中的一種。當時一個人如果威望、功勞、或者是上天的眷顧積累夠了,自己當皇帝是順理成章的事。要不然王莽為什麼能那麼順利篡位呢?曹操就覺得自己還不夠,到了曹丕的時候,就覺得夠了。所以,即使諸葛亮有了念頭自己當皇帝,無論是他自己,還是當時的人,都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大不了的道德瑕疵。之所以沒有做,威望、功勞不夠而已。這就是觀念上的區别。
有一句話你肯定知道,“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展開了說就是,一切寫曆史的人,都是用自己時代的觀念來理解過去的事實。所以,我們今天講的諸葛亮,并不是發現了什麼新的事實,而是提醒你注意一個我們遺忘了的觀念世界。
所以讀了今天的文章大家有沒有想說的,歡迎點贊,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